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1 精品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1课时学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 3章 第1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1课时) 学案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 分子上;2.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 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生命观念:从分子水平上,利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DNA 适合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 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分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重组实验,归纳出其在实验思路上的共同点,并概括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科学探究:分析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设计思路。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在教材相应位置进行标注后,识记相关内容)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_蛋白质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___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_蛋白质_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2.两种肺炎链球菌的比较细菌类型 菌体 菌落特点 有无荚膜 有无致病性S 型细菌有荚膜 R 型细菌表面 __粗糙__ 无荚膜 无3.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内含有 ,促使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4.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实验分析:去除多糖、蛋白质、RNA 、脂质后,细胞提取物仍然具有转化活性,去除DNA 后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
(3)实验结论:__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学习目标一: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有哪些?学习目标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原理、科学家、实验过程、结论是什么?学习目标三: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科学家、实验过程、结论是什么?学习目标四:如何理解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与“减法原理”?(教师)学习目标五:自学检测:1到10题为单选题,11到14题为不定项选择题,选全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3分,每小题5分,共70分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发生转化的细菌和作为转化因子的物质分别是()A.R型细菌和蛋白质B.S型细菌和多糖荚膜C.R型细菌和DNA D.S型细菌和RNA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是()A.DNA B.蛋白质C.RNA D.糖类3.在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可能产生S型细菌,该物质是()A.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B.S型细菌的DNA完全水解产物C.S型细菌的DNA D.S型细菌的蛋白质4.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5.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艾弗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需经过短时间保温后,进行搅拌、离心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D.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6.艾弗里实验证明了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蛋白质B.DNAC.荚膜多糖D.脂肪7.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A.RNA是遗传物质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C.DNA是遗传物质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8.下图表示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探究转化因子的实验过程。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断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①活R,无毒活小鼠②活S,有毒小鼠③△杀死的S,无毒活小鼠④活R + △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转化因子是什么?(②④分离出活S)(2)体外转化1944年美国艾弗里多糖或蛋白质R型活S DNA + R型培养基R型+ S型DNA+DNA酶R型转化因子是DNA 。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①吸附→②注入(DNA)→③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④组装子代噬菌体→⑤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3、结论:遗传物质是DNA。
归纳总结:(1)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2)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只有一种核酸,只有一种遗传物质,即DNA 或RNA;(3)只有少数几种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5)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由蛋白质表达遗传信息。
高一生物导学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一生物导学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转化实验与侵染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3.科学探究:尝试设计实验,探索生物的遗传物质。
4.社会责任: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知探究一: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资料1: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
肺炎链球菌的基因组是一个封闭的环状DNA分子,含有基因1500多个,此外,还有154个基因贡献了毒力。
在不同型的菌株间,其基因组的变异可达10%。
资料2: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情况。
他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实验过程如下图.【任务1】根据资料1、2,结合教材P43第二、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从菌体、菌落特征以及致病性三个方面,比较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特点?2.资料2中第一、二、三组对比,可说明什么?三、四组对比,又说明什么?3.通过分析资料2的实验过程,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4.结合资料1.2,尝试说明不同类型的肺炎链球菌能进行相互转化的原因?【知识拓展】1.菌落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2.加热致死的作用原理:蛋白质、多糖等和核酸对于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
在80-100℃的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多糖等变性失活,DNA变性后双链解开;当温度恢复后,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但是蛋白质、多糖等空间结构无法恢复,其活性也就无法恢复。
新知探究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资料1: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及同事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除去绝大部分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液。
资料2:艾弗里实验室首先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与R型活细菌混合进行转化实验,获得成功。
高中生物《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2) 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 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学习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课前导学】A、自主学习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B、情景设置1、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2、你认为证明某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行方法有哪些?【质疑讨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为什么选择35S 和 32P 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 标记?用14C 和 18O 同位素标记可行吗?【课堂小结】(1)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
(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因为 。
(3)病毒的遗传物质【反馈矫正】1、下列所示的核苷酸中,在DNA 结构中不可能具有的是 ( )2、下列属于遗传物质的是 ( )A 、核糖B 、脱氧核苷酸C 、核苷酸D 、核酸3.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有毒R 型 ②无毒R 型 ③有毒S 型 ④无毒S 型A .①④B .②③C .③D .①③4、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 、DN AB 、蛋白质C 、糖类D 、荚膜 ( )5、如果用3H 、15N 、32P 、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 、15N 、35SB 、可在DNA 中找到3H 、15N 、32P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35SD 、可在DNA 中找到15N 、32P 、35S6、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合成 DNA 和蛋白质所需的原料依次是 ( )A .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B .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 .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D .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噬菌体的氨基酸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证明的是( )①DNA 分子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②DNA 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③DNA 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④DNA 能产生可遗传变异⑤DNA 是遗传物质 ⑥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①②③④B .②③⑤C .①④⑥D .④⑥ 8、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酵母菌及蓝藻都含有的是 ( ) A .核酸 B .细胞膜 C 、染色体D .DNA 9、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 ⎩⎨⎧):_________():_________(2烟草花叶病毒如噬菌体如T①DNA ②RNA ③DNA和RNA ④DNA或RNAA、①②③B、④④④C、①③④D、①①④10、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和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型细菌。
【新教材精创】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导学案(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三章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1.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2.教学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自主学习】(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相对于R型肺炎双球菌,S型具有________,并且可以________,菌落表面________。
