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青铜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川青铜器:来自古滇国的问候□ 记者龚兖饶平文/图
江川两湖环绕,山清水秀,自古便是人杰地灵、文化繁盛之地。
编钟
诚信方鼎
虎牛搏斗扣饰
葫芦笙
铜屋子模型
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工艺制品厂副厂长杨洪柱向客人介绍产品
牛尊
青铜器产业初具规模
因仿制大件牛虎铜案而闻名的江川青铜器工艺制品厂,是江川较早开发斑铜、仿古铜工艺、旅游纪念品及铜炊具生产的专业厂家。
1996年被国家科委和云南省科委分别立为“国家级”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
其产品远销法、德、日、意、美等国。
目前已发展为年开发能力达160多个工艺品种、生产能力达50000件产品规模的专业生产企业。
2005年,江川县委托昆明子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江川青铜器工艺制品厂进行产业化发展方案策划,并从资金、土地等方面对此类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倾力打造李家山工艺品牌。
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工艺制品厂是近年兴起的开发斑铜、仿古铜工艺、旅游纪念品及铜炊具生产的专业厂家。
作为“小商品、大市场”的重点扶持企业。
其产品齐全,并具有很强的市
场针对性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生产青铜工艺品、旅游工艺品等六大系列300余个品种。
青铜器制品异彩纷呈
李家山出土文物仿制品系列:复仿、珍藏青铜器是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该系列产品以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为龙头,同时精仿了其他包括军事、生活、装饰、艺术在内的产品。
产品充分体现古滇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广大青铜器爱好者陈列和收藏的首选产品。
中国精品青铜器精仿品系列:该系列产品包括中国历代众多的青铜器精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产品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升值空间,是最具文化特色的社交礼品和深受国外朋友喜爱的涉外礼品。
具有云南特色的斑铜、古铜工艺品系列:“云南斑铜”是我国独具特色,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传统手工艺品,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自然斑晶,流光溢彩,其造型古朴,色彩雅致,具有典型的东方美神韵,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之高雅馈赠品和收藏品。
具有云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系列: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丰厚,该系列产品主要从民族风情、民族服饰和景点文化入手,开发了一批反映云南民族文化风情、景点特色的工艺品,产品档次齐全,大小各一,可满足各个消费阶层的旅游观光者。
各种大、中型城市雕塑及宗教用品系列: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工艺制品厂同国内同行业的优秀生产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具备设计、生产、安装各种大、中型城市雕塑及宗教用品的能力,拥有大型铸造车间及相关设备,生产佛教佛像、钟鼎、香炉系列产品。
生活用铜炊具系列:该系列产品采用传统手工锻打而成,其产品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经久耐用。
因用其煮制的食品香甜味美,铜炊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江川著名的铜锅鱼、铜锅饭炊具就是采用此类铜具。
打造“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工艺品牌
为加快青铜器优势产业的发展,江川县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底蕴深厚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在精、小、细上下功夫,以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精湛的工艺水平,使青铜器制品形成规模;开发扣饰系列、铜鼓系列、器皿系列、兵器系列、船模系列等旅游纪念品,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面向东南亚的青铜器制品生产基地,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工艺品牌。
同时,发掘、研究、开发我省民间特色工艺,形成世界独有、竞争力较强的出口工艺产品。
发展斑铜、乌铜走银工艺,进行民间传统锻打工艺的开发。
