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秦郡考辨(三十六郡为秦一代之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秦郡考辨(三十六郡为秦一代之数)案:本文已在武汉大学简帛网发表,在此属于转载性质。

[摘要]自清代以来,有关秦郡考证的著作和论文已经不少。

但通观这些著作和论文,且不说结论如何,至少在考证的方法上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时间坐标体系。

时间坐标是研究历代政区的基本工具。

二是未考虑秦末变革因素。

秦末变革虽短促,但对秦代政区的影响不可忽视。

秦郡考证必须具有正确的思路,建立科学的方法。

因此,通过建立时间坐标体系和综合分析秦末变革等因素,界定始皇即位以前、统一六国时和统一六国后三个时期设郡的情况,举证班固关于三十六郡说法的正确性,厘清始皇分三十六郡时与三十三年两份三十六郡名单,以供史学界研究秦汉政区时参考。

[关键词]秦郡方法考证辨析三十六郡
自清代以来,有关秦郡考证的著作和论文已经不少。

但通观这些著作和论文,且不说其结论如何,至少在考证的方法上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时间坐标体系。

时间坐标是研究历代政区的基本工具。

众所周知,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政区,都有置废、分并等沿革情况,使不同时期的政区出现不同的变化。

秦代在统一前与统一后,政区都有较大的调整。

如果考证缺乏时间坐标,就会把不同时期所设的郡混为一谈,从而走入历史的误区,使秦郡越考越多、越考越乱。

二是未考虑秦末变革因素。

秦末变革虽短促,但对秦代政区的影响不可忽视。

始皇分三十六郡时,对政区进行调整,使一些郡的辖区同时兼有六国故地。

秦末六国复立,各国根据历史的归属,开始对泰山、颍川、南阳、上谷、河间等郡进行分割,导致这些郡出现了变化,甚至使泰山郡被瓦解。

而较大的地区被新设为薛、淮阳、城阳等郡,以及复设六国时故郡。

综上所述,秦郡考证必须具有正确的思路,建立科学的方法,才有可能还原秦代政区的基本面貌。

一、秦郡时间坐标体系的划分
所谓时间坐标,就是建立一个时间点,使事物能够辨别它在时间上的位置和归属。

因此,通过建立若干个时间点,就可以组成完整的时间坐标体系。

顾名思义,如果一种时间坐标体系,能够使秦郡在时间上找到位置和归属,就称之为秦郡时间坐标体系。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设郡情况的记载,可确定两个时间点:始皇即位时和分三十六郡时(因《本纪》作二十六年、《年表》作二十七年,故统一为分三十六郡时)。

再根据这两个时间点,可相应地划分出秦设郡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始皇即位以前设郡的情况,第二个时期是始皇统一六国时设郡的情况,第三个时期是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郡的情况。

二、始皇即位以前设郡的情况
这一时期秦设郡的情况,虽然包括惠王、武王、昭王、庄王四个阶段,但在始皇即位时郡数和郡名是确定的。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开篇就说:“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这就是说,始皇即位时,秦除本土以外,所控制的地区共设有巴、蜀、汉中、南郡、上郡、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九郡。

有些学者根据《匈奴列传》的记载,断定陇西、北地在始皇即位以前已设为郡。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司马迁是目前确定看过《秦记》的历史学家,他对秦史的记载是最为可靠的,这在现代考古中已得到了印证。