(1)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_________。
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______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
③注射__________的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④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小鼠体内分离___型活细菌。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_______。
2、艾弗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论:转化因子是_______。
随堂检测:1、原核生物中DNA位于()A、细胞核B、细胞质C、核糖体D、组蛋白2、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①DNA是遗传物质②RNA是遗传物质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⑤糖类不是遗传物质A.①④⑤ B. ②④⑤C.②③⑤D. ③④⑤【答案】(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相对于R型肺炎双球菌,S型具有_荚膜__,并且可以_致病___,菌落表面_光滑_______。
(1)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___存活___。
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__死亡__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
③注射_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
④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小鼠体内分离S_型活细菌。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__转化因子___。
2、艾弗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论:转化因子是_DNA,不是蛋白质____。
1.B2.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doc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
3. DNA作为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控制生物性状、DNA的复制和转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出DNA这一主题。
2. 讲解DNA的基本概念:讲解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DNA 的基础知识。
3. 展示DNA的结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碱基配对规律。
4.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DNA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分析作业和测验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内容:DNA的定义、组成、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2020年最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认识到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筮菌体侵染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实验过程。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直观呈现实验过程,化解教学难点。
2、分组讨论法:为提高学习效率,明确责任,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归纳法:由现象→讨论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结论。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首先多媒体出示商品条形码,指导学生翻看对比不同的书背面的条形码,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书,商品条形码各不相同,在学生兴致极高时抛出问题: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它在哪里?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复习旧知识。
学生回忆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得出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认识到它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CAI:呈现染色体的两种主要组成成分:DNA和蛋白质。
顺理成章,学生会思考:究竟DNA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让我们重温科学探索遗传物质的艰辛历程。
(二)感受探索历程: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指导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自己总结当时科学家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老师补充伟大的恩格斯也认为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存在方式。
但这一观点随着科学的发展还是遭到了质疑2.探录真正的遗传物质:I: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这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他当年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该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不能亲自操作完成)CAI: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四组实验过程学生:根据课前印发的学案表格观察实验现象,课下完成此表格的填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标与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需用一课时教学。
本节课由曾经在科学界引起长时间争议的问题开始,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最终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等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对应课标中的“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而“总结”对应知识性目标动词中的应用水平,层次较高。
2.学情分析➢知识:学生已获得先前知识:核酸的分子结构,遗传规律,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学生在必修1中有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索经验,并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离心等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应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本节的学生,学生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并为随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及基因表达等内容打下基础。
➢能力: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技能,如对文字和图片的一般分析能力、能够在一定情境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获得新概念,但是学生的这些能力尚不完善。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有机会加强这些能力,并发展实验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高中学生已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通过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生命观念】1.阐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 分析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关键设计思想。
【科学思维】通过对艾弗里实验的分析,理解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高中生物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一节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以及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前面的内容已经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通过问题探讨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教材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提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进一步归纳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在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以掌握科学探究的实验思路与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对“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设计,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整堂课围绕能引发学生开展探究的问题展开教学。
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具有链接性、层次性和递进性,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探究活动,课堂上,在不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和物理模型展示科学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研究的思路,探究、发现、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初步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达到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目的,同时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2 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2能力目标利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2.3情感目标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精品学案11:3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温故默写】1、细胞核内,染色体主要由和组成。
2、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蛋白质的这种单位有约种;生物体的蛋白质多种多样,其原因是。
3、DNA的基本单位是,有种,分别是。
【新课学习】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推测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2、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你觉得DNA具备了什么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者:1) 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小鼠【思考1】两种肺炎双球菌有什么不同?2)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分析:步骤①—④分别说明什么问题?①:;②:;③:;④:。
3)实验结论:。
4)不足:。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思考2】在S型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哪一种是转化因子,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1)实验过程及结果2)实验结论:。
3)不足:。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阅读课本P44-45页,思考:噬菌体结构上具有什么特点,增殖上又有什么特点,使它能成为观察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材料?1、实验材料: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在大肠杆菌体内的一种病毒。
结构特点: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含等元素)构成,头部内含有一个(含等元素)。
