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幼师教案《小孔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中班科学幼师教案《小孔成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知道光在直线传播中的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探究精神。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验,理解光在直线传播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手电筒、不透明的纸板、白纸、剪刀、胶带。
2.学具:每组一套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手电筒、不透明的纸板、白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小孔成像吗?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小孔成像的奥秘。
2.讲解小孔成像原理
师: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小孔成像的原理。
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光线会沿着直线传播,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这就是小孔成像的基本原理。
3.实验演示
师: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小孔成像的实验。
我们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纸板,中间剪一个小孔。
然后,用手电筒照射纸板,让光线通过小孔。
我们在纸板的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形成的像。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倒立的实像。
这是因为光线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通过小孔时形成的像。
4.幼儿实验
师: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一套实验装置,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让手电筒的光线直接照射到眼睛。
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实验交流
师:实验结束后,请大家分享你们的实验成果。
你们在实验中都看到了什么现象?
幼儿分享实验成果。
师: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其实,小孔成像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针孔相机、望远镜等。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小孔成像的原理,让幼儿了解光在直线传播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和幼儿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探究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
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在白纸上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的像呢?
幼儿A:因为光线是从上往下通过的。
师:对,光线是从上往下通过小孔,所以在白纸上的像就是倒立的。
就像我们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的我们就是左右颠倒的,这是一个道理。
师:大家看,当光线通过这个小孔时,它没有拐弯,直接照到了白纸上,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现在,你们能在自己的实验中去试试,看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2.教学难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光是怎么走的吗?它不是绕弯弯的,而是直直的,就像我们拉直线一样。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用手电筒的光当作小火车,看看它能不能拐弯呢?
幼儿B:不能,它只能直直地走。
师:对,光只能直直地走,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
我们的小孔成像实验就是利用了这个特性。
师:现在,你们每组都有一个小孔成像的装置,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才能在白纸上看到像呢?
幼儿C:我们要把手电筒的光照在小孔上,然后看白纸上的变化。
师:很好,那你们试试看,记得要慢慢调整手电筒和白纸的距离,看看像会不会变得清晰。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举手告诉我,我们一起
找找原因。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适时提供帮助)
师:哇,我看到有的小组已经成功啦!你们能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们是怎么成功的吗?
幼儿D:我们把白纸往后移了一些,然后调整了手电筒的位置,就看到了清晰的像。
通过这样的对话和引导,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强化和解释,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注意事项:
1.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讲解小孔成像原理时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及时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
3.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或调整实验难度,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4.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风格,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故事、实物演示等,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5.在实验交流环节,鼓励每个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他们的想法可能与正确答案有出入,也要先给予肯定,再进行适当引导。
6.注意实验安全,特别是在使用手电筒时,要提醒幼儿不要直接照射眼睛,避免造成伤害。
7.对于学有余力的幼儿,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活动,如制作简单的
针孔相机,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