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各阶段和防治措施
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 四.阶段D “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 阶段D 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积极的内科治疗 后休息时仍有症状,需要特殊干预。 治疗包括所有阶段 A、B、C 的措施,特殊 干预如:心脏移植、左室辅助装置、静脉 滴注正性肌力药;如果肾功能不全可应用 超滤法或血液透析。
一.利尿剂
(二)临床应用 1.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氢氯噻嗪25 mg/d, 呋塞米20 mg/d,或托拉塞米10 mg/d)逐渐加量。 体重每日减轻0.5~1.0 kg 。 2.氢氯噻嗪100 mg/d已达最大效应,呋塞米剂量 不受限制。 3.一旦病情控制(肺部啰音消失,水肿消退,体 重稳定)即以最小有效量长期维持。 4.每日体重的变化是最可靠的检测利尿剂效果和 调整利尿剂剂量的指标 。
二、观念的转变
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 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 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随着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拮 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已成为治疗心力 衰竭的关键。
NYHA(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脏病协会)
一.利尿剂
(四)不良反应 1.电解质丢失:低钾、低镁、低钠血症,而诱发 心律紊乱。并用ACEI,保钾利尿剂特别是醛固酮 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常能预防钾盐、镁盐的丢失。 2.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利尿剂的使用可激活内源 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RAAS。利尿剂应与 ACEI以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3.低血压和氮质血症:可降低血压,损伤肾功能, 但低血压和氮质血症也可能是心衰恶化的表现。 可以用多巴胺。
新指南中继续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慢性心衰治疗的 基础用药。 目前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 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适应证的处方率较低 (37%),用量不足,不长期应用等。 临床医生需深刻理解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不 可替代的作用,紧紧把握好其应用时机,根据患 者个体情况尽早、长期使用,达到有效的b1受体 阻滞,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为更多 的心衰患者带来其本应享有的获益。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断和治疗-N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断和治疗-N
地高辛
近30年心衰各种治疗的效果
无(80年代末) ACEI/ARB β-阻滞剂 醛固酮拮抗剂 非药物治疗
CRT、ICD、CRT-D
Omega 3FA 总体情况
相对危险
↓23% ↓35% ↓30%
2年病死率
35% 27% 18% 13%
↓36%
↓9% ↓50%
8%
7% 15-20%
证据
CHF,抑制神经内分泌治疗试验
0.95
0.90
0.85 P<.00001
0.80
NT-proBNP <5,180 ng/L
0.75
NT-proBNP >5,180 ng/L
0.7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发作天数
Januzzi et al, Eur Heart J, 2006; 27:330
心衰治疗后NT-proBNP 下降达30%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心衰加重时的处理
鉴别是否与β阻滞剂的应用相关?
如与β阻滞剂应用无关,无需减量或停用 确与β阻滞剂应用有关, 常发生在启用或剂量调整时。
心衰轻至中度加重:加大利尿剂和ACEI用量 心衰恶化较重:酌情暂时减量或停用β阻滞剂,待临床 状况稳定后,再加量或继用,否则将增加死亡率。 避免突然撤药,以免引起反跳和病情显著恶化。
ACE
AngⅡ
ARB (中等剂量-大剂量) AT受体
Ald-A (小剂量)
醛固酮
治疗
利尿剂
✓ 唯一控制液体潴留的药物,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 ✓ 阶段 C、D 患者,曾有液体潴留者均应尽早先用 ✓ 首选袢利尿剂,小剂量开始,控制后小剂量维持 ✓ 每日体重变化是检验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阶段A:前心衰阶段(pre-heart failure)
✓ 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但目前尚无心脏的结构或 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
防治策略
[简化的建议:控制危险因素和积极治疗高危人群原发病;有多重危险因素
者可应用ACEI(II a类,A级)、ARB (II a类,C级) ]。 Ⅰ类 * 根据高血压指南,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A)
✓ 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 ✓ 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判断 ✓ 液体潴留及其严重程度判断 ✓ 其他生理功能评价
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
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鉴别诊断)
✓ 病史及体格检查 ✓ 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 ✓ X线胸片 ✓ 心电图
✓ 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冠状动脉造影 ✓ 心肌活检
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
心衰治疗的新观念
传统心衰治疗原则:强心、利尿、扩血管。
90年代后,由于逐步认识到心肌重塑引起的心肌 结构和功能改变是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而神经激素 -细胞因子系统激活对心肌重塑起重要的促发作用, 心肌损伤又进一步激活神经激素-细胞因子,如此形 成恶性循环。
因此阻滞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阻断心肌重塑的 恶性循环是心衰治疗的关键,从而使心衰治疗的观念
于干细胞治疗。
加拿大学者将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入心肌, 结果分化为心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因此,干 细胞能在体内分化成各种组织,为心衰治疗显示 了诱人前景。
其他措施: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埋藏 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移植。
心衰治疗的新观念
• 避免使用的药物
下列药物可能加重心衰症状,应尽量避免使用: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栓治疗除外)
• NT-proBNP>1200pg/ml,诊断心衰 敏感性85% 特异性88%

