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专有名词汉译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Harry Potter 译文:哈利·波特 对于 Harry Potter 人名的翻译,该人名无深刻含 义,因此译者采用音译,将其译为哈利·波特。 例(2): 原文:Voldemort 译文:伏地魔
收稿日期:2021-04-04 作者简介:雷萌(1997— ),女,四川达州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 2019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理论与实践。
例(7): 原文:Wingardium Leviosa 译文:羽加迪姆勒维奥萨
原文中的“Wingardium Leviosa”是能让身体升起 来的咒语,比较难记、拗口。因此,该咒语对原文读 者来说也不是很常见的用法,是作者创造的新词。译 者采用的是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极大利用了词汇 的联想意义。该咒语较长,大部分都采用音译的方 法,第一个字译者将其译为“羽”,是因为“Wing” 在英文中是“翅膀”意思,能够带动物体飞起来,而 汉语中的“羽”让读者联想到羽毛,也是一个能够轻易 飘起来的东西。因此,译者巧妙的翻译能让译入语读者 体会到原文读者的感受,达到一定程度的功能对等。
琳(J.K.Rowling) 所 著 的 一 系 列 魔 幻 冒 险 小 说, 共 有 7 部。讲述了小主人公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学院学 习魔法并逐渐成长的故事。本文选取“苏农”①的译 本进行研究。该译本通俗易懂,传播广泛,具有参 考和研究意义。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专有名词 在翻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过程中,原文 中有许多魔法世界的专有名词在译文中不容易找到相 应的词汇。它们不仅承载了西方文化,还有作者创造 的新词。因此,承载着西方魔法文化的专有名词需要 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3]。本文将源文本中主要的 专有名词分为人名、动物名、机构名以及魔幻名词,尝 试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与案例分析。 三、专有名词翻译的案例分析 (一)人名翻译 人名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 着人物给读者的最初印象,在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 特要求[4]。没有深刻含义的普通人名,译者多采用 音译。有着特殊含义的人名,译者多从文章整体内 容和人物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意译,在汉语中找到最 贴近对等意义的词语。 例(1):
·67·
由于“Voldemort”在原文中指的是最大的反派,使 用黑魔法做着邪恶的事情,译者翻译时使用了汉语 中与之十分接近的词——“魔”,用于形容法力高 强却邪恶的生物。并且,“魔”也与最后一个音节 “mort”谐音,将英语的发音与中文相结合,直接 向读者传达了“伏地魔”这一反派角色,加深了读 者的印象,使之产生与原文读者相近的阅读体验。
注释
①“苏农”指的是曹苏玲、马爱农在合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时使用的笔名。
参考文献
[1]NIDA 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 :E. J. Brill,1964 :157.
[2]谭载喜 .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9 :147-201.
例(3): 原文:You-Know-Who 译文:神秘人
通 过 上 下 文 得 知,“You-Know-Who” 指 的 是 伏地魔,但在这里译者并没有直接将其翻译为伏地 魔。“You-Know-Who” 的 字 面 意 义 是“ 你 知 道 是 谁”,但译者将其翻译为“神秘人”,更加简洁地 概 括 了 该 词 的 所 指 意 义。 在 原 文 中, 人 们 都 因 为 害怕 Voldemort 而不敢说出它的名字,则用“YouKnow-Who”代替,因此读者对“You-Know-Who” 这一词产生的联想意义就是一个禁忌语,引起人们 情感上的恐惧。在翻译时,为使译文达到相应的效 果,译者也不将伏地魔直接译出,引导译文读者自 己发挥联想力去探究神秘人的真实身份。
[3]孔媛 . 哈利波特小说汉语译介中的魔法文化研究[J]. 六盘 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2):50-54.
[4]王艺霏 .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 :以《哈利·波特》 为例[J]. 汉字文化,2019(18):125-126.
[5]常欣《. 哈利波特》两个中译本的专有名词汉译的对比分析[J]. 校园英语,2018(6):201-202.
