拉丁美洲的孤独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番石榴飘香》中,当门多萨询问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孤独感源出何处时,马尔克斯答道:“我个人认 为,是因为他们缺乏爱。在我这部小说里,人们会看到,那个长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爱 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我认为,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百年孤独》将近尾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成员“猪尾巴”诞生时,一场突然而来的飓风把整个小镇 席卷而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 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分析
孤独
“孤独的反义 是团结”
在访谈录《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曾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系列高昂然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是 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集合。”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老上校,上校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中心人物。上校参加过千 日战争,作战英勇,二十岁就当上了上校。他等待“军功奖”,已经等了五十六年,从议会颁布退伍法算起也已 等了近二十年(包括准备材料、申请登记的时间)。为了维持生计,他几乎变卖了家中所有的东西。饥饿和疾病 使他瘦得皮包骨头。他之所以还能撑着活下来,仅仅是因为他对来信还抱有希望,相信“用不了多久退伍补助金 就会来的”。他还希望有选举的消息,期望选举能改变他的命运。因此,他对借来的报纸“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 版,甚至连广告也没有放过”。可是,报纸上既没有关于他们这些老军人的消息,也没有任何选举的希望。上校 终于发现,“自从实行新闻检查以来,报纸除了谈论欧洲外,别的什么都不谈了”,以致他幽默地说:“最好是 欧洲人都到这里来,我们到欧洲去。这样,大家都可以知道本国发生的事情。”虽然上校没有失去信心,可他已 经开始抱怨有关官员:“我在想着那个操着决定退伍补助金大权的职员,五十年以后,我们将安安静静地呆在地 底下,而那个可怜的家伙每个礼拜五都得受苦,盼望着自己的退休金。”这不仅是上校对操着决定退伍补助金大 权的官员的诅咒,是上校积压心底多年的愤怒的渲泄,而且是对独裁政府的直截控诉和强烈抗议。当妻子在他们 一线希望都没有了的情况下问上校“告诉我,我们吃什么?”时,上校回答说:“屎!”至此,上校的控诉和抗 议达到了最强烈的程度。
我们摆脱了西班牙人的统治,却没摆脱疯狂。
注释
①:指16世纪中期,西班牙绑架印加国王一事,西班牙要求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作为赎金,耗费了印加举国 上下几乎所有的金银。然而当印加人用上万头骡子交出赎金后,西班牙人却暗地以通敌罪审判印加国王,并判处 火刑。
②:米歇尔·奈伊(Michel Ney,1769-1815),法国军人,拿破仑麾下18名“帝国元帅”之一。
在这本篇幅不长、引人入胜的小书里,甚至已能窥见现代小说的萌芽,但它还远非当年最令人瞠目的史料。 西印度群岛的史学家们留下了更惊人的书山文海。令人垂涎的黄金国,本是虚构的产物,却常年出现在不少地图 上,位置形状随绘图员的臆想千差万别。为了寻找永葆青春泉,传奇人物阿尔瓦尔·努涅斯·卡维萨·德巴卡耗 时八年勘察墨西哥北部,远征队员痴念成疯,同类相食,六百人去,五人生还。还有很多其他的不解之谜,如一 万一千头各驼一百磅黄金的骡子,从库斯科出发去赎还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可一头也没到达目的地。①后来, 殖民时期,卡塔赫纳出售过一批在冲击土上饲养的母鸡,鸡胗里发现了金粒。我们那些开国者的黄金热,直到不 久前还阴魂不散。上世纪,有个德国代表团研究在巴拿马地峡建造跨洋铁路的可能性,下结论说这地方铁少,要 建,就得用金。
马尔克斯认为专制制度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悲剧,他的悲剧观似乎接近于鲁迅的悲剧观。鲁迅在1925年提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表了《门罗宣言》,将拉丁美洲规定 为美国的所有物。
在《百年孤独》情节发展到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三代时,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儿子特里斯特将外面文明的产物— —火车,开到了马孔多,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冒着蒸汽的庞然大物就此闯入了他们的生活。马尔克斯如同一 个预言家,用异常冷静的笔触写道,“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注定要为马孔多带来无数的疑窦与明证,无数的甜蜜 与不幸,无数的变化、灾难和不幸。”因为随之而来的,还有美国佬和香蕉公司。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 哥伦比亚作家,。1927年3月6日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 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家长 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恶时辰》(1961)、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 (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 (1932)和报告文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