心衰诊治指南与药物治疗

心衰诊治指南与药物治疗
LVEF<35%,可再加用伊伐布雷定〔图1〕。
四、ACEI
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均为慢性心衰治疗的基石,适用于全部伴病症〔NYHAⅡ——Ⅳ级〕收缩性心衰患者,均能降低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应从小剂量开头,渐渐递增,直至到达目标剂量,且必需终生应用。
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何时开头使用? 过去主见先用利尿剂,待液体滞留消退才开头加用这两种药物。但这样做可能会推迟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改善预后药物开头应用的时间。因此指南建议,对于轻至中度水肿,尤其住院可作亲热观看的心衰患者,两者可与利尿剂同时使用。对于显著和严峻水肿的心衰患者,还是应待利尿剂充分发挥作用,水肿消退或明显消退,血流淌力学状态较为稳定后再开头应用ACEI和/或β受体阻滞剂,这样做较为稳妥。
应用方法 :起始剂量2.5mg,2次/日,最大剂量 7.5mg,2次/日,依据心率调整用量,静息心率把握在60次/分左右,不宜低于55次/分。不良反响有心动过缓,光幻症,视力模糊,心悸、胃肠道反响等,均少见。
八、利尿剂
有或曾有过液体潴留的全部心衰患者,均应赐予利尿剂治疗
〔Ⅰ类,C级〕。从小剂量开头,可酌情增加剂量,体重每日减轻0.5——1.0kg为宜,直至液体潴留消逝,病情把握后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每日体重的变化是最牢靠的监测指标。
该药用于心衰的推举主要基于SHIFT试验供给的证据。在包
括利尿剂和金三角的根底治疗下,该药的加用使心衰患者心率降低8——11次/分,而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率较劝慰剂比照组显著降低18%。各个亚组结果与总体结果完全全都。在近十多年心衰的临床争论中消灭这样明确的阳性结果并不多见。
伊伐布雷定是迄今唯一的一种单纯降低心率药物,并未觉察其对心血管系统和心脏功能具有其他影响。因而这一争论结果也提示了一个的理念,即单纯降低心率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可能有益。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指南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要点,并对结尾内容进行完整的概述。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病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心脏不能有效泵血,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

根据发病时间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2024ESC指南首次将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识别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首先,诊断方面,指南提出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流程,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此外,心力衰竭的影像学评估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如心脏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可以帮助评估心功能和确定病因。

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根据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等不同类型来进行分类。

对于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指南提出了全面的治疗策略。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首要目标是纠正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如治疗心肌梗死、控制心律失常等。

同时,应给予卧床休息、使用利尿剂、纠正液体临床状态等对症处理措施。

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是关键,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

此外,心脏再同步治疗、器械辅助等也可以考虑。

最后,在结尾内容方面,需要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和概括。

可以回顾诊断和治疗指南的重要内容和亮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

此外,可以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同时,结尾部分也可以强调患者的重要性和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提醒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遵循医嘱。

综上所述,2024ESC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心力衰竭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文末部分,可以通过概述指南的要点和总结内容来强调其实用性和指导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出改进方向和强调患者的角色,以达到完整的结尾要求。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需要修改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需要修改