结语 笔者利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知识,评析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发现译 者对专有名词的处理十分巧妙,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中 使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使专有名的词翻译 达到了功能对等的要求。同时,译者对在翻译时不仅 考虑到了专有名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考虑到了其联想 意义,使译文读者能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的联想,进 而让译文读者产生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二)动物名翻译 例(4):
原文:the Norwegian Ridgeback 译文:挪威脊背龙 经过笔者查证,在现实中从未存在过“挪威脊背 龙”。“Ridgeback”有着“脊背犬”的意思,译者通过 上下文发现,文中所指的并不是一种“犬”。在东方,龙 是一种传奇的动物,具有积极的联想意义,其含义与 “Ridgeback”相似,因此,译者将其翻译为“脊背龙”。 (三)机构名翻译 例(5): 原文:Gringotts 译文:古灵阁 “Gringotts” 是 作 者 创 造 的 新 词。 根 据 原 文,“Gringotts”是一家由妖精们所经营的银行,译者 选用了汉语中的“阁”来表示存放东西的地方,不仅 与原文意思相近,读音相近,而且非常贴近自然对等 的词语。“古灵”二字在读音上也与“Grin”十分相似。因 此,从整体上来看,“古灵阁”能使译文读者联想到 是存放东西的地方。另外,“古灵”二字还能使读者 联想到古灵精怪的精灵,使译文更加形象贴切。 (四)魔幻名词 书中的魔幻名词是小说中具有魔法色彩的原创 词语,在汉语中一般也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在《哈 利·波特》中,作者创造了许多魔法生物和魔咒,而 魔咒多由古英语或拉丁语发展而来,因此魔幻名词 很难翻译成汉语[5]。
机构名、魔幻名词,并对它们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译者多用音译或者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来翻译专有名
词,实现词汇意义的对等。
关键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专有名词翻译;功能对等;词汇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5-0067-02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及其词汇意义 (一)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 功 能 对 等 的 核 心 概 念 就 是“ 最 切 近 的 自 然 对 等”。该对等要求“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与源语的 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保持一致”[1]。虽然奈达更加 倾向于达到功能对等的翻译,但他也认为,形式和内 容的冲突问题很难解决。当形式和内容不冲突时,形 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往往能同时满足。然而,当形式与 内容冲突时,奈达认为应该优先考虑意义上的对应,也 就是优先考虑传递内容。另外,奈达也十分重视读者 的反应。要判断译文质量,就要看译文是否对译文读 者产生了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一样的影响效果。 (二)词汇意义 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著作中,奈 达将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奈达的翻译理论表明,词汇意义分为所指意义 和联想意义。所指意义指的是用词语来指某一客观 事物、某一思想观念时语言所获得的意义,是语言 之外、人体之外、由社会场合所引起的意义。联想 意义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附加给语言的意义,是 语言以外、人体感觉以及社会行为方面的意义。简 单来说,所指意义指文化上的东西,联想意义指的 是人们在感情上对语言的反应。所指意义是词的客 观意义,通常是词的字面意义;联想意义是主观意 义,是人们对这个词的印象,有着褒义联想与贬义 联想之分[2]。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及其专有名词 (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乔安妮·凯瑟琳·罗
(责任编辑:梁士奇)
·68·
第 41 卷 第 5 期 Vo1.41 No.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5.031
2021 年 5 月 20 日 May 20, 202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专有名词汉译研究
