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一-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一-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一)主要内容
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叙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二)重点字词
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主要内容
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说做的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民族、民主献身的精神。
(二)重点字词
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
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
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
何妨一下楼
钻探:动词,这里是钻研的比喻说法。
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
标,标准。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一)主要内容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的描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重点字词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详,安稳。
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孙权劝学》【文学常识】
(一)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北宋):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司马温公
政治家、文学家,编撰了《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1)书名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并亲自作序。
(2)地位:《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体例:体例严谨,脉络清晰,记叙了上起战国下迄五代总共1362年的史事。
(4)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
(5)目的:警示后人,为制定政策的统治阶级提供参考。
补充: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在世皇帝的年号)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左丘明的《左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3)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左丘明的《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较好的一部是刘向的《战国策》。
(二)人物介绍
1.孙权: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谥号:大皇帝。
2.吕蒙:吕蒙,字子明,东吴名将。
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文本分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注释】
①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曰:对……说,告诉。
③卿(qīng):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众爱卿平身
④当涂:当道,当权。
⑤辞:推托。
【注:“辞”可组词为“推辞”,可推知“辞”的意思是“推托”。
】
⑥以:介词,用。
【注:蒲松龄的《狼》中“屠惧,投以骨”的“以”也是介词,用。
】⑦多务:事务繁多。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来推托。
【补充】
动词+以/于==》状语后置的标注
【分析】
孙权:开门见山,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既体现了孙权对吕蒙的关心和期望,表现出孙权身为人主,对待部下的严格要求。
吕蒙:“辞”写出吕蒙推托、回避的态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注释】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注:古时王侯的自称还有:寡人、不毂( gǔ)】
②岂:难道。
③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④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
】
⑤邪(yé):语气词,同“耶”。
⑥但:只,只是。
⑦涉猎:粗略地阅读。
⑧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⑨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⑩若:比得上
⑪乃:于是,就。
⑫就学:指从事学习。
“就”的解释【1.靠近,金就砺则利;2.成功,功成名就;3.开始,乃始就学】
【翻译】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繁多,(这一点上)谁比得上我?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从事学习。
【分析】
孙权继而指出“学”的可能性,现身说法:一、只用看可以来了解历史的书;二、开卷有益。
在三国鼎立的社会剧烈变革时期,为加强吴国国力,孙权于是劝吕蒙多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①及:到,等到。
【及在句首:到了、等到;及在结尾:赶得上;望尘莫及】
②过:经过。
③今者:如今,现在。
④才略:才干和谋略。
⑤非复:不再是。
⑥更(gēng):另,另外
⑦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⑧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⑨见事:知晓事情。
⑩遂:于是,就。
【翻译】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一起谈论(事情),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就分别了。
【补充】
1.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别人已经有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
【分析】
这部分内容属于侧面描写,从鲁肃的反应去衬托吕蒙在学识上的长进,同时体现鲁肃是一位爱才、敬才的人。
吕蒙的回答,表现出面对鲁肃称赞时的坦然。
【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2.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5.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7.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8.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1)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2)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3)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9.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0.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二单元
5. 《邓稼先》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
课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篇章。
二、主旨分析
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儿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三、词语解释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四、生难字
巅(diān)劈(pī)气魄(qì pò)狂澜(kuáng lán)浊流(zhuó liú)宛转(w ǎn zhu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 yù)榜样(bǎng yàng)
6.《老山界》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作品《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
二、主旨分析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词语解释
1. 满望:十分希望。
2. 攀谈:闲谈。
3. 骨碌:滚动。
4.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5. 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名目繁多的捐税。
6. 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7. 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四、生难字
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 lu)呜咽(wū yè)督促(dū cù)灌输(gu àn shū)
7.《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作者简介
魏巍,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
二、主旨分析
是一篇文情并茂的通讯,文章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的英雄业绩,热情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精神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热爱崇敬之情。
三、词语解释
1. 什物: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
2. 豁亮:宽敞明亮。
3. 谦逊:谦虚、不浮夸、低调、为人低调,不自满。
四、生难字
摁(èn)掰坚韧淳朴覆灭过瘾犁耙( lí pá)
8.《土地的誓言》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
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他和萧红、萧军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二、主旨分析
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家园的眷恋之情,发出了誓死为家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二、词语解释
1. 挚痛(zhì tòng):诚恳而深切。
2. 标直(biāo zhí):笔直。
3. 嗥鸣(háo míng):(野兽)大声嚎叫。
4. 谰语(lán yǔ):没有根据的话。
5. 亘古(gèn gǔ):远古。
6. 污秽(wū huì):肮脏的东西。
三、生难字
碾(niǎn)誓言(shì yán)胸膛(xiōng táng)山涧(shān jiàn)高粱(gāo liang)斑斓(bān lán)缠绕(chán rào)默契(mò qì)田垄(tián lǒng)埋葬(mái zàng)
镐头(gǎo tou)土壤(tǔ rǎng)禾稻(hé dào)丰饶(fēng ráo)耻辱(chǐ rǔ)
9.《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乐府诗)。
选自北宋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南北朝民歌差异
北朝民歌粗犷、淳朴、尚武,体现朴素豪迈的民风。
南朝民歌细腻、柔婉、尚文,多为吟咏风月的情歌。
二、文本分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注释】①唧唧:叹息声。
②当:对着。
③户:门。
④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只。
【译文】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女子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注释】①何:什么。
②思:想。
③忆:思念。
④军帖:军中的文告。
⑤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统治者的称呼。
⑥军书:征兵的名册。
⑦十二:虚指,形容很多。
⑧爷:父亲。
⑨市:买。
⑩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译文】问女子在想什么,问女子在思念什么。
女子也没有想什么,女子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注释】①鞍:泛指马具。
②鞯:马鞍下的垫子。
③辔头:驾驭牲口时用的嚼子和缰绳。
④旦:早晨。
⑤辞:离开、辞行。
⑥但:只。
⑦溅溅:水流声。
⑧胡骑:胡人的战马。
⑨啾啾:马叫的声音。
【译文】(木兰)跑遍了东西南北各个集市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出征所用的器具。
(木兰)早晨离开父母上路,傍晚露宿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
早晨离开黄河上路,傍晚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嘶鸣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注释】①戎机:战事。
②度:越过。
③朔气:北方的寒气。
④传:传送。
⑤金柝:古时军队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用的器具。
⑥寒光:清冷的月光。
⑦铁衣:铠甲。
【译文】(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军壮士们身经百战,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奋战多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注释】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②策勋:记功。
③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④强:有余,略多。
⑤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⑥驰:赶马快跑。
⑦千里足:千里马。
【译文】(木兰)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最大的功,被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天子(或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
(木兰)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指木兰)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释】①郭:外城。
②理:整理。
③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④霍霍:磨刀的声音。
⑤著:穿。
⑥鬓:头发。
⑦帖:同“贴”。
⑧花黄:女子的面部装饰物。
【译文】(木兰回家后),打开了东西南北的每一个房间的门,进去到床上坐了坐,脱去我打仗时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裙。
在窗前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在脸上贴上花黄。
出门看同伍的伙伴,伙伴们都很惊讶:一同从军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①扑朔:动弹。
②迷离:眯着眼。
③傍:靠近、临近。
④走:跑。
【译文】(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三、人物形象分析
四、主题分析
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去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五、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六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
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
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
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
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
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
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
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一、爱国人物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