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历隋唐至五代,前后七百余年。
医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该书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昌寸口脉法,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描绘了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于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集魏晋以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对后世针灸的发展贡献很大。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寸白虫(绦虫)病是吃不熟的牛肉造成,“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
的“乖戾之气”引起,并有“转相染易”的特点等。
唐·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两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的时期。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医学也有长足的进步。
宋代及金元时期,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南宋陈言(字无择)据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论点,进一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与《内经》有关论述,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简称《因方》)全书共18卷,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
陈言的病因三分法,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 影响极为深远。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化火化热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智为热甚”。
百病皆因火热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非人身所有,“邪去正自安”,不可滥药的新见解,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邪派”。
代表作为《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强调胃气对发病的决定性作用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代表作为《脾胃论、《丙外伤辨感论》等。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金元四大家之论,各有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等医家,对刘完素、朱震亨的学术观点持不同见解,反对以寒凉药物攻伐人体阳气,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特著《医贯》一书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对养生防病以及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
的统称,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温病学说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
论》,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明清臻于成熟。
在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
程中,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气”说,对温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
他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戾气多“从口鼻而人”往往递相传染,形成地域性大流行,症状、病程多类似;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发病季节;人与禽畜皆有疫病,但多各不相同。
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200余年,吴有性对传染病的病因有如此深刻的见解,确是难能可贵的。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气营血辨证理论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温病中之一类)的病因、症状、传变规人、治则治法等,作了简要阐述,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
吴塘(字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
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则传中焦,胃与脾,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系统与完善。
“另外,清·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对中医学气面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