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
考其中原因生发现和推理出“看不见
的运动”。
二、分析推理
科学探究
视频拓展
结论形成
引导学生分析
推理,提出分子是否
运动的问题、设计扩
散实验、操作实验和
展示交流。
学生小组
合作设计出扩
散现象的相关
实验,并进行展
示交流,得出结
论
以小组合作形式,经
历完整的科学探究环节,
通过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实
验设计和观察,得出分子
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
动的结论。
三、实验延伸
发现问题
持续探究
获得新知
示范引导学生,完
成“鸡尾酒”的调制,
从扩散现象引发“分
子间隙”的新问题思
考探究。
从“酒水混合
体积减小”现
象,分析推理微
观原因,并进行
科学探究。
得出
分子间有空隙
的结论。
由上一环节“分子运
动”自然过度到“分子间
隙”研究,学生思维和探
究状态保持了连续性,提
高了课堂探究效率。
四、汇总分析
生成疑问
三次探究
揭示真相
引导学生分析
“分子运动”“分子
间隙”与有形世界的
矛盾,激发对分子间
作用力的思考。
通过集体
讨论,发现理论
存在的矛盾性,
并探究寻找“分
子间作用力”这
一关键条件,完
善分子动理论。
通过理论的前两条进
行汇总分析,发现与现实
中的矛盾点,并以前面的
知识为起点,探究新的完
善性、补充性证据。
可以
让学生感受到“温故知新”
“以故探新”的方法,感
受科学的魅力。
五、整体分析
拓展拔高
引导学生完成
固液气三种状态下
分子作用力的不同
学生在教
师引导下,根据
实际经验,完成
学习内容。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深
入认识,需要理论支撑,
理论学习完毕,则学生通
过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六、知识落实
反馈练习
延伸拓展
怡情育人
引导完成拓展
练习并播放视频“人
在宇宙”
完成知识落实
的反馈练习,观
看视频“人在宇
宙”
由知识的探究过程自
然升华到感情与素养的熏
陶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
情感。
教学流程图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学情分析
知识方法基础: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八年级期末的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内容已有清晰的认识,初步熟悉了物理学科的探究方法,掌握了力学基础知识,并利用力学原理,能解决压强、浮力、机械功、滑轮、杠杆等问题。
通过本章第一节走进微观的学习,对物质的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见过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清晰的印象,但对于分子间隙、分子运动、及分子作用力等问题比较陌生,对于分析推理的研究方法不够熟悉。
情感态度习惯:有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热情,喜欢动手实验,习惯于从实验基本现象想结论,缺乏逻辑推理技能,喜欢与同伴交流,乐于参加团队合作。
学情分析结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生活感知经验基础,但微观世界的知识内容抽象,微观运动,不可能被直观看到,课标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从实验操作中推理微观运动,帮助学生
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由此,可以根据学生熟知的场景提出相关问题,从生活的热现象切入,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前让同学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搜索“氨水的性质”,以便明白引入实验。
其他环节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提出问题——猜想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式进行教学。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评测效果分析
根据本节教学目标,考虑课堂容量的容纳,按时保质的完成教学,课堂检测设计了5个选择题。
分别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三个理论点,即分子运动、分子间隙、分子相互作用力等。
课堂当堂练习的反馈情况来看,2分钟左右时间,学生可以基本完成题目,全班50名同学,有48人全对,有两个同学一个题目出错。
课下了解是第四题,两个同学均错误选择了C,这和学生未能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有关。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全体学生能掌握实验探究和知识的关联,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同学操作不规范,如酒水混合实验,学生未加满酒精,且未记录液面位置就进行了混合,这样在混合后体积变化就不明显,课后对实验进行反思时,学生也能搞懂了。
整体来看,对分子动理论内容,学生全体掌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相关生活现象,渗透课堂的环保意识教育、人与宇宙的情感教育,学生参与积极、观看认真。
围绕课程目标,达成效果较好。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教材分析
本课来自《物理》八年级下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本章主要引领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和物体的尺度,知道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与成就。
教材在呈现物理知识的同时,将人类探索微观、宇宙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
意图在于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物理知识,而且从中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人与客观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分子动理论”的生成,通过大量的实验与生活现象,探究实验与体验实验,加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并学会用宏观现象推理微观运动的方法,培养用微观运动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微观概念的建立,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归纳。
关键在于学生通实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微观运动的结论,学会科学方法和生成科学态度。
本节教材将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作为主线,是本章课程目标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思想熏陶、观念养成的关键实施环节,也是今后进行内能学习的基础。
多数教材采用了墨水在水中扩散、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铅块内聚力实验等用来说明三条内容,也涉及了扩散受温
度影响的实验、玻璃板贴水面演示分子吸引力的实验,内容较为丰富。
从课堂容量的角度来考虑,需要对实验进行选择,我在本节中选用了墨水扩散、酒水混合、内聚力实验等,舍弃了墨水在热水中的扩散、玻璃板贴紧水面的吸引力实验。
完成本节教学需要1课时。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评测练习
1.小青对正在抽烟的爸爸说:“吸烟不但危害你的健康,我和妈妈也在被动吸烟.”小青这样认为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作用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下列有关生活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A.空气容易被压缩B.轻轻地掸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C.迎风吹来了醉人的花香D.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消失了
3、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
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4、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的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5、如图11所示,图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着一根棉线;图B.是浸
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膜的铁丝圈;图C.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
一侧;图D.表示这侧的肥皂液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侧,这一实验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D.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二节课,教材在第一节中首先引导同学走进微观世界,认识了分子和原子。
依此基础,本节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间隙、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对这节课的教学,我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引入新课设计要创新,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快速
通过氨水和酚酞变色反应,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走进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利用现象明显且新颖的实验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学会方法,掌握运用,才
是能力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
转换法、推理法、归纳法。
方法多,且学
生不太熟悉。
分子和分子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应用转换法、从现象推理原因,所以教师要注意环节引导,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三、用问题启动探究,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精神,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本课教学中,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创设了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
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拓展---应用。
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教学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前让同学通过百度搜索氨水的性质,知道颜色反应的原理,使学生很快推理出分子运动。
二氧化氮与空气的混合实验,因为气体有毒,制取、保存等有较多不便,且扩散时间较长,所以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形象,又高效迅速;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
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在一节课内便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
五、课堂存在追求课程进度与保证学生充分参与的矛盾困惑。
扩散现象的生活实例搜寻,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但限于时间,不能彻底放开讨论。
铅块内聚力实验,操作难度稍大,
学生自行实验时间较长,影响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只能采用教师演示的办法,从而导致学生失掉体验的机会。
酒水混合实验,教师引导示范,但是实验指导仍然是不可少的,类似环节,课堂时间难以兼顾,只能课下跟进,不能完全呈现于课堂有些遗憾。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课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并初步了解物质三态中的分子状态。
2、能力目标
通过转换、分析、推理等方法,学会用宏观现象猜想微观粒子运动,训练学生对未知领域大胆科学猜想的能力,并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观察、体验等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原因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实验说明事实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分子运动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
利用扩散现象联系到空气污染、环保问题,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
方法上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去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培养逻辑推理的严谨科学态度。
内容上通过了解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猜想、探索的过程与成就,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