江川还将青铜器产业纳入文化旅游大产业开发的范畴,进一步加大李家山古墓群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做好规划,恢复李家山古墓陈设,建设古滇国青铜器展览馆;举办李家山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李家山青铜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江川探秘和旅游,使李家山青铜文化成为江川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点品牌。
江川县将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力争使青铜制品业在三年内实现产值6000万元,五年内达
到3亿元,形成产业规模。
江川以开发古滇文化园为契机,加大外宣力度,积极营造环境,规范市场经营,吸引更多的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到江川建立销售网络,把江川建成滇中旅游商品集散地,以此带动江川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和青铜器旅游产品的开发。
(原载《玉溪日报》2006年2月27日)
绚丽多彩的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
李家山青铜文化墓地,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这里背山面水,风景宜人;这里埋藏着2000多年前绚丽多彩的青铜文化;这里凝聚着古滇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1972年春,在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
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
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牛虎铜枕等重要青铜器就出在这次发掘的几座大墓中。
李家山青铜器先后到日本、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地展出过,观赏者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在李家山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墓葬58座。
1994年4月至5月,清理墓葬一座。
1997年3月至4月,清理破坏墓葬一座。
墓葬编号沿袭第一次发掘的编号顺序,编号为
M28—M87。
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
其中青铜器近3000件,铁器和铜铁合制器340余件,金银器近6600件,约重9000克,还有大量的玛瑙、绿松石、海贝等。
尤其是此次出土的铜鼓、贮贝器、俑、编钟等铜器种类浩繁,铸造工艺高超,滇文化特色明显,金剑鞘、金钏、金腰带、动物形扣饰器物熠熠生辉,精美绝伦。
1991年至1992年的发现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次出土的部分青铜器文物于1993年参加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全国文物精华展、1999年参加了在中国历史博
物馆举办的建国50周年文物事业成就展、2003年至今先后到日本、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展出。
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云南乃至世界青铜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不少专家称之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
它从农业、畜牧业、纺织业、祭祀、葬俗、青铜铸造等不同侧面展示了战国末期到东汉初期这一历史阶段古滇国贵族的战争、生活、生产等活动,展示了古滇人民的发明和创新。
(一)生产工具。
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工具。
如:铜斧、铜锄、铜铲等。
这些青铜农具绝大部分为实用器,也有部分器物上刻制不同的花纹,可能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祭祀仪式,或者专为滇国上层人物随葬用的器物。
如:“铜助”。
锄是云南古代的一种起土工具,其用途与中原地区挖土的镢相同。
据形状可分为尖叶形铜锄、梯形铜锄、半圆形铜锄、曲刃铜锄等类型。
(二)生活用具。
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许多青铜生活用具。
这些青铜生活用具,在冶铸工艺和加工艺术上都有不少的发明和创造,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不受或少受内地传统模式的影响与限制。
如:“牛虎铜案”。
首先,此案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长约76厘米,高约43厘米,重30公斤左右,由二牛一虎组成。
它是一种古代祭祀器物,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相当于现在的供桌,案以站立的大牛的四脚为足,牛背呈椭圆形凹状作案面,粗壮的牛头及朝天的双角为一端;牛尾直立一猛虎,虎口紧咬牛尾,前肢紧抓
牛臀,构成图案另一端,此虎的设置可以使全案两端保持力的平衡;在牛腹下横站着一头悠然自得的小牛犊,此小牛的设置使全案重心下移,增加稳定。