他在《匈奴列传》中只是讲述陇西、北地和上郡的由来,所以采用了“有”字;而在记载赵、燕的情况时,则采用了“置”字。

这一区别就在于赵、燕是先设郡再筑长城,而秦是先筑长城再设陇西、北地二郡。

《秦本纪》有“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

”表面上看,可能陇西已设为郡。

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的陇西只是地域的名称,并不是陇西郡名。

因此,陇西、北地是在始皇分三十六郡时设为郡。

武王时,曾以韩宜阳设为河外郡,庄王元年被并入三川郡。

昭王时,曾设有黔中、南阳、河内、陶四郡。

除黔中郡(在本条考证)外,还有南阳、河内、陶三郡不见于始皇即位时。

南阳、河内、陶三郡原本属于魏、齐等地,庄王时魏无忌大败
秦军,魏、齐等国趁机收复这些失地。

《魏公子列传》有“安釐王三十年,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

”《秦本纪》有“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


(一)惠王时设郡的情况
上郡,《秦本纪》有“惠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

”“昭王二十年,王之上郡。

”《魏世家》有“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


巴,《华阳国志·巴志》有“周慎王五年秦灭蜀。

张仪取巴,置巴、蜀及汉中郡。

”《华阳国志·蜀志》有“周赧王元年置巴郡。

”案:《巴志》与《蜀志》在时间上相差一年。

《战国策·秦一》有“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按此说,秦惠王更元九年伐蜀,十月灭蜀,则灭巴当在更元十年。

以此可知,《蜀志》言赧王元年,即更元十一年,置巴郡当无误。

《巴志》主要是记载秦灭巴、蜀之事,并交代灭国后的情况。

蜀,《秦本纪》有“惠王更元九年,司马错灭蜀。

”“昭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

”《华阳国志·蜀志》有“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

以张若为蜀国守。

”“周郝王三十年(昭王二十二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

”案:秦代存在一种以郡、县封为侯的食邑制度,如秦封泥有“上郡侯丞”[1]、“琅邪侯印”[2]、南郡侯印、恒山侯丞等,《秦始皇本纪》有“武城侯王离﹑通武侯王贲”等列侯。

始皇称帝后,更名彻侯为列侯[3]。

这可能就是李斯建议“诸子功臣赏赐公赋税”的一种制度设计,而蜀侯与蜀守并存的情况,应该就是这一制度的起源。

汉中,《秦本纪》有“惠王更元十三年,取楚汉中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昭王十三年,任鄙为汉中守。

”“昭王二十年,王之汉中。

”《楚世家》有“怀王十七年,秦取汉中之郡。

”《华阳国志·蜀志》有“周赧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

”案:《秦本纪》与《蜀志》二者并不矛盾。

这说明秦分巴、蜀之地,并楚汉中、秦南郑县,设为新汉中郡。

因此,秦之汉中郡,并非楚汉中郡,郡域已比楚汉中要大。

这一时期,《秦本纪》有“惠王八年,魏纳河西地。

”《孙子吴
起列传》有“吴起为西河守。

”河西,即魏之西河郡。

秦得魏西河地,是否曾设为郡,因无依据可考,故不列入惠王时所设之郡。

关于北河是否设郡,详见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郡的情况。

(二)武王时设郡的情况
河外,《秦本纪》有“武王三年,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

”“四年,甘茂拔宜阳。

”《樗里子甘茂列传》有“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

名曰县,其实郡也。

”《秦本纪》有“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

”案:武王时,秦当以韩宜阳设为河外郡。

孙慰祖依据新出土秦封泥有“河外府丞”,推断秦曾设有河外郡[4]。

《韩世家》有“襄王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

”这里的河外,并非秦河外,而是河北。

《秦本纪》有“昭王十一年,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战国时,各国都以自己的方位,区分黄河东西南北等地区,导致同一说法而不同一地区。

庄王元年,秦灭二周,东界已至荥阳,设为三川郡。

河外已无单独设郡的必要,自然被废入三川郡。

(三)昭王时设郡的情况
河东,《秦本纪》有“昭王二十一年,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徒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二十二年,河东为九县。