心衰患者临床评估(五)
不宜采用的方法
* * * * 常规使用心内膜心肌活检 常规Holter或SAECG 已排除冠心病的患者,再次做冠脉造影 常规测量去甲肾上腺素或内皮素水平
40年代心衰的概念
心衰
向 动脉泵血障碍
液体潴留
静脉回流障碍
肾血流
肾静脉
回流障碍
静脉压
肾微循环 障碍
水钠排泄障碍
水钠排泄障碍
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
* * * * * * *
病史及体格检查 二维超声心动图 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 X线胸片 心电图 冠脉造影 判断心肌存活的方法: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试验 99mTc-MIBI 201TL 心肌核素显像 PET
心衰患者临床评估(二)
心功能不全程度判断
* NYHA 心功能分级
水肿 前向衰竭假说 反向衰竭假说
60年代心衰的概念
心衰 泵功能障碍 长期静脉和动脉收缩
周围至中央循环 重新分布
心输出量
前后负荷
肺血管压力
骨骼肌灌注
左室肥厚/扩张
肺充血
运动能力
近代心衰的概念
心衰 神经激素异常 长期神经激素激活 水钠潴留 冠脉及全身血管收缩 心肌耗氧量 水肿 肺充血 细胞因子 血管紧张素Ⅱ 和儿茶酚胺 毒性作用 过度氧化
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 (因心衰频繁住院治疗且不能从医院 安全出院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在家
中接受静脉支持治疗者,正在使用机 械循环辅助装置者、在重症病房接受 心衰治疗者)
心衰分期的优点
充分考虑了心衰的危险因素和器质性心 脏病基础 将心衰作为一个病,反映了病情的不同阶 段 分期与预后相关
如何识别心衰患者
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或心衰患者往往以下 述3种情况之一就诊 * 运动耐量降低:呼吸困难和/或疲乏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
3 心 衰 的 药 物 治疗 B一受体 阻滞剂和 A E 是 目前治疗心 衰 的重大进展,没 CI
心衰的影响要大干 R A A S激活。针 对这 一问题 ,CBSⅢ 证 II 明 ,先用 B一受 体 阻滞 剂 和 先 用 A E C I比较 ,除 了初 期 心 衰 恶 化略有增加外 ,两组 的疗效和安全性终 点没有明显差别 。二级 终 点分析显示,先用 比索洛尔组 1年 时全 因死亡率有 降低趋势 ( 风险 比0 6 P = .6 ,在临床 应用 中,不会有 哪个 先用、 .9, 00 ) 哪个后用 的问题。在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后临床病情稳定者 可以 维普资讯 来自・433 ・

全 科 医疗 专题 研 讨 ・
【 编者按 】 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冠心病和 高血压等均为影 响公众健康 、危 害 患者 生存质量 的严重疾病。近年 来,国 内外对 于上述疾病的诊 治有 了很 大进展 。本 专题 特邀 中 日友好 医院心 内科 主任柯 元 南教授 等综述 了心 力衰竭 、
慢 性 心 力衰 竭 诊 治新 进 展
柯元 南
【 关键词 】 心 力衰竭 ;诊断 ;治疗 【 中图分类号】R5 16 【 4 .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7 (0 7 6— 4 3— 2 07— 5 2 20 )0 0 3 0
近年 随着对 心力衰竭 ( 简称 心衰)研 究 的深入 ,其诊 断 和治疗 有很 大进 展,2 0 0 1年 美 国心脏病学会和 美 国心脏病 协 会 ( C/ H A C A A)公布的慢性心 衰指南对此进行 了总结,20 05
况 ,临床上最好将 A C A A分期的概念和 N HA分级结合起 C/ H Y
来 应用 。
2 心 衰 的 病 理 生理

慢性心衰诊治进展(卢新政)

慢性心衰诊治进展(卢新政)





长期用药, 注意有无乳房发育、高钾血症、肾功异常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ACEI
ARB


BBC
Ald-A


地高辛
治疗

地高辛

用于改善症状, 但不影响死亡率
在利尿剂、ACEI、BBC基础上应用,不建议早用 维持疗法,0.25mg/d;>70岁、肾功减退,0.125 mg/d 地高辛通常安全,不良反应见于大剂量时,常规小剂量无需监测
Ang 1- 7 ACE Ang 1- 5
AT受体
AT受体
Ang1-7受体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治疗

Ald-A

醛固酮的不良作用,独立于 AngⅡ之外、 且与其叠加 ACEI 、ARB 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作用, 醛固酮逃逸 主要用于中重度心衰(NYHA Ⅲ、Ⅳ),心梗后心衰 螺内酯起始量10 mg/d, 最大量 20 mg qd 或 qod

已用大剂量 β 阻滞剂、HR ≥70bpm,加用伊伐布雷定(B)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ACEI
ARB