雷 萌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哈利·波特》自出版以来,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以“苏农”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词汇意义理论将全书的重点专有名词分为人名、动物名、
例(6): 原文:Devil Snare 译文:恶魔网
“Devil Snare”在原文中是一种魔法植物,能将 人缠住,使人无法动弹,惧怕光和火。译者将其翻 译为“恶魔网”,其中,“恶魔”二字表明该植物“邪恶” 的特性;在汉语中“网”是一种捕捉的工具,说明 该植物具有攻击性,能让读者明白该植物的特点。因 此,“恶魔网”是与原文十分切近的词语。同时,“恶 魔网”也能让读者产生与原文相似的联想,产生恐 惧和害怕的体验。
收稿日期:2021-04-04 作者简介:雷萌(1997— ),女,四川达州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 2019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理论与实践。
例(7): 原文:Wingardium Leviosa 译文:羽加迪姆勒维奥萨
原文中的“Wingardium Leviosa”是能让身体升起 来的咒语,比较难记、拗口。因此,该咒语对原文读 者来说也不是很常见的用法,是作者创造的新词。译 者采用的是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极大利用了词汇 的联想意义。该咒语较长,大部分都采用音译的方 法,第一个字译者将其译为“羽”,是因为“Wing” 在英文中是“翅膀”意思,能够带动物体飞起来,而 汉语中的“羽”让读者联想到羽毛,也是一个能够轻易 飘起来的东西。因此,译者巧妙的翻译能让译入语读者 体会到原文读者的感受,达到一定程度的功能对等。
琳(J.K.Rowling) 所 著 的 一 系 列 魔 幻 冒 险 小 说, 共 有 7 部。讲述了小主人公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学院学 习魔法并逐渐成长的故事。本文选取“苏农”①的译 本进行研究。该译本通俗易懂,传播广泛,具有参 考和研究意义。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专有名词 在翻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过程中,原文 中有许多魔法世界的专有名词在译文中不容易找到相 应的词汇。它们不仅承载了西方文化,还有作者创造 的新词。因此,承载着西方魔法文化的专有名词需要 有效地传达给译文读者[3]。本文将源文本中主要的 专有名词分为人名、动物名、机构名以及魔幻名词,尝 试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与案例分析。 三、专有名词翻译的案例分析 (一)人名翻译 人名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 着人物给读者的最初印象,在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 特要求[4]。没有深刻含义的普通人名,译者多采用 音译。有着特殊含义的人名,译者多从文章整体内 容和人物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意译,在汉语中找到最 贴近对等意义的词语。 例(1):
·67·
由于“Voldemort”在原文中指的是最大的反派,使 用黑魔法做着邪恶的事情,译者翻译时使用了汉语 中与之十分接近的词——“魔”,用于形容法力高 强却邪恶的生物。并且,“魔”也与最后一个音节 “mort”谐音,将英语的发音与中文相结合,直接 向读者传达了“伏地魔”这一反派角色,加深了读 者的印象,使之产生与原文读者相近的阅读体验。
注释
①“苏农”指的是曹苏玲、马爱农在合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时使用的笔名。
参考文献
[1]NIDA 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 :E. J. Brill,1964 :157.
[2]谭载喜 .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9 :147-201.
例(3): 原文:You-Know-Who 译文:神秘人
通 过 上 下 文 得 知,“You-Know-Who” 指 的 是 伏地魔,但在这里译者并没有直接将其翻译为伏地 魔。“You-Know-Who” 的 字 面 意 义 是“ 你 知 道 是 谁”,但译者将其翻译为“神秘人”,更加简洁地 概 括 了 该 词 的 所 指 意 义。 在 原 文 中, 人 们 都 因 为 害怕 Voldemort 而不敢说出它的名字,则用“YouKnow-Who”代替,因此读者对“You-Know-Who” 这一词产生的联想意义就是一个禁忌语,引起人们 情感上的恐惧。在翻译时,为使译文达到相应的效 果,译者也不将伏地魔直接译出,引导译文读者自 己发挥联想力去探究神秘人的真实身份。
[3]孔媛 . 哈利波特小说汉语译介中的魔法文化研究[J]. 六盘 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2):50-54.
[4]王艺霏 .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 :以《哈利·波特》 为例[J]. 汉字文化,2019(18):125-126.
[5]常欣《. 哈利波特》两个中译本的专有名词汉译的对比分析[J]. 校园英语,2018(6):201-202.