”《魏世家》有“魏昭王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

”《范睢蔡泽列传》有“昭王拜王稽为河东守。

”案:以上可知,河东设郡当在昭王二十二年。

南郡,《秦本纪》有“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

”《年表》有“昭王二十九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为南郡。

”《春申君列传》有“白起攻楚,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徒治于陈县。

”案:秦南郡考,参见南阳郡考。

上党,《秦本纪》有“昭王四十八年,尽有韩上党。

兵罢,复守上党。

”《韩世家》有“桓惠王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


黔中,《秦本纪》有“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白起王翦列传》有“昭王二十九年,白起为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春申君列传》有“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

”《秦本纪》
有“昭王三十一年,楚人反我江南。

”《楚世家》有“倾襄王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收东地兵,复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

”案:以上可知,昭王二十七年,司马错攻占楚黔中,不久就被楚收复。

二十九年,白起占领楚郢后,继续进攻楚巫、黔中,秦使蜀守张若夹击楚军。

三十年,秦才攻占楚巫、黔中。

三十一年,楚又夺回江南黔中地,秦并巫地入南郡。

《水经注·江水》有“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

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

”秦封泥有“巫黔口邸”,可能是始皇即位后,再次攻占江南一些地方,重新设为巫黔郡,直到始皇二十五年,王翦平定荆江南地,设为洞庭、苍梧二郡,而巫黔郡被废除。

但由于没有攻占江南的记载,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猜测。

南阳,《秦本纪》有“昭王三十三年,魏入南阳以和。

”“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

”《集解》徐广曰:“河内修武,古曰南阳,秦始皇更名河内,属魏地。

荆州之南阳郡,本属韩地。

”《正义》括地志云:“怀州获嘉县即古之南阳。

杜预云在晋州山南河北,故曰南阳。

秦破芒卯军,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怀州,在今河南沁阳市;晋州,在今临汾市西南。

《秦本纪》有“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

”《正义》注:“今邓州也。

前已属秦,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张衡南都赋云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案:《正义》注南阳郡有误。

昭王所设南阳郡在黄河以北、太行以南。

下面考证为何昭王所设南阳郡不在韩南。

《秦本纪》有“昭王十五年,白起取宛。

”(《编年纪》为十六年攻宛)“十六年,司马错取邓。

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邓,魏冄陶,为诸侯。

”“二十一年,泾阳君封宛。

”“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二十八年,白起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编年纪》为二十七年攻邓)“二十九年,白起取郢为南郡。

”以上可知,秦楚自昭王十五年起,双方在汉水以北,围绕宛、邓等地展开拉锯战。

直到二十八年,楚彻底丢失宛、邓等地,秦才在二十九年,顺汉江而下,取楚郢设为南郡。

司马迁对南郡的记载,越、宛有郢,置南郡。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如果结合上述的情况,就是越、宛、郢三地之间设
为南郡。

《楚世家》有“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兴兵伐庸﹑杨越,至于鄂。

”《索隐》注:“有本作杨雩,音吁,地名也。

今音越。

谯周亦作杨越。

”《范睢蔡泽列传》有“蔡泽言白起南收杨越”。

杨越,当为竟陵地,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越。

这就是说,汉水以北宛、邓等楚地,在昭王二十九年被并入南郡。

《秦始皇本纪》有“十六年,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睡地虎秦简·语书》有“廿年,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

以上结合起来理解:十六年,韩献南阳地给秦,始皇以内史腾为南郡假守,从南郡发兵接受韩南阳地并入南郡。

十七年,内史腾从南郡攻韩,灭掉韩国,以韩地设为颍川郡。

二十年时,内史腾已成为正式的南郡守。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内史并不是官职,而是南郡守腾的姓氏[5]。

始皇八年,有内史肆因参与叛乱而被枭首,这里的内史是官职而不是姓氏。

汉王元年,东定三秦,曹参击赵贲、内史保军,东取咸阳,这里的内史是姓氏而不是官职。

秦穆公时,有内史廖,则不知是官职还是姓氏。

综上所述,昭王三十五年所设南阳郡在黄河以北、太行以南。

庄王末年,被魏公子无忌收复。

秦在汉水以北所设的南阳郡,是始皇分三十六郡时,以南郡、颍川、淮阳等地所设。

因此,秦有前后南阳,二郡一北一南,地望不同。

河内,《穰侯列传》有“穰侯封四岁(昭王十八年),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白起王翦列传》有“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案:以上可知,秦已攻占河内大部分土地,设为河内郡已成理所当然之事。

