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中缀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现代汉语中缀现象
中缀现象自提出起,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目前语言学界对这一现象仍存在很大的分歧。

本文从学者们争议最大的“得”“不”“里”以及数字型语素入手,探讨现代汉语中是否有中缀,以及如果有中缀,什么样的语素才算是中缀的问题。

标签:现代汉语中缀得不里
一、中缀现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孤立语,缺少形态的变化,主要靠虚词语序来保证其意义表达的准确性。

因此,长期以来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多集中在语义方面,很少对其结构和形态作细致、系统的研究。

五四运动后,新词大量产生。

当时,新词的产生除了音译之外,主要运用词根复合法和词缀、词根附加法,为保证新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对汉语词汇结构的研究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了“骈列”“前加”“后附”等构词方式。

在此基础上,黎锦熙先生于1923年草拟了《复合词构词方式简谱》,后改为《汉语构词法——多音词表》,表中从相属的复合词中分出了词头、词嵌、词尾。

因此,可以说,黎锦熙先生是汉语言学界提出中缀的第一人。

中缀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R.R哈特曼、F.C斯托克,2000)中的定义是”插入词中的词缀”。

其中词缀是加在词基上以构成新词干的语素。

当今语言学界就现代汉语中是否存在中缀这个问题分为两大派。

一派认为无中缀,以刘淑新、祝鸿杰、周荐等先生为代表;一派认为存在中缀,以任学良、陈光磊、赵元任等先生为代表。

前一派中的刘淑新先生认为,汉语派生式的词缀,依其置于词根的前后有前缀、后缀两类。

祝鸿杰先生说:“我们在词缀的划分中没有列入中缀。

”后一派中的任学良先生认为,中缀即词嵌,并将“黑不溜秋”中的“不”,“叽里呱啦”中的“里”,“乱七八糟”中的“七、八”,“丢三落四”中的“三、四”均看作中缀。

陈光磊先生和赵元任先生的观点相近,认为语素“得|不(看得见|看不见)、里(糊里糊涂)、不(酸不溜丢)”等少数几个词是中缀。

二、对中缀的新看法
在研究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今最新学术动向之后,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判断一个语素是不是中缀,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中缀是用以构词的虚语素,它本身不承担任何实在意义,但可以与其他语素一起表示某种抽象的附加意义。

2.只起到衬音的作用,以达到音律的和谐。

3.中缀发音较短、较轻,但还没有达到轻声的条件要求。

4.中缀位于词的中间位置,且与前后的语素是黏着的,中间不能再插入其他成分。

5.中缀具有能产性。

下面我们综合运用这五条标准对当今语言学界仍争论不休的“得”“不”“里”以及部分带有数字型的词语进行分析。

(一)“得”
“得”放在短语中间使用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1.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性。

如:
拿得动办得到过得去
否定式为“动词+不+补语”,可改为:“拿不动、办不到、过不去”。

“得”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时,虽为助词,但却有肯定的意思。

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

如:
写得好热得很跑得快
“得”用在这类短语中表示趋向某种结果,否定式为“动词|形容词+得+不+形容词|副词”。

如:“写得不好,热得不很,跑得不快”。

另外,当动宾结构带这类补语时,要重复使用动词。

如“写字写得很好”。

这就说明“得”字在这类短语中与前后两个语素并不黏着,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得”在可能补语中,有明显“肯定”意的语义倾向,承担了整个短语基本义的表达。

在结果(或程度)补语中,表示正向的结果,且与两边语素不黏着。

由此,我们认为“得”字不属于中缀。

(二)“不”
“不”在语素中间的这种词语结构也可分为两组进行说明。

第一组:“不”用在两个实词语素中间构成三字格短语形式。

这一组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用在动补结构中,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

如:“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

中间的“不”替换为“得”字,即改为“拿得动、装得下、看得出”时,这些动宾结构传达的意思是肯定的。

但是一旦中间插入了“不”,语义就变得与原来相反。

这说明用于此种结构中的“不”字表示明确的否定意义,起到增加短语意义的作用。

2.用在前后叠用的词中间,这一情况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形。

(1)表询问,如:去不去、吃不吃
“去不去、吃不吃”询问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去还是不去”,是“吃还是不吃”。

(2)表示不在乎或者不相干,这种情形通常用在以“什么”开头的句子中,如“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

“什么累不累的,有活儿就得干”。

“钱不钱”即“谈钱不谈钱”,“累不累”即“累还是不累”。

这两种情况的共同特点都是两种相反情况连用,因此“不”也具有实在意义,不为虚语素。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不”仍保留了表否定的词汇义。