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作用下,利用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2、实验方法:(用______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______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3、设计思路:S是特有的元素,P是特有的元素,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这两种生物大分子,可以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2025年高中生物高考精品备课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时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 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2:湖南T2、浙江6月T22、浙江1月T20、海南T13、辽宁T4D 、河北T8C 、广东T5C ;2021:全国乙T5;2020:山东T20、浙江7月T12、浙江1月T23;2019:浙江4月T20、江苏T31.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对比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
2.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相关实验设计与分析命题分析预测 1.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由概念向分析判断转移,着重考查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及其拓展实验的方法、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呈现形式有文字叙述、实验过程图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2.预计2025年高考除进行常规考查外,还可能会借助一些科研成果或科学发现,将基础知识与科技创新结合,以便更好地提高考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学生用书P163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教材深挖[必修2P43图3-2](1)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使S型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科学家通过实验还进一步证明了实验中R型活细菌转变为S型活细菌是因为接受了来自S型细菌的DNA,而不是由R型活细菌自发突变而成。
(3)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 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属于广义上的)。
(4)由于受DNA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R 型细菌都能被转化,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艾弗里等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①T2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②T2噬菌体的增殖(2)实验过程及结果(3)从本质上理解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强度偏离预期值的原因4.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5.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类型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多数病毒少数病毒遗传物质DNA RNA 核酸种类2种(DNA 和RNA )1种(DNA )1种(RNA )碱基种类5种(A 、G 、C 、T 、U )4种(A 、G 、C 、T )4种(A 、G 、C 、U )核苷酸种类8种(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实例动物、植物和真菌细菌(包括蓝细菌)等T2噬菌体、乙肝病毒等HIV 、烟草花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19]DNA 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20]R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自测1.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 是转化因子。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① 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 说明“说明“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确立依据: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本节内容包括。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① 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②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1)(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2)(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 (3)(3)证明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确立依据:重要的生物学史实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的组成部分。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教案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知道DNA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2. DNA的组成结构3.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4. DNA的重要性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介绍DNA在遗传、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DNA的重要性。
4. 讨论法,分组讨论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概念,引出DNA的基本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组成结构。
3. 课堂讲解: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介绍DNA在遗传、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实例。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在生物体中的关键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如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分离和分析过程。
4. 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如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学习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DNA概念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3章基因的本质●章节规划《基因的本质》的知识点有: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分子结构、DNA的复制以及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等四个部分,要求是分析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证实DNA是遗传物质;从其他的科学实验还证明有些病毒没有DNA,只有蛋白质和RNA,证实RNA也是遗传物质。
通过对这些实验的分析得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内容不是很多,但有一个动手制作,所以安排2课时。
本节的知识是后续知识的基础,了解人们认识DNA结构的过程对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十分重要。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在了解了DNA分子的结构的基础上还能得到更多的启示:科学成果的取得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的合作品质。
所以本节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该科学成果取得的过程比记住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
搜集J.D·沃森和F.H.C·克里克建立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资料,在其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3节《DNA的复制》可通过学生熟悉的“copy”引入新课,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第4节的内容通过分析材料来得出结论: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再结合以前学过的染色体的知识,让学生顺理成章地理清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样组合方式,让学生归纳出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不但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还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从容说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本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将“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让学生知道这个问题好长时间一直困扰着人们。
然后教材交代了科学家们研究这个过程的实验的设计思想,即把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2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2第1节《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精品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课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策略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什么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且由“问题探讨”所呈现的曾经在科学界争论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确立依据(一)课程标准要求1.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大概念)2.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重要概念)3.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次位概念)(二)课程标准解读课标中的次位概念“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中的“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具体要求是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其中要通过有关探究DNA、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大量事实和证据为形成次位概念奠定基础,进而通过对次位概念的概括和提升,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最终为形成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服务。
(三)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教材中提供了如烟草花叶病毒的相关资料,对“DNA是遗传物质”这一论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教学过程中将通过层层设疑,带领学生重温历史,引导学生对相关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并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遗传有初步的了解,必修1又学习了DNA 和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再加上必修2前两章有关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内容的学习,已经明确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知道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最新-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1 新人教版
能力
目标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情感
目标
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三]教学目标巩固
1.艾弗里的实验结果证明S型细菌中哪种物质导致R型细菌转化的,说明什么问题?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完成P7复习题第一、二题。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学生通过上图对比,得知是S型细菌的DNA使得R型转化成S型细菌,并能传递给后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了解T2
噬菌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教师显示T2噬菌体挂图并强调: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
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染色体为什么在遗传上起作用呢?