庄王末年,河内郡也被魏公子无忌收复。

直到始皇十一年,王翦等攻占赵邺地九城及安阳,才并韩太行地、魏南阳地入河内郡,所以徐广言河内修武,古曰南阳,始皇更名河内。

需要注意的是,邺地原本属于魏,始皇五年蒙骜取魏东地,因道路被阻断,魏在始皇八年将邺地送给赵。

陶,《秦本纪》有“昭王十六年,封魏冄陶,为诸侯。

“三十六年,客卿灶取齐刚、寿,予穰侯。

”“四十二年,穰侯出居陶。

及穰侯卒,秦收陶为郡。

”《田敬仲完世家》有“愍王三十九年(昭王二十二年),秦拔我列城九。

”案:《战国策·赵一》有“齐攻宋,奉阳
君不欲。

客请奉阳君曰君之春秋高矣,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图也。

”《战国纵横家书·十二》有“苏秦言齐与魏皆许封奉阳君陶。

”[6]在此文中还可知宋与秦为盟。

以此可推断,秦有宋之陶地,当为宋所送,以便秦驻军保护,所以秦封魏冄于陶。

至陶为郡时,陶已有十几城。

庄王时,魏无忌率五国兵攻秦,陶郡当在这时被齐、魏所分割。

(四)庄王时设郡的情况
三川,《秦本纪》有“庄王元年,使吕不韦灭东周,尽入其国。

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太原,《秦本纪》有“昭王四十八年,司马梗初定太原。

”“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

”“三年,攻赵取三十七城。

”“四年,初置太原郡。


三、始皇统一六国时设郡的情况
这一时期设郡比较多,也比较复杂。

由于史料的不足,尚无法确定全部的郡数和郡名。

目前可考证的有以下二十五郡。

东郡,《秦始皇本纪》有“五年,蒙骜攻取魏二十城,初置东郡。

”《卫康叔世家》有“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初置东郡,徒卫野王,而并濮阳为东郡。

”《魏公子列传》有“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


上地,《韩非子·内储说上》有“董阏于为赵上地守。

”《秦始皇本纪》有“十八年,王翦将上地,下井陉。

”《正义》注:“上地,上郡上县,今绥州等是也。

”案:《正义》此注有误。

上郡在陕西,井陉在河北。

王翦将一县兵,涉黄河、过太原,至井陉,这不符合古代的军事常理。

《战国纵横家书·十三》有“梁(魏)上党、赵上地、韩上地”。

《秦本纪》有“昭王四十八年,尽有韩上党。

”以上可知,按晋所在的方位,当设有上党、上地二郡。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晋平公时,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

”三分晋室时,上党被一分为三,上地被一分二。

昭王时以韩上党地,设为上党郡。

秦已有上党,言王翦将上地,而不言将上党,则上地当为一郡。

当为始皇时,攻占赵上地,设为秦上地郡。

至始皇分三十六郡时,才并入上党郡。

《秦始皇本纪》有“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

”以
此可知,上地郡当在此年设为郡。

河内,《岳麓书院藏秦简》有“河内署九江郡”[7]。

《秦始皇本纪》有“十一年,王翦等攻赵邺取九城。

桓齮取安阳。

”“十八年,杨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

”案:《魏世家》有“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始皇五年时,蒙骜攻取魏二十城,有山阳城等河内陆,初置东郡时,河内当属东郡。