BBC
Ald-A


地高辛
治疗

Ald 生成的旁路途径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非肾素酶
Ang 2-10
AngⅠ
ACE2
Ang 1- 9
ACE 非ACE
Ang 3- 8
Ang 2- 8(Ⅲ)
AngⅡ ACE2



治疗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原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作者:李连江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2期【摘要】心血管相关的各种疾病,随着时间的增长转变成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能性会逐步增加亟待提高诊治水平。

近年来,CHF的诊断、分期有了新的观点;基于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多药联合,大大降低了CFH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心脏同步的治疗则以此为基础,比如将心率除颤器植入患者心脏,用机械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病情。

CHF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干细胞移植。

在本文中,将围绕诊断CHF、对患者的多方面治疗以及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11 针对心力衰竭慢性病的分期与诊断患者的症状,病史,相关检查和相关症状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是必要的。

在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基础上,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力衰竭可分为LVEF和LVEF预留心力衰竭。

一般来说,HF-REF是指心脏收缩期心力衰竭和传统HF-PEF患者舒张期心力衰竭,但两部分LVEF是充血性心力衰竭(BNP)分型与预后的重要指标,在2013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其前体NT-proBNP利尿钠肽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ACC/AHA心衰失效指南推荐用于在呼吸方面有困难的患者和怀疑病情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BNP和NT-proBNP检测,可以排除呼吸困难的其他原因,进一步阐明心力衰竭的诊断。

中国心脏衰竭指南的最新版本,BN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可用于评估慢性心力衰竭(I,a),BNPNT-proBNP2 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ACC/AHA跟以前的最佳药物治疗完全不同,它采取的措施是应用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

GDMT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根据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以及该个体的犯病症状,对其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治疗;第二个特点具有综合性,其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心力衰竭的基础和并发症相关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项目。

循环系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需要修改

循环系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需要修改

17
[HF治疗]
二、肯定为标准治疗药物:
(一)利尿剂
7、用利尿剂过程中,出现LBP氮质血症时,已无体 液潴留,可能是利尿剂过量,血容量不足,需减少利尿 剂用量,如有体液潴留LBP,氮质血症,可能是HF恶 化,终未器官灌注不足,需继续利尿+多巴胺/多巴酚丁 胺; 8、出现利尿剂抵抗(HF恶化)时,可用 (1) 静脉用lasix(1-5mg/min) (2) 2或2种以上利尿剂合用; (3) 加小剂量多巴胺/多巴临床评定]
一、 临床评估
(一)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
1、病史及PE 确定心脏原发病:冠心、高血压、风心、扩张性心 肌病、其他 确定:左、右、全HF;
8
[HF临床评定]
一、 临床评估
(一)心脏病性质及程度判断 2、实验室检查 (1)UCG ①诊断心室、心肌或心瓣膜病变; ②定量/性心脏结构; ③测量LVEF、LVEDV、LVESR及判断预后; ④区别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 ⑤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 (2)核素心室造影、心肌灌注显像 诊断及鉴别诊断。 LV容量、LVEF;
二、HF治疗评估
(一)临床心功能状况评估 NYHA心功能 6min步行试验 (二)疾病进展评估 1、 死亡率及住院次数; 2、 综合评估; 死亡 猝死 症状恶化(NYHA心功能分级加重) 加药剂量或改药及增加新药 住院事件及经济效益
13
[HF预防]
△"三防"
一、防止初始心肌损害 1、四高一抽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抽烟 2、冠心病一、二级预防(HOPE) 3、风心、心肌炎/病预防 二、防止心肌进一步损害 ACS:三抗(抗凝、抗缺血、抗脂) AMI后,ACEI(沙坦)、β-A 三、防止心肌损伤后恶化 已有HF:用ACEI(沙坦)、β-A

(完整版)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完整版)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Framingham研究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约翻一番。

根据我国心衰病因谱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与风心病是心衰的主要发病原因.而目前二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可以预计,我国的心衰发病率会呈明显上升趋势,人群中心衰患者的人数会不断扩大,从而对我国心血管和老年病防治领域构成了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如何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已经摆在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面前,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1 慢性心衰的诊断1.1临床表现:慢性收缩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②有基础性心脏病病史,症状及体征;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

慢性舒张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正常,LVEF≥50%;②左室舒张末压和容量均升高;③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