结语 笔者利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知识,评析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发现译 者对专有名词的处理十分巧妙,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中 使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使专有名的词翻译 达到了功能对等的要求。同时,译者对在翻译时不仅 考虑到了专有名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考虑到了其联想 意义,使译文读者能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的联想,进 而让译文读者产生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二)动物名翻译 例(4):
原文:the Norwegian Ridgeback 译文:挪威脊背龙 经过笔者查证,在现实中从未存在过“挪威脊背 龙”。“Ridgeback”有着“脊背犬”的意思,译者通过 上下文发现,文中所指的并不是一种“犬”。在东方,龙 是一种传奇的动物,具有积极的联想意义,其含义与 “Ridgeback”相似,因此,译者将其翻译为“脊背龙”。 (三)机构名翻译 例(5): 原文:Gringotts 译文:古灵阁 “Gringotts” 是 作 者 创 造 的 新 词。 根 据 原 文,“Gringotts”是一家由妖精们所经营的银行,译者 选用了汉语中的“阁”来表示存放东西的地方,不仅 与原文意思相近,读音相近,而且非常贴近自然对等 的词语。“古灵”二字在读音上也与“Grin”十分相似。因 此,从整体上来看,“古灵阁”能使译文读者联想到 是存放东西的地方。另外,“古灵”二字还能使读者 联想到古灵精怪的精灵,使译文更加形象贴切。 (四)魔幻名词 书中的魔幻名词是小说中具有魔法色彩的原创 词语,在汉语中一般也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在《哈 利·波特》中,作者创造了许多魔法生物和魔咒,而 魔咒多由古英语或拉丁语发展而来,因此魔幻名词 很难翻译成汉语[5]。
机构名、魔幻名词,并对它们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译者多用音译或者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来翻译专有名
词,实现词汇意义的对等。
关键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专有名词翻译;功能对等;词汇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5-0067-02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及其词汇意义 (一)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 功 能 对 等 的 核 心 概 念 就 是“ 最 切 近 的 自 然 对 等”。该对等要求“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与源语的 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保持一致”[1]。虽然奈达更加 倾向于达到功能对等的翻译,但他也认为,形式和内 容的冲突问题很难解决。当形式和内容不冲突时,形 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往往能同时满足。然而,当形式与 内容冲突时,奈达认为应该优先考虑意义上的对应,也 就是优先考虑传递内容。另外,奈达也十分重视读者 的反应。要判断译文质量,就要看译文是否对译文读 者产生了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一样的影响效果。 (二)词汇意义 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著作中,奈 达将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奈达的翻译理论表明,词汇意义分为所指意义 和联想意义。所指意义指的是用词语来指某一客观 事物、某一思想观念时语言所获得的意义,是语言 之外、人体之外、由社会场合所引起的意义。联想 意义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附加给语言的意义,是 语言以外、人体感觉以及社会行为方面的意义。简 单来说,所指意义指文化上的东西,联想意义指的 是人们在感情上对语言的反应。所指意义是词的客 观意义,通常是词的字面意义;联想意义是主观意 义,是人们对这个词的印象,有着褒义联想与贬义 联想之分[2]。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及其专有名词 (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乔安妮·凯瑟琳·罗
(责任编辑:梁士奇)
·68·
第 41 卷 第 5 期 Vo1.41 No.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5.031
2021 年 5 月 20 日 May 20, 202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专有名词汉译研究
雷 萌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哈利·波特》自出版以来,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以“苏农”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词汇意义理论将全书的重点专有名词分为人名、动物名、
例(6): 原文:Devil Snare 译文:恶魔网
“Devil Snare”在原文中是一种魔法植物,能将 人缠住,使人无法动弹,惧怕光和火。译者将其翻 译为“恶魔网”,其中,“恶魔”二字表明该植物“邪恶” 的特性;在汉语中“网”是一种捕捉的工具,说明 该植物具有攻击性,能让读者明白该植物的特点。因 此,“恶魔网”是与原文十分切近的词语。同时,“恶 魔网”也能让读者产生与原文相似的联想,产生恐 惧和害怕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