故始皇重设河内郡,当在始皇十一年取赵邺地时。

河间,《岳麓书院藏秦简》有“河间当戍者”[8]。

《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五》有“秦使井忌据赵攻燕,拔二城。

燕使蔡鸟入秦,以河间十城封文信侯。

”《战国策·秦五》有“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赵赂以河间十二县。

”《樗里子甘茂列传》有“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案:河间地原本是吕不韦封地。

因此,河间设郡当在始皇十二年之后。

今按《战国纵横家书》所言,燕也有河间地,且秦得河间始于燕献地。

秦已得燕河间地,又逼赵割河间地,这从逻辑上就说得通。

云中,《刺客列传》有“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案:漳、邺、太原已皆为秦地,则云中也当属秦地。

秦虏韩王,在始皇十七年,则云中在始皇十七年前设为秦郡当无误。

颍川,《秦始皇本纪》有“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为颍川郡。

”《韩世家》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


赵郡、中山,《秦始皇本纪》有“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赵世家》有“八年,邯郸为秦。

”“太史公曰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秦封泥集》有“赵郡佐田”[9]。

周晓六等依据此封泥,认为在始皇二十六年前曾设有赵郡。

王翦等屯兵中山,则赵灭中山,当设有中山郡,但目前尚无更直接的证据。

渔阳,《秦始皇本纪》有“二十年,王翦等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

燕王东收辽东。

”案:始皇统一后设有渔阳郡,则渔阳可能在此
时被设为郡。

至于右北平、辽西,是否沿用为郡,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

砀郡,《秦始皇本纪》有“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魏世家》有“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灭魏以为郡县。

”案:始皇统一后设有砀郡,则砀郡可能在此时就已设为郡。

衡山、庐江、州陵,《岳麓书院藏秦简》有“衡山郡”“丞相上庐江假守书”[10]“州陵守绾、丞越”[11]。

《里耶秦简》有“庐江”[12]。

案:陈松长论证衡山不晚于始皇二十五年设为郡。

《秦始皇本纪》有“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集解》注:“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

张晏曰青阳,地名。

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

”苏林言青阳为长沙县,是一种讹诈,导致后人误以为今长沙就是青阳。

如果楚未献地就叛约,就应表达为未献而叛约,而不应该表达为已而叛约。

如荆王只是答应献地,就可表达为已而叛约,但原文是“荆王献青阳以西”,这说明荆王并不是答应献地。

因此,“已而畔约”的“已”,实际上楚已献地给秦,“叛约”是指本已讲和,却攻击秦南郡。

既然已献地,如青阳是今长沙,则与始皇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相矛盾。

那么青阳就应该是指安徽的青山之阳,即今青阳县一带。

楚献青阳以西,秦受地设为衡山、庐江、州陵三郡。

衡山郡,因衡山而得名。

衡山,今安徽天柱山,并非现在的湖南衡山。

《汉志》有“内方,至于大别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庐江郡,因庐江而得名。

《汉志》有“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

”陵阳,就在今安徽青阳县南。

《年表》有“昭王二十九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为南郡。

”竟陵在今湖北天门市。

以此可知,竟陵以东仍属于楚。

《楚世家》有“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

”始皇即位时,不见有州陵郡,则楚州地被并入南郡。

楚献青阳以西时,又分南郡楚州地,设为州陵郡。

有人考证州陵守绾与丞相绾为同一人,则绾不可能二三年之间,由一名县官升为御史大夫、丞相,此可作为州陵设郡的佐证。

《秦始皇本纪》有“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疆起之,使将击荆。

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以此可知,楚献青阳以西,当在二十二年,不迟于二十三年。

秦设衡山、庐江、州陵为郡也当在此时。

淮阳,《秦始皇本纪》有“二十三年,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游至陈。

”案:秦攻占陈以南至平舆大片土地时,秦已在周边设南郡、颍川、砀郡,从当时周边的形势来看,这一地区应被单独设为郡。

有学者依据云梦四号墓木牍有“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

”断定秦曾设有淮阳郡,这是正确的。

因此,这一地区秦设为淮阳郡无误。

《陈涉世家》有“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

”《刘敬叔孙通列传》有“楚戍卒攻薪入陈。

”《曹丞相世家》有“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陈,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