1.2 X线胸片,可显示心脏增大,肺淤血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1.3 超声心动图,可用M型,二维或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①定量房室内径,室壁厚度,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等,定性心脏几何形状,室壁运动,瓣膜及血管结构,同时可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收缩末期容量(LVESV)计算LVEF;②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LVEF≤50%为左室收缩功能不全;③LVEF及LVESV是判断收缩功能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

1。

4心电图,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其主要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和心肌缺血表现,对心脏的机械活动收缩,舒张功能相对性差。

1.5心功能不全判定标准:目前,临床上评估心功能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①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为四级(主观分级):Ⅰ级,有心脏病,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出现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

心力衰竭诊断进展

心力衰竭诊断进展

心力衰竭诊断进展_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胡大一吴彦2006-3-8 9:35:19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

过去的10年以来,有效的治疗大大降低了慢性心衰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并减慢了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向明显心力衰竭进展。

为此,尽早检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患者,并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对给予及时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在心力衰竭器械诊断中,最有价值的仍然是二维超声心动图加上多普勒血流检查。

而实验室检查有了较大进展,脑钠素成为诊断心力衰竭和判断疗效的实用方法。

2001年美国心衰指南提出了对心力衰竭的新的分级方法,该方法强调了病人的预后,可以更客观地评价病人的病情进展情况,针对不同级别的病情有相应的治疗。

一、心力衰竭的器械检查尽管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提供心脏疾病的重要线索,对于导致心力衰竭的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常常需要针对心脏腔室或大血管的创伤或非创伤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心力衰竭诊断中最有价值的单项检查是二维超声心动图加上多普勒血流检查。

其作用包括:①诊断心包、心肌或瓣膜疾病,如果是心肌疾病,可判断是收缩性还是舒张性功能不全。

②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LVEDV,LVESV)。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获得的主要功能情况是LVEF;病人LVEF小于40时一般可认为具有左室收缩功能不良。

LVEF 及LVESV是判断收缩功能和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

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LVESV/体表面积)达45ml/m2的冠心病患者,其死亡率增加3倍。

③定量或定性房室内径,心脏几何形状,室壁厚度,室壁运动,心包、瓣膜及血管结构,定量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这种测定非常重要,因为由于多种心脏疾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并不常见。

④EF还能鉴别收缩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衰。

⑤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2.胸部X线: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心脏扩大和肺淤血的程度,还可发现肺部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20-06-04T17:01:43.50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3期作者:覃国富[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危重表现,临床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随着时间影响,疾病进展成慢性心力衰竭覃国富(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危重表现,临床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综合征,心血管疾病随着时间影响,疾病进展成慢性心力衰竭,所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实施有效的用药方案,才能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配合多种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而未来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是干细胞移植。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比较复杂,而且预后较差,患者5年存活率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临床治疗;进展;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出现障碍,静脉回心血量排出障碍,引起静脉系统的血液淤积,影响了动脉系统的血液灌注,导致血液灌注不足,而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针对病程急缓程度可以分成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多种原因致心脏重构,功能衰竭,减少了心输出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是典型症状或体征临床综合征[2]。

随着临床大量研究的深入开展,对心衰病情进展和治疗较多,对心衰临床治疗不仅要修复心肌,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还要改善临床症状,进而改善生活质量[3]。

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与我国心衰诊断指南中也不断更新诊疗标准,使心衰实现规范化与个体化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综述,阐述如下。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诊断时要针对症状、病史和各项检查结果,对疾病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其中检查基础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收缩期心力衰竭与舒张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可以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型和预后诊断指标[4]。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期容量增加
及LVEF≤40%
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水肿)等症状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特点:
左室容量和收缩功能正常 左室充盈压升高
诊断(ESC 2005):
-存在CHF的症状和体征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 -有左室松弛异常的证据。
心力衰竭诊断
心力衰竭诊断
——液体潴溜及严重程度判断
测体重 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 肺和肝充血程度(肺部啰音、肝脏肿大) 下肢和骶部水肿、腹部移动性浊音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改善疾病预后的基 础
随着对心衰认识的深入,诊断的理念也应随之更 新
心力衰竭的治疗及评估
20年来,心肌重塑在心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得到高度重 视,心衰的药物治疗策略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过去增加心肌 收缩力为主的治疗模式,转变为目前以改善神经激素异常、 阻止心肌重塑为主的生物治疗模式,即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 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 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 塑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其发展,从而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治疗药物已从过去的强心剂、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转变为以 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及β-受体阻滞 剂为主辅以洋地黄制剂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应达到以下目 标:①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②减少住院时间;③改善生 活质量。
基础病变
全面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提供病因线索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 心肌病、先心病、甲亢等)
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检查 心-肺吸 氧运动试验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治疗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治疗部分)