⑥:瑞典城市。
背景
玛雅金字塔拉丁美洲国家民族心理的形成是有复杂的民族渊源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在大多数观点中, 美洲的第一批发现者来自亚洲,这些印第安人的祖先跨过了远古时代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白令陆桥,踏上 了美洲的土地。印第安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文明核心区,一个是中部美洲文化区,一般位于墨西哥中部、 南部以及与之毗邻的中美洲各国印第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后来形成了著名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 明。另一个是安第斯文明,一般位于安第斯山脉中部高原和太平洋沿海地区。这一地区后来形55成了莫奇卡文明 和印加文明。这些文明在渔猎、农业、手工艺、宗教、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成就。玛雅人的智慧、阿 兹特克人的军事、印加人的管理能力对拉丁美洲后来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③:指萨尔瓦多·阿连德(Salavador Allende,1908-1973),智利医生、政治家、总统,1970年作为人 民团结阵线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任内实行国有化政策、土地改革、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执政后期经济 形势恶化,政局动荡。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阿连德在军事政变中以身殉职。
谢谢观看
印加古城马丘比丘
土著印第安居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拉丁美洲国家历 史上有相同的遭遇,文化传统方面又有共同的特点。在他们那里,古老的印第安文化根深蒂固,许多世纪前的神 话传说、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关于死亡的看法,他们认为生活与死没有绝对 界限,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生命可以在残废中延伸,亡灵也有情感,也有听、说、忆、思的能力。 譬如阿 兹特克人相信灵魂永生,相信太阳神等各种自然神灵。印第安人也笃信万物有灵,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阿 斯图里亚斯在《玉米人》中描写的大自然的各种因素,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河流山川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和特 点,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决不仅仅起着衬托环境的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根基。
原文
随麦哲伦一道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水手安东尼奥·皮加菲塔,途经南美时如实记下的所见所闻,竟 好似一部奇思妙想的历险记。他说见过肚脐长在背上的猪,雌鸟伏在雄鸟背上孵蛋的无爪鸟,以及形似鹈鹕、勺 形喙的无舌鸟。他说见过骡头、一个土著照 镜子,那大个子土著一激灵,被镜子里的自己吓得魂飞魄散。
拉丁美洲的孤独
马尔克斯演讲词
01 原文
03 背景 05 作品评价
目录
02 注释 04 分析 06 作者简介
《拉丁美洲的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82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演讲 词,收录于演讲集《我不是来演讲的》。这篇演讲里面总结了他多年创作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剖析了拉丁美洲 “孤独”的社会现状以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马尔克斯“孤独”主题的一个概述性的总结。
④:指海梅·罗尔多斯·阿吉莱拉(Jaime Roldós Aguilera,1940-1981),1979年当选厄瓜多尔总统, 1981年因空难丧生。
⑤:指奥马尔·埃弗拉·托里霍斯·埃雷拉(Omar Efraín Torrijos Herrera,1929-1981),巴拿马政 治家、国民警卫队司令、政府首脑、1968年~1981年的实权人物。1972年在全国民众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政府首脑 和革命最高领导人,掌权后实施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1977年和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取消美 国永久占领运河区的特权。1981年7月31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美国佬建起了一片锌顶木屋,在土地上扯起铁丝,将马孔多迅速改造成一座巨大的香蕉种植园。
作品评价
《拉丁美洲的孤独》是马尔克斯作品一个概述性的总结,世界解读马尔克斯“孤独”主题的必不可少的钥匙。 《拉丁美洲的孤独》带给了世界一个病痛的、与世隔绝的拉丁美洲。
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讲《拉丁美洲的孤独》。这种“孤独”并不专属于某个大陆或者民族, 而是文明的此岸对彼岸的坚持与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