它利用对比、烘托、反衬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态心理、动作刻画的惟妙惟肖,老牛驯良无私、小牛单纯可爱、猛虎凶恶残暴。
真可谓构图简洁、凝重、独特、造型完美、构思新颖、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统一,成功地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全结合,使你有无可挑剔之感。
其次,此案在青铜制作工艺上应用了范模铸造法。
此方法是滇国青铜工艺中最常见的一种,比起失蜡法,更能体现古代滇国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真可谓制作工艺精美,艺术水平高超。
(三)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割据,边陲云南也不太平。
古滇国人民十分重视兵器的制作。
李家山出土的兵器有矛、戈、剑、钺、啄、狼牙棒等。
兵器数量很多,制作工艺也很精。
其中:有的器形与中原地区相近,但纹饰不同;有的器形、纹饰与我国内地兵器毫无共同之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造型十分奇特,工艺十分精细。
如:“铜啄”。
其整体似长啄鸟头形,銎部置于刃部之上,与刃部呈十字交叉状,刃长且尖,可像铜戈一样勾杀。
啄背部多有立体人物和动物雕饰。
(四)音乐器材:“铜鼓”。
它是滇国各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滇国青铜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类似中原地区商周青铜文化中的钟鼎重器。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云南铜鼓分为“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李家山铜鼓属此类型)两种类型。
从李家山出土的各式铜鼓来看,到西汉时期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造型和用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
除了铜鼓改制成贮贝器外,还有在铜鼓鼓面上铸立人物或动物形象。
如“三骑士铜鼓”、“四舞俑铜鼓”、“蹲蛙铜鼓”等。
尤其是一件“鎏金铜鼓”,鼓面正中饰太阳纹,共十二芒,面上有三晕,为同心圆及三角形齿纹。
太阳纹与光芒浑然一体,恰似太阳当空,光芒四射,反映了古滇人民对太阳的渴望和崇拜。
此铜鼓虽然具备一般铜鼓的特征,但整体鎏金,并且高度仅10厘米,底径13.6厘米,是目前体积较小的铜鼓。
显然它已失去传信和娱乐的功能,变为艺术审美和祭祀礼仪活动的专用器物,代表了古滇国贵族的权力和威严,是招引财富的吉祥物。
(五)装饰艺术。
在李家山出土的装饰器物中,青铜扣饰较为典型。
青铜扣饰的构造特点是在背后有一矩形挂钩,可挂在衣服上或其它物体上起装饰作用。
这批青铜扣饰无论在艺术构思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写实性较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2000多年前古滇国人民特有的装饰品。
如“二牛交合扣饰”。
二牛立于蛇身之上,蛇张口咬住公牛尾部,尾绕母牛腰际,嘴微张,双目睁圆,尾夹于后股之间,腹部前倾;母牛头前俯,尾上扬,后腿略弯曲,与公牛配合默契,作交合状。
如此生动的交合场面对于后来的封建文化来说,是大逆不道的。
今天我们看来也有些目瞪口呆,似乎显得有些“俗气”。
而对于古滇国的人们来说,它却是一件张扬于众的衣服扣饰。
这表明古滇国的人们,也不相信畜牧的繁殖是感应而生,而是要通过公母的交配才能繁殖后代。
这充分体现了古滇人民盼望早生牛犊、多生牛犊的强烈心情,因为牛是古滇人民财富的象征。
他们以此种无声的艺术语
言,达到了反映滇文化古朴、凝重、形象、生动、奇特、精美的艺术效
果,充分体现了古滇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 青铜文化 --
【臂甲】
虫兽纹铜臂甲,圆筒状,上粗下细,与人的手臂相同,背面开口
沿处有对称的穿孔两列,高21.7厘米, 上径8.5厘米,下径6.6厘
甲面有十分精致的线刻花纹,为虎、豹、猴、熊、鹿、野猪、鸡、鱼
娱蛤、蜜蜂、甲虫等虫兽纹十余种。
线条纤细、流畅,形象生动、逼真
滇国青铜器线刻花纹图案中最精彩的一件。
【铜枕】
长方形, 两端上翘, 各焊接一圆雕立牛,正面饰双旋纹,江川
山基地出土六件, 器形、大小与石寨山所出者同,唯装饰更为精致。
青铜器出土时多在死者头部,有的表面尚存头骨残片及耳环等物,
铜枕是有充分根据的。
如17号墓出土一件, 整体为马鞍形, 上翘的
各焊接一牛,正面为双旋纹图案, 大光明背面有虎噬牛浮雕图像三
长50.3厘米、宽10.6厘米、高15.5厘米。
23号墓出土一件,器形
者相同, 正面为双旋纹图案, 背面有浮雕立牛三头, 以虎纹和双旋
地纹, 长69.4厘米、宽13厘米、高32.5厘米。
(枕字从木, 因我
代的枕多为术制品。
一般底部为长方形, 两端有马蹄形板, 枕面用
排列而成, 使其柔软易枕。
滇国的枕用铜铸, 很可能是专门随葬用
【“喂牛”铜扣饰】
“喂牛”铜扣饰,一公牛伫立,双目痴呆,肌肉松弛下垂,骨外
然是一头病牛。
牛旁立一人,头戴长沿帽,着紧袖长衫,胸前挂一圆
一手拉住牛角上的缰绳,另一手持物喂牛,牛伸出舌尖作舔食状。
这
个医治病牛的场面,并非一般的喂牛,牛前侧立之人当为滇国的"兽
从其华丽的穿着看,也不像是普通的劳动者。
此人胸前挂的小罐也
别,小口、圆腹、圈底,生活用具中未见此种器形,当属装药用的特制
手中所持喂牛物,应为医治牛病的药物。
无论如何,此图像所表现的