心功 能进一 步恶 化 , 少 心脏 进 一 步扩 张 , 是 , 减 但 不
能 持续地 减少 心脏 的体积 , 停用 A E 后 , C I 其对 心脏
的友谊作 用迅 速降低 A E 的主要 副 作用 有 低 血压 、 厥 、 CI 晕 肾功 能 不
全、 高血钾 、 管神 经 性水 肿 和干 咳 , 重 干 咳 常 导 血 严 致 A E 治 疗 中断 的。有 些患 者在 停 药 期 后 能 重 新 CI 耐受 A E 。不 能耐 受 A E 者 , 用 血 管 紧 张 素 受 CI CI 可 体拮抗 剂或 联合使 用大 剂量硝 酸盐和肼 苯 哒 嗪替代 A E 。反对使 用非 类 固醇 消炎 药 抑制 咳嗽 , CI 因为 能 使心 衰恶化 色 甘酸钠 或血栓 素合成 酶抑 制 剂能抑
正 常血压患 者 很 少血 肌 酐 升高 和 血压 改 变 , 中
度 肾功能 不全 ( 清肌 酐升高 至 20 和相 对 低 的血 血 5) 压( 收缩 压 9 m ) 0m Hg并且 A E 的禁 忌证 。严重 心 CI 衰患者 无论其 血肌 酐 基础 值 如 何 , 血 肌 酐 将 升 高 其 1 % 一1 %. 继续治疗 过 程中 , 多数 这 些 患者 的 0 5 在 大
血肌 酐保持 稳定 或 治疗 前 的水平 。应 该 强 调 , 血 在 肌酐升 高 的 患 者 中死 亡 率 较 高 , 些 病 人 尤 能 从 这
试 验所 显示 的有 效剂 量 ( 据 水 平 A)而不 是 仅仅 证 ,
根 据症 状的改 善调整剂 量 ( 证据水平 c 。 ) A E 在 无症状 的左 心功 能 不全 中 的应 用 : 症 CI 无 状 的左 心 收缩 功 能 不 全 患 者 , 从 长 期 的 A E 治 可 CI 疗 中获 益 。来 自 S L D预 防 研究 、A E和 T A E OV SV R C 的资料一致 显示 : 症状 的左 心功 能不全患 者 , 少 无 很

戴闺柱-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戴闺柱-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戴闺柱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病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其发病率高,5年来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在美国心脏学院(America Cardiology College)2003年年会开幕式的SIMON DACK讲座上,Braunwald教授将心衰称作为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且近期内心衰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因此,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一、流行病学研究据国外统计,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5%~2.0%, 65岁以上人群可达6%~10%。

且在过去的40年中,由心衰导致死亡增加了6倍。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一直没有心衰流行病学资料。

可喜的是,在2000年由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于2003年首次报道了我国人群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结果。

本研究共随机抽样调查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心衰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 ,女性为1.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男性高于女性。

这种差异可能和我国风湿性瓣膜病心衰发病率较高有关,而后者多见于女性。

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分别为0.4%、1.0%、1.3%和1.3%;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P<0.01)。

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1%,农村为0.8%,城市高于农村。

我国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1.4%;南方地区为0.5%,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P<0.01)。

这种城乡比例和地区分布,正是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

1990~1991年的我国心血管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MONICA)的结果显示,冠心病急性事件标化发病率:北方省份男性为47.5~94.5/10万,女性为10.5~40.0/万;南方省份男性为5.0~8.5/10万,女性为0.5~3.0/10万。

1991年我国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高血压患病率地区分布为北高南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ronic 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引起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和乏力引起运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引起肺淤血和/或外周水肿。

这些异常均可影响患者的个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但两者不一定同时出现。

某些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力差而体液潴留少,而另一些患者主要表现为水肿而很少有呼吸困难和乏力症状。

其病情复杂,预后不良。

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PTCA和其它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病人存活下来。

因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病人数目日益增多,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跨世纪挑战。

无论何种病因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出现心功能不全或CHF,预后急转直下。

尽管不断出现CHF新的治疗手段,CHF 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严重CHF的预后与恶性肿瘤相当。