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分子水平):得知它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还有什么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学生联系前面知识回答:线粒体、叶绿体。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市一等奖】
李婕
单位名称
克州二中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7日
学科
生物
年级/册
高一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二
课题名称
第三章第一单元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难点名称
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较为微观,对微生物的成分进行标记和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②叙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③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何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根据是什么
④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①从元素组成来看,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S而不含P,DNA分子中含P而不含S。这样,就可让一部分噬菌体只标记蛋白质而不标记DNA,另一部分噬菌体只标记DNA而不标记蛋白质,从而分别观察这两种大分子物质的变化和作用。
小结
通过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学会分析判断不同标记对象所能得到的结果。
A.一定有35S,其中有1个含有32PB.一定有35S,其中有2个含有32P
C.一定有32P,其中有1个含有35SD.一定有32P,其中有2个含有35S
解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内部的是(32P标记)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侵入内部后,以大肠杆菌为场所,利用大肠杆菌的结构、酶系统和原料(35S标记),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另外,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有2个含有32P,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一定有35S。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等奖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并理解联系亲子代之间的物质主要是DNA(有些病毒生物是RNA)。
2.进一步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生物的兴趣,了解并理解大自然的乐趣和意义。
【重点和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有PPT、电子白板和手机等)第一课时【任务1】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生物的遗传物质的?提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
那么,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呢?回顾可知:水是生命之源泉;无机盐是构成复杂化合物及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主要作为储能及结构物质。
而绝大多数生物均含有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物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什么物质可以充当遗传物质,各抒己见并阐述理由。
讨论结果:生物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蛋白质。
【任务2】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根据教材填写:【学生讨论共同完成】1.肺炎双球菌2.实验过程:提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一定存在某种可以把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的因子,即“转化因子”。
【任务3】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那么,怎样才能弄清“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他们认为,必须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鉴定。
提示:①同时出现R型活菌+S型活菌②、③、④只有R型活菌结论: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被转化为S型细菌。
即: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转化”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概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举例说明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理解经典实验设计的原理,分析实验结果
【重点难点】
1、能够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1、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认真阅读课本44页第三段—45页内容,并仔细观察图3-6实验
1.上清液中含未浸染的T2噬菌体和侵染后T2噬菌体外壳,沉淀物中含被感染的细菌。
2.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证明。
3.该实验可同时证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二、认真阅读课本46页两段内容,3分钟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组成:________和蛋白质。
(2).实验过程 烟草花叶病毒—⎪⎪⎪⎪ → → +烟草→烟草被感染→烟草未被感染 (3).结论:_ ___是遗传物质。
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
所以说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问题生成】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问题填写在
下面
【师生互动、问题探讨】
1、如何获得被35S 、32P 标记的噬菌体?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为何要经过短时间的保温?搅拌
和离心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标记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有时会出现放射性?
4、为什么标记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有时会出现放射
性?
【课堂小结与反思】
【自我检测】
1.经分析测定,在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
DNA;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存在于DNA分子中。
现欲
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证明DNA是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
的物质,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
A.32P B.35S C.14C和18O D.32P和35S
2.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直接和间接地证明了DNA 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②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
③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④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4.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进入细菌中
B.少量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没有分离
C.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沉淀在下部
D.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DNA一同进入细菌中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 .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 .DNA能自我复制
C .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D .DNA是遗传物质
6.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
B.除部分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生物细胞中DNA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
8、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 .
第二步: .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感染__ .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