一般的喂牛场面,所喂之物也不是平常用的饲料。
说明滇国时期不仅
牲畜的繁殖,也关心其疾病的治疗,如发现牛、马有病,随时诊断、
使其早日康复。
【孔雀纹铜锄】【圆形舞蹈铜扣饰】【金剑鞘】
土矿资源2003年底,全县有耕地132512亩,占土地面积的10.39%。
土壤状况多属红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4个土类。
已探明的矿产有石灰岩矿、白云岩矿、磷块岩矿、石英砂岩矿、粘土矿、含钾岩矿和褐煤矿等12种之多。
其中,磷矿石储量大、品位高。
据1988年地质报告表明:江川的磷矿石总储量为3亿多吨,其中,一级品矿4800多万吨,一级富矿2500多万吨。
江川的矿石不仅品位高,而且是少有的低砷、低油粉、覆土薄、易开采的矿体。
旅游资源江川不愧为旅游胜地,自然景观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
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星云湖,有“天然图画胜西湖”的抚仙湖,有“巍然形胜冠南州”的孤山,有稀世珍宝“牛虎铜案”为代表的李家山青铜器文物,有“武当别院”碧云寺,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景观,有鱼会嗑瓜子的神鱼泉等10多个风景旅游点。
其中玉带河的界鱼石、孤山的青鱼阵、渔洞群的车水捕鱼被称为三大奇观。
阳光海岸、孤山岛、明星鱼洞、李家山青铜文化、“三道菜”已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人才资源江川,地灵人杰,养育了许多优秀儿女。
民国以来,有“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有巴拿马世界书法大赛第二名获得者杨嘉善;有“滇军完人”、抗日烈士、陆军上将唐淮源;有陆军上将、滇军代总司令、代理云南省长金汉鼎;有护国运动中屡建奇功,被孙中山誉为“邦家之光”的中将鲁子材;有擅长国画,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和《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的书画家普文治。
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江川平均每年有约300名考生被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
20多年来,被各级各类学校录取的大中专生6000多人。
截止2003年底,全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4409人。
其中,党政干部924人,占20.96%;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9人,占1.79%;专业技术人员3406人,占77.25%。
目前人才交流中心仍有1532名大中专毕业生无法
春秋、战国、两汉-延续四个朝代的辉煌
打开李家山,石破天又惊。
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有了举世震惊的大发现,沉
寂了漫长历史岁月的古滇国终于浮出水面,并渐渐为世人瞩目。
上世纪 70 年代和 90 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在李家山进行了两次发掘,先后共发掘春秋至西汉时
期的古墓 85 座,出土青铜器近 5000 件。
驰名中外的牛虎铜案,就是首次发掘时出土的。
1999 年
初,“牛虎铜案” 赴美国巡展半年,保险金额高达 1000 万美金。
1992 年,第 85 号墓发掘时,
日本 NHK 国家电视台赴滇,赶往李家山拍摄发掘全过程,发掘成果轰动国内外,被评为当年全国十
大考古新发现。
上海博物馆馆长说,李家上出现出土的青铜文物只需三分之一就可建成一格世界一流
的青铜器博物馆。
李家山究竟埋藏着多少历史,我们不知道。
但专家们说,李家山埋藏着两百多座古墓。
古墓群呈
金字塔形,由下往上堆积,越往下的墓葬年代越久远。
无疑,这是上世纪最有价值的新发现。
李家山
埋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文明古国,她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真正能以青铜文明著称的古王国。
现代人蜂拥而至,在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面对两千年前的生产生活场景,默然无语。
渐渐地,
我们看清了,在古滇国的土地上,男人们围捕虎豹、奋战沙场;女人们纺线织布,播种上仓。
在栩栩
如生的青铜器中,我们忽然发现了这些辛勤劳作和载歌载舞的场景是多莫熟悉,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织
布机上传来的唧唧之声,可以伸手触摸苎麻织的美丽裙裾……
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家山已先后几次零星出土青铜器和玛瑙玉器, 70 年代初,考古学
者的目光再次汇聚这里,一个更加引人瞩目的发现由此拉开序幕。
1972 年 1 至 5 月,由云南省博
物馆和江川县文化馆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 60 天的发掘,而李家山似乎也没
有辜负人们的期盼,滇人墓葬群、青铜器、石器等文化遗产在这里层出不穷,这次在李家山墓地共发
掘滇国墓葬 27 座,出土随葬物品包括牛虎铜案在内的青铜器总计有 1300 多件,大都是精致的青铜
器及玛瑙、玉石装饰品。
从年代上看,大体可把发掘的古墓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年代上限春秋战