由此我们认为,“不”不是中缀。

第二组:“不”字用于表达“厌恶”义的形容词的第二音节。

如:
黑不溜秋(形容黑得难看)红不棱登(红,含厌恶义)
花不棱登(形容颜色错杂)灰不溜丢(秋)(形容灰得难看)
滑不唧溜(形容很滑)酸不溜丢(形容有酸味)
这些词语在方言或口语中常用,第一个语素已经表达了整个词的意义,最后的两个语素只起到强调程度的作用。

而第二个字“不”则起到补充音节,协调音律的作用。

另外,“不”字还使整个词语产生一种厌恶的感情色彩。

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不”字属于中缀。

(三)“里”
“里”用在语素中间也有两种情况。

1.用在拟声的单纯词中。

这类词有:
稀里吧啦乒里乓郎叽里咕噜叽里呱啦
因拟声词是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是记录各种声音的符号。

其中的每一语素都没有实在意义且字形不稳定,如“里”在有些词中还可写成“哩”:“老三还在那里叽哩咕噜说:‘是个好些儿的,就去中进士做官给我看,不要在我们家里混闲饭吃。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词中的“里”
不是中缀。

2.用在形容词中,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只是与其他语素一起表某种抽象的否定的主观色彩。

如:
稀里糊涂花里胡哨土里土气稀里马虎傻里傻气马里马虎疙里疙瘩麻里麻烦古里古怪
首先,这些形容词中“里”的前后语素已承担了整个词的基本意义,“里”没有分担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虚语素。

带上“里”,整个词有一种“负向”的感情色彩,即含有一种厌恶义。

其次,这些形容词大多用在方言或口语中,“里”字起到了衬音作用,使整个词语音律和谐。

再次,这种形式的“里”有一定得能产性,不限于某个特定词语。

因此,我们把形容词中的“里”认定为中缀。

需要注意的是:“稀里哗啦”有两重词性,当为拟声词时,形容雨声、建筑物倒塌声等。

如:雨稀里哗啦地下了起来。

还可记作“稀哩哗啦”,如“作案又忙贴,可盛宣怀早已闪进了茅房,里头‘稀哩哗啦’浇上了。

”(《中国商父》)。

“稀里哗啦”作为单纯的记音符号,并不具有特定稳固的形式。

因此,这里的“里”不是中缀。

当作形容词时,可形容乱七八糟或彻底粉碎的样子。

如“家具被这伙人打了个稀里哗啦。

”这里的“里”符合“里”字形容词的所有特点,因此,这个“里”属于中缀。

(四)数字型中缀
下面对某些学者认同的“数字型中缀”做简要的分析。

成千上万千方百计四面八方乱七八糟零七八碎七嘴八舌低三下四千军万马三番五次十全十美万水千山朝三暮四
从形式上看,这类词语主要是固定的四字格成语。

从数字语素在词汇中的语义看,可分为两类:
1.数字语素在词语中表实指。

如:
四面八方朝三暮四
2.数字语素在词语中表虚指。

如:
成千上万千方百计乱七八糟零七八碎七嘴八舌低三下四千军万马三番五次十全十美万水千山
第一组中“四面八方”的“四面”指东南西北,“八方”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西、北。

“朝三暮四”中的“朝三”指早上三个橡实,“暮四”指晚上四个橡实,它们均为实指,有实际意义不为虚语素。

另外,词语“四面八方”中的“四、
八”,“朝三暮四”中的“三、四”均读原声,没有变短变轻,甚至当在句中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时,还可表示强调。

如:在“及至准算与他,又要减你的价钱,准算过,便有几两赢余,要他找绝,他又东扭西捏,朝三暮四,没有得爽利与你。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三、四”就明显强调一种厌恶情绪。

中缀应该在语素中间,并有固定格式,而“三、四”“四、八”显然不符合要求,并没有能产性。

因此,与其说它们是中缀,不如说是数字成语的灵活表现形式。

第二组中的词语以数字“七、八”“三、四”“千、万”居多。

这些数字虽为虚指,但仍有一定的意义,都偏重于“多”。

如“成千上万”就不能用来形容某种东西数量很少。

这说明,这些数字在词语中承担着词汇的主要意义。

虽然第二组中的数字的格式并不固定,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将“乱七八糟”变为“乱七八糟”,也不能把“七嘴八舌”变为“嘴七舌八”。

因此,也不能看作是中缀。

由此可见,成语中的数字用法不为中缀。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得”“不”“里”以及数据型词语的细致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中缀现象,只是在语言的发展中,有的语素还未彻底虚化,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其本身的词汇义,于是出现了同一个语素在不同词语中性质不同的现象。

因此,在对待中缀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一刀切,而是要逐个分析,细细筛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黄长著等
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祝鸿杰.汉语词缀研究管见[J].语言研究,1991,(2).
[5]任学良.汉语构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王泽鹏.现代汉语的中缀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4).
(齐菲李淑扬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53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