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基塘系统生态工程浅析——基于汉丰湖湿地恢复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物业
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 187 –
汉丰湖位于重庆市开州区,是在三峡大坝和水位调节坝的双重控制下[4]形成的人造城市内湖,正常水位172.28m,水位消涨幅度2.72m [1]。

其较大的消落幅度及独一无二的双重调控形成的反季节水位变动[2],给当地生态带来极大挑战:三峡大坝截流蓄水使彭溪河流速明显减缓,导致自净与稀释扩散能力下降;不耐水植物在夏季枯水期快速生长后遭受蓄水期的长时间水淹,腐烂于水体中,造成严重的内源污染;消落变化大且频繁导致水土流失;长期反季节水淹使生物多样性减少[3];与周边农田相作用形成面源污染汇聚再释放;城市硬质化引起夹带污染的地表径流汇入[4]。

1 汉丰湖基塘系统湿地恢复分析
基塘系统由中国传统农业的桑基鱼塘发展而来[5],其既追求生态价值,也追求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实质是在湖岸地势平坦处挖筑泥土,凹成塘,高成基,星罗棋布于岸边。

塘中配置耐水经济植物,控制水位,设亲水小径以达到净水、观景、护岸、收益等多重效果。

下面将从湿地恢复措施的三个方面来对基塘系统生态工程的成果进行分析。

首先是植被恢复。

为防止水淹造成植物腐烂,选择耐水性好的水、湿生植物。

以其特性(生长习性、耐水能力、外形景观),按不同种植模式(片植、团块种植、自然生长)与种植高程配植于基塘系统中。

不必人为过多干扰,多年生种类自然生长,多个涨落周期后系统达到平衡。

总体提升了植物多样性,达到植被恢复目的,使系统开始良好地自我调节。

其次为湿地生态水管理。

汉丰湖处区县高程最低处,通过周边农田改基塘系统,减轻了普通农田带来的反复的面源污染。

又将基塘系统与城市雨水系统通过管道相连,降雨时地表径流不直接排入湖中而通入湖岸边的基塘,通过抗污吸收力强的植物的净化,消解部分面源污染。

如此在缓解汉丰湖的水压力、减缓水土流失的同时,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了治理。

最后是栖息地保护建设与生态改善。

基塘系统建设完成后的两个涨落周期时间内,在汉丰湖湿地发现了很多的湿地鸟类;通过在基塘中掺加铺设卵石、砾石等达到改造基质的目的,形成鱼、虾、昆虫的良好栖息地,也使鲫鱼、鲤鱼等在静水中产卵的鱼类得到理想的产卵场所[2],体现基塘系统又种又养、动植物互利共生的特点。

2 汉丰湖生态湿地基塘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质的选择。

基塘系统类似于人工湿地中的表面流湿地,只不过构成更为简单。

以原土(河沙和回填弃土)为基,不
如人工湿地中对基质种类与厚度的精心配置。

但是基于汉丰湖湖面辽阔,对水质量要求不高(多为III类以下),已经算是合理配置。

第二,内源污染的清除。

汉丰湖作为人工湖泊湿地,相较自然河流来说是静水水体,水质修复困难,自净功能弱;仅控制污染源达到的效果不强,通过基塘消解部分污染也远远不够,因为水体中特别是底泥中的毒物很难自行消除,需要进行深度的底泥处理及生态调控方可达到效果。

第三,植物配置。

一是汉丰湖湿地消落带季节性水淹导致的土壤pH值增加不容忽略[6,7],在植物搭配时应考量。

二是基塘系统植物物种配置均匀度不够,如在石龙船大桥附近的基塘中种植成片荷花,虽以统一给人震撼的景观效果,但由于此范围内物种单一导致荷花病虫害严重,造成了生物(如福寿螺)胁迫。

因此在植物配置上除了重视整体的多样性以外,也应重视局部配置的均匀性。

3 结语
将基塘系统运用在汉丰湖湿地中,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桑基鱼塘”的重新探索,也给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但其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不断改善才能成为广泛推广的生态恢复模式。

参考文献:
[1]冯静,何太蓉,韦杰.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水质变化及对策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02): 23-27.
[2]李波,杜春兰,袁兴中,肖红艳.反季节水位变动背景下的护岸功能型生态结构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4(06): 69-73.
[3]张志永,潘晓洁,郑志伟,胡红青,程丽,李春辉,丁庆秋,万成炎.三峡水库运行对汉丰湖湿地植物群落及生境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4,35(05):1-7.
[4]李波,袁兴中,熊森,刘红,岳俊生,陶德均.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设计初探——以重庆开县汉丰湖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06):51-54,151.
[5]聂呈荣,黎华寿.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49-53.
[6]张金洋,王定勇,石孝洪.三峡水库消落区淹水后土壤性质变化的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06):120-123.
[7]常超,谢宗强,熊高明,储立民.三峡水库蓄水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07):1236-1244.
工基塘系统生态工程浅析——基于汉丰湖湿地恢复成果
向碧辉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汉丰湖湿地以其三峡库区最大面积消落带的地位,双重控制的反季节水位变动的特点,在湿地恢复的研究中有重要地位。

笔者从植被恢复、湿地生态水管理、栖息地保护建设与生态改善三个方面,分析基塘系统对湿地恢复的作用。

强调了汉丰湖湿地的基塘系统生态工程在三峡库区的借鉴意义,也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指出。

关键词:汉丰湖;湿地;湿地恢复;生态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