国,下限西汉中期;晚期墓葬年代上限西汉中期,下限东汉初期。
青铜兵器有戈、啄、狼牙棒等;生
活用具有壶、尊、洗、案等;生产工具有锄、削、凿、纺织工具等。
青铜乐器最具有古滇文化特征,
第一次发掘出鼓、葫芦笙等。
从整个古墓群出土的器物特征看,李家山古墓群的主人就是《史记》中
所记载的“滇”族。
春秋战国墓葬的集体现身,既刻在考古界引起强烈震动。
这些青铜器造型自然、
粗犷奔放、生动活泼、种类繁多,古滇国的辉煌令人怦然心动。
20年后的1991年12月至1992年6月,李家山考古再起波澜,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
区文物管理所及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在 1100
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墓葬 58 座。
这一年的收获甚至超过了 1972 年: 2066 件铜、铁、金、玉等随葬
品在李家山破土而出;大量器物为滇青铜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之首见。
李家山没有金器的论断被推翻了,
大量的金饰物、金制兵器公之于众;虎牛鹿贮贝器、祭祀贮贝器、驯马及纺织贮贝器以及三骑士与四
舞俑铜鼓等青铜器精品被发掘出来;第一次发现了漆木棺的外椁,而在战国的墓葬等级中,只有王室
成员才能享受漆木椁内棺的待遇。
另有铜鼓、铜贮贝器、铜俑、铜编钟等礼器;铜狼牙棒、铜鱼、铜
矛等仪仗器和兵器;铜铃、铜策、金钏、玛瑙扣饰等装饰品及生活用具,以及用金、玉、绿松石等制
成的各种珠管和扣缝缀在纺织物或毛皮上的“珠被”等。
由此可以推断,李家山可能是历史滇王的王
族墓地之一。
此后于 1994 年 5 月和 1997 年 4 月,又在李家山清理过两座墓葬。
李家山古墓群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期,全部为竖穴土坑。
1972 年出土
的牛虎铜案为战国时期滇青铜文化的杰作,享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誉。
牛虎铜案是
古滇人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由二牛一虎组成。
主体为一立牛,四蹄为案足,牛背椭圆形呈凹状作案面。
牛尾有一虎紧咬牛尾,前肢紧抓扭牛臀,构成铜案另一端。
在牛腹之下四脚之间横站着一头悠然自得
的小牛犊。
铜案的主体大牛异常健壮,头颈厚重,较为夸张。
牛尾立的一虎,使全案保持平衡。
大牛
腹下的一小牛,使案心下移。
牛虎铜案利用对比、反衬、烘托等手法,将整体气氛和牛虎的神态、动
作刻画得惟妙惟肖。
大牛的健壮驯良,小牛的单纯可爱,猛虎的凶恶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赏过
这件文物的人无不为铜案造型完美、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统一而赞叹。
面对震惊中外的李家山古墓群,是继续发掘揭秘还是原样保护?在发掘清理 80 多座古墓之后,
考古专家们称,李家山上尚有百余座古墓还深埋在土中。
鉴于目前对古滇国的研究及发掘能力还不足,
李家山尚存的古墓至少 20 年内不宜再发掘。
神秘莫测的古滇国真容,在历史的拈花微笑中,依旧云
遮雾罩。
就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烧一柱香吧。
”每次到李家山的神鱼泉,守门的大妈总要这样说。
而外地来客更愿意花一块钱买瓜子,而不愿意把香火敬给塑成安徒生童话里美人鱼模样的青鱼神。
几条鱼而已,何至这样神圣,可是当我们想到它们是比我们更古老的地球生物时,这样的敬畏未必就可笑……. 在江川,鱼是神。
只要是人们的想象力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有鱼的身影。
李家山脚下的青鱼会嗑瓜籽;抚仙湖里的抗浪鱼和星云湖里的大头鱼做了几万年的邻居,却从来不兴串门子;孤山附近的青鱼会摆青鱼阵;海门村的鱼能让救命恩人考上状元;隔河村的白尾巴青鱼能告诉村民哪年会发大水…… 江川的鱼是活在神化里的,它们的存在不仅仅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已经成为了代表江川的一个文化符号了。
《界鱼石》、《为什么两海相交鱼不往来》、《鱼为什么来三去七》、《独眼鱼》、《鱼鲇闪》、《贪食大鱼,疾病缠身》、《炸鱼毙命》、《鱼祖公来了》、《鱼走蛇来》、《救鱼中状元》…… 在江川,关于鱼人神化,多到无法计数。
每一个村,每一条河,每一眼泉,每一口井,每一个鱼种,都有属于自己的鱼神化。
有的神化传说让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有的让人明白时间的人情,有的让人浮想联翩,有的让人……
有名的康郎鱼传说就是康熙皇帝给命名的。
过去康郎鱼数量太多被当地人称作“海蛆”,康熙年间,一位名康良的书生赴京赶考,因为家贫,为节省盘缠,便带了些晒干的“海蛆”去做菜。
康良到京城后,住在离考场不远的一家客栈。
一天,康熙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客栈,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鼻而来,他便不由自主地迈了进去。
得知书生名叫康良和喷香的小鱼尚无名称后,他略加思索,便将这个小鱼取名“ 康郎”。
后来,又下一旨把康郎鱼列为贡鱼。
“界鱼石”是江川最神奇景观,对于它的神话传说也最吸引人。
有说八仙作法于此的,有说抚仙湖、星云湖龙王的儿女相恋的,还有让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