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统计:欧洲47个国家的10亿人口中,心衰患者约占总人口的5%,50岁年龄段心衰的患病率为1%,80岁年龄段已升至10%,在85~94岁年龄段则为4.0%,25%的男患者和38%的女患者存活<5年,住院治疗心衰患者的年均死亡率高达30%~50%[1]。

近20年来,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传统的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治疗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即从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治疗策略转变为阻断神经内分泌异常的治疗模式。

一心力衰竭分期美国心脏学会和心脏病协会(ACC/AHA)2001年修订了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

指南提出了一种新的心力衰竭分级方法,即将心力衰竭分为四个阶段。

A期: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症状;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D期:需要非凡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2];这一心力衰竭新的分级方法是对传统的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的补充,绝非替代。

以往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过于强调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损伤程度,而对无症状的患者考虑较少。

这一新的分级方法更加关注心力衰竭发生的源头,将心力衰竭防治拓展到心力衰竭发生的高危人群,即在心力衰竭的源头进行干预,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力衰竭各阶段患者死亡率。

二 BNP/NT-proBNP等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中的地位心脏不仅具有泵血功能,而且还是一个内分泌腺。

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两种多肽由心脏分泌通过心肌细胞拉伸进入血液循环,它们分别是心房利钠肽(ANP)和B型利钠肽(BNP)。

ANP主要由心房分泌,而BNP由心室分泌的。

在心衰患者中,由于心容量超负荷、心压升高会使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由于BNP主要由心室分泌,因此在诊断心室功能障碍时,相对ANP而言是个更为直接的标志物。

BNP是作为激素原合成的,称之为proBNP(BNP前体)。

在受到心肌细胞的刺激后(例如,心肌细胞拉伸),proBNP在蛋白酶作用下列解为NT-proBNP(氨基末端- proBNP或N端-proBNP)和生物活性激素BNP。

两种多肽都释放进入血循环。

NT-BNP生物半衰期是60-120分钟,相比生物半衰期仅为20分钟的BNP要长的多,因此检测NT-proBNP更有利于实验室操作。

有研究显示,心衰患者NT-proBNP的升高水平与死亡率的上升及重入院的风险性密切相关。

NT-proBNP升高是患者疗效的独立标志物,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VO2峰更有意义。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检测NT-proBNP能预测心肌受损病人(有或没有ST段抬高)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死亡危险性;此外,NT-proBNP还能预示发生心衰或进行性心衰的危险以及发生心梗或再发生心梗的危险。

因此,NT-proBNP能用于鉴别患者是否需要加强治疗,并跟踪检测具有高死亡或重入院风险性的患者,以此来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级[3-6]。

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2008 ESC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也着重强调了BNP/NT-proBNP的作用,不仅仅用于排除心力衰竭,也可用于确诊[1]。

近年来有学者也研究发现CHF患者cTnl含量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平行,与肾功能损害有关,但与病因及LVEF无关,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7]。

三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及进展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拮抗治疗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研究[8]表明,ACEI能够降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是心衰治疗的基石和首选药物。

ACEI主要通过抑制RAS和抑制缓激肽的降解,逆转心衰的不良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室和血管的重构。

ACEI应用的现代观点[9]:①全部心衰患者,包括NYHA I级或无症状性心衰(EF<35%~40%),均需应用ACEI,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②当前或近期有体液潴留而没有使用利尿剂的病人,不宜使用ACEI;③ACEI的临床疗效的发挥通常需要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即使症状改善不显著,仍可减少疾病进展的危险性;④从小量开始,逐步递增至最大耐受量或目标剂量,而不按症状的改善来调整剂量。

一旦剂量调整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应长期服用;⑤冠心病心衰患者并用阿司匹林,可能减弱ACEI的作用(因其抑制激肽介导的前列素合成)。

⑵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阻滞剂(ARB) ARB可以阻断AT1受体介导的作用,是受体水平的阻滞。

目前,对于不能耐受ACEI制剂的患者可考虑用ARB,其禁用与慎用对象与ACEI类似。

适用于NYHA II~IV级HF,可改善病死率,治疗HF有效,但未证实其疗效相当于或胜于ACEI,能耐受ACEI者不宜用ARB替代,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时,可将ARB 和ACEI合用[10-12]。

ARB和ACEI一样,能引起低血压及肾功能恶化。

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往这一类药物是作为利尿剂使用的,目前认为醛固酮在HF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它促使血管和心肌纤维化,钾和镁丢失,交感激活,副交感抑制及压力感受器失调。

