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13630
课程名称:基础化学/Elementary Chemistry
学时:30学分:2.5
适用专业:临床,麻醉,预防,临床美容开课学期:1
开课部门:化生学院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
考核要求:
考核方式采用笔试闭卷、操作考试等方法综合评定学习成绩。

理论成绩
占70%,平时成绩10%,实验考核占2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徐春祥主编,《基础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赵佩瑾主编,《医用化学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年
徐春祥主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谢吉民等编著,《无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化学》以无机化学内容为主,包括了一部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的内容,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基础化学的任务是给医学新生提供与医学相关的现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应用知识。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

因此,基础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在《基础化学》这门课中主要介绍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溶液及其浓度计算、原子结构、氧化还原过程等,以及分析化学的方法。

目的是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

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

在大纲的编写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了教材内容和历年来本学院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与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对教学内容中的讲授、自学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并对讲授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给出了明确的划分,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理顺学习思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渗透压、电解质、缓冲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等,熟悉滴定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等医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本课程学
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平时课堂提问可督促学生的复习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掌握,以便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内容
绪论
1.基本内容:
1)化学的定义
2)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3)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数字
2.教学基本要求:
突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4.教学建议:
建议介绍化学史与医学史。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
1.基本内容:
1)分散系的分类
2)溶液的组成标度
3)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浓度及温度的关系和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4)溶胶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概念及计算;渗透压力的概念及渗透浓度的计算。

2)熟悉稀溶液依数性之间的换算,利用依数性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3)了解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原因;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稀溶液四个依数性及其变化规律;
(2)掌握渗透压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教学建议:
理解和掌握概念,并能应用解题。

第五章酸碱解离平衡
1.基本内容:
1) 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的概念、酸碱反应的实质、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和共轭酸碱解离常数的关系
2) 酸碱溶液pH的计算:强酸或强碱溶液;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
3) 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缓冲机制
4)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公式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解离常数及其应用。

2)掌握水的离子积及水溶液的pH值的表达式;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中pH 的计算。

3.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质子理论
2)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水溶液中H+ 离子浓度和pH值的计算方法
4.教学建议:
通过做单元习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六章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基本内容: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沉淀溶解平衡实例2.教学基本要求
的表达式,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及其1)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
SP
计算。

2)掌握并应用浓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及沉淀的先后次序。

3.教学重点难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
的表达式,浓度积规则。

SP
4.教学建议:
通过做单元习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七章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1.基本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值
②氧化还原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①原电池
②标准电极电位
3)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①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式
②电极溶液中各物质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电池组成式的书写,了解电极电位产生的原因,熟悉标准电极电位概念。

2)掌握用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3)掌握电极电位的 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4)理解氧化值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意义并能计算元素氧化值。

3.教学重点难点:
1)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电池组成式的书写
2)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
3)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4.教学建议:
多媒体课件必须图文并茂,直观表达原电池组成,正极、负极半反应。

第八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基本内容:
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
①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②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③测不准原理
2)氢原子的波函数
①量子数
3)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①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元素和人体健康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4个量子数;掌握原子轨道、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2)熟悉近似能级;掌握Pai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规则和电子组态。

3)熟悉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原子半径、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4)了解Bohr的原子结构理论。

了解波粒二象性;熟悉波函数和概率密度。

了解元素和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1)n、l、m、s4个量子数;电子组态和价层电子组态。

2)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及电负性变化规律。

4.教学建议:在教过程中,要注意利用结构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增强直观性和立体观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自学内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原子轨道、概率密度的观念;元素和人体健康。

一般介绍: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概念,电子的波粒二象性,电子的波动方程。

第九章分子结构
1.基本内容:
1)现代价键理论
①氢分子的形成
②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
③共价键的类型
④键参数
2)杂化轨道理论
①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②轨道杂化类型及实例
3)分子间的作用力
①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极化
②van der Waals力
③氢键
2.教学要求
1)掌握现代价键理论要点和σ键、π键的特征;
2)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sp型杂化特征;等性、不等性杂化概念及应用。

3)熟悉氢键形成条件、特征、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1)现代价键理论要点。

2)杂化轨道理论要点并用来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3)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4.教学建议:
深刻理解共价键的价键理论;SP n型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并应用于说明分子的空间构型,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十章配位化合物
1.基本内容:
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①配合物的定义
②配合物的组成
③配合物的命名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3)配位平衡
①配位平衡常数
②配位平衡的移动
4)鳌合物和生物配体
①鳌合效应
②影响鳌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5)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2)了解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内轨型和外轨型配位化合物;
3)了解配位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稳定常数的意义及应用。

4)了解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螯合物及螯合效应。

5)了解生物配体及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1)配合物的命名原则。

2)配位平衡的基本计算。

3)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4.教学建议:
以介绍为主。

第十一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1.基本内容:
分析结果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2.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误差的种类
2)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

3)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误差的种类。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来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