”以上可知,陈县当属于南阳郡。

这就是说,始皇分三十六郡时,淮阳郡被废,分地入南阳郡。

《留侯世家》有“张良尝学礼淮阳”。

这里似乎秦还设有淮阳县,当属于颍川郡。

《韩信卢绾列传》有“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

”这里的淮阳已是郡名,这说明汉初至少存在淮阳郡。

《陈涉世家》有“黥布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

”陈地,战国时属楚地。

章邯灭陈胜后,黥布攻占陈地归楚,则淮阳重设为郡当在此时。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始皇二十六年前,秦设有淮阳郡,分三十六郡时被分入南阳、颍川等郡。

秦时设有陈、淮阳二县,分属南阳、颍川二郡。

秦末因六国复立,导致南阳、颍川等楚地被分为淮阳郡。

在秦末十八诸侯封地中,一直不知南阳郡地归属于谁。

实际上,秦南阳郡已被韩、楚所分割。

这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淮阳郡当属项羽所王梁、楚九郡之一。

四川、九江、江湖,《岳麓书院藏秦简》有“四川郡”“江湖郡”“九江郡”。

案:《秦始皇本纪》又有“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楚世家》有“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集解》“孙检曰秦虏楚王负刍,灭去楚名,以楚地为三郡。

”以上可知,始皇二十四年,秦已占领长江以北地区,并设有三郡,淮北设四川、淮
南设九江、吴地设江湖。

九江郡望很明确,此不作论证。

四川与泗川二者关系,不是字体讹写,是随郡望的变化。

秦取楚淮北,初设四川郡,其郡望包括沂、述、汴、濉等流域。

始皇分三十六郡时,分四川、江湖二地置东海郡,泗川郡望主要集中在泗水流域,故取名为泗川。

秦为泗川,汉改泗水,故《史记》泗川与泗水并存记载,班固以为有误,而统一为泗水,这是班固的失误。

《三王世家》有“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杨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

”汉褚少孙补“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

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

”上述可知,吴越之地,古称江湖。

始皇二十五年,王翦过江,才平定越地、闽越、江南等地,故江湖郡望在吴地。

正因为吴越古称江湖,而越地已设为会稽郡,如单以吴地为江湖郡,就与地名不吻合,这才导致江湖郡在统一后被废除,以吴地等设为东海郡。

辽东,《秦始皇本纪》有“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得燕王喜。

”案:始皇统一后设有辽东郡,则辽东可能在此时就已被设为郡。

代,《秦始皇本纪》有“赵公子嘉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二十五年,王贲还攻代,虏代王嘉。

”案:《秦封泥集》有“代马丞印”,《里耶秦简》有“代人”、“代盗”、“卅五年七月戊戍,御史大夫绾……”陈伟已考证卅五年当为廿五年,认为简文所记似为灭代后形势,御史大夫绾即后来的丞相绾[13]。

以此可知,秦灭代设为郡是可以确定的。

始皇统一后设有雁门、上谷二郡,则雁门、上谷可能在当时已被设为郡,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

但从《里耶秦简》来看,似乎当时只设有代郡,始皇分三十六郡时,才分代地设雁门、上谷二郡。

洞庭、苍梧,《里耶秦简》有大量证明为郡的记载,在此不作列举。

《秦始皇本纪》有“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

”案:陈伟根据《里耶秦简》(卅四年)有“今迁陵廿五年置县”“及苍梧为郡九岁乃往岁田”,已论证洞庭、苍梧在始皇二十五年设郡[14],此不作考证。

会稽,《秦始皇本纪》有“二十五年,王翦置会稽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