长期应用ACEI血中醛固酮水平不能保持稳定,持续的降低,即所谓的“醛固酮逃逸(ALD escape)现象”。

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预防该现象,从而进一步抑制ALD的有害作用,取得更大疗效。

ALD拮抗剂螺内酯与ALD化学结构相似,能在靶细胞受体水平上与其发生拮抗。

对近期或目前为重度心衰(NYHAⅣ级)的患者在应用ACEI 和利尿剂的基础上推荐使用小剂量的螺内酯(20 mg/d),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因CHF的住院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率,而对轻、中度心衰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则尚有待确定。

螺内酯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高钾血症和男性乳腺增生症(10%),因此在开始螺内酯治疗后最好停用或减少补钾药物[9,13-14]。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日,提高生存质量,而且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β肾上腺受体的活性,防止交感神经对衰竭心肌的恶性刺激。

心衰指南只推荐应用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制剂: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

关于剂量问题,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认为应尽量达到临床试验推荐的靶剂量[9]。

但有试验提示,剂量滴定还应以目标心率为准,即达到β受体有效阻滞的剂量。

至清晨静息心率55~60次/分,即为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周围循环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NE的过度刺激,有利于降低心肌的增生、肥厚、以及过度氧化,有可能延缓心肌的死亡和凋亡;改善舒张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多项临床大样本试验结果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降低慢性心衰病人的猝死以及心衰所致的死亡,并且能改善病人的心脏收缩功能(LVEF增高),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还可使已发生的心室重塑逆转[15-17]。

3 利尿剂与利尿剂抵抗⑴利尿剂适用于NYHAⅡ~Ⅳ级HF,目前尚无其降低病死率的证据。

这类药是治疗HF 的基石,利尿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离子的重吸收遏制心衰时的钠潴留,减少静脉回流而减轻肺淤血,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左室充盈压,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

与任何其他治疗心衰药物比较,利尿剂能更快地缓解心衰症状,使肺水肿和外周水肿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消退。

利尿剂是唯一能够最充分控制心衰液体潴留的药物。

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利尿剂可引起低钠,低镁血症,中强效利尿剂又可致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

可导致血胆固醇和尿酸升高和胰岛素抵抗,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过量应用利尿剂可降低血压和损害肾功能[18-21]。

⑵利尿剂抵抗尽管利尿剂治疗心衰对死亡率的影响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论, 但在有症状心衰的治疗中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足量应用利尿剂的条件下水肿持续存在的现象被称为利尿剂抵抗, 其在心衰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3, 这与利尿剂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改变都有关系;利尿剂反抗与总死亡率、猝死和泵衰竭所致死亡独立相关。

引起利尿剂抵抗的原因主要为血管内容量减少、神经激素作用、容量减少后Na 吸收反弹、远端肾单位肥大、肾小管分泌减少(肾衰,NSAIDs)、肾灌注减少(低心输出量)、口服利尿剂肠道吸收减少、与药物或饮食无关(高钠吸收)等。

利尿剂抵抗治疗主要采取限制Na /水吸收及遵从电解质检查低血容量时补充血容量、增加利尿剂剂量和/或频繁给予利尿剂、静脉大剂量给药(比口服更有效)、或静脉滴注(比静脉大剂量给药更有效)、联合利尿剂治疗、呋噻咪HCTZ (hydrochlorothiazide) 、呋噻咪螺内酯、美托拉宗呋噻咪(此联合在肾衰时同样有效)、利尿剂与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减少ACEI剂量或应用极低剂量的ACEI,若上述治疗措施无效考虑超滤过或透析[22-23]。

4 正性肌力药⑴洋地黄制剂目前,随着对心衰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洋地黄的应用已从主导的首选药降为辅助用药。

地高辛已不属于常规用药,应用的目的是改善症状。

患者应首先应用能降低死亡和住院危险的药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

如症状不能控制,再加用地高辛,地高辛是唯一不增加心衰病死率的正性肌力药物。

由于地高辛不能降低病死率,因而不主张早期应用[24]。

⑵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短期应用对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效果是肯定的。

然而已有的大系列前瞻性研究证明,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治疗重症慢性心衰,其死亡率较不用者更高。

基于增加死亡率的研究事实,目前对于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在治疗心衰中的地位,绝大多数的观点不主张长期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