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常州市白蒲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

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

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

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

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

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

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

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

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

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

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

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

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

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

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

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

一边拿手抚摸。

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

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

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

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

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

三麻说,是。

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

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

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撅起老高。

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

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

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

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

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

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

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

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

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

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

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

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

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

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

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

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

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

宝田嘿嘿笑,像哭。

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

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

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

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

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

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早已化为一把清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

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

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5.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

7.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
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4.AE
5.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

6.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

7.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

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
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试题分析:
4.A项“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

B项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C项“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学#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文学类阅读(15分)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

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
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

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啊,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

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

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
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

只是一件小事。

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
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

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

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

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

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洋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

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
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⑤羞涩是可贵的。

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
羞涩。

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
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
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

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

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

我应当回家。

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

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

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

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

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的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

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罗曼司,解释:romance的音译。

富有浪漫色彩的恋爱故事或惊险故事。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

B. 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C. 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D. 第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E. 第⑧段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旨在表现火红太阳映照下女子跋涉的艰难。

1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的含意。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认为羞涩丧失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利益与欲望的驱使,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它什么原
因?请任选一点阐述你的看法。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4分)C E
14.(1)(2分)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不安与生涩(人们失去了浪漫的情怀),而羞涩是浪漫的表现,是稀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

(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
可)
(2)(4分)表达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表现了内心的善良灵秀私沉静素美口(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5. (5分)参考示例一:现代社会人的性格普遍外向造成羞涩丧失。

性格外向的人更为开朗活泼,少了矜持与羞涩。

而现代社会的孩子性格养成方面普遍趋于外向,,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参考示例二:社会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造成羞涩丧失。

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流沟通更加快捷全面,人们对自身或外界信息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很难对某些人和事保持矜持与不安,从而导致羞涩丧失。

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

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

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

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

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

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

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

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

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使得反观自身、心灵对话成了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

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如果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

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

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史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

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

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

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

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

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此外,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

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1.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教育近年来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以致人性的光辉逐渐暗淡,这与它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相悖。

B.现代教育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要想转型就应该走向心灵培育,就要呵护心灵的“自然发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C.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在价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应该借鉴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在集体化与个别化平衡方面加强探索。

D.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因为以想象力培育、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的活动是快不起来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只要能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就能实现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价值。

B.标准化考试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所以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是支配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C.现代教育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D.现代教育的转型可以着手沉思与默观的探索、想象力的培养、“末日体验”等实践活动尝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是让儿童心灵“自然发育”的主张,颇有见地。

B.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改变基本价值观是很难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一些修补尝试。

C.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已有了上百年历史,它的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作者的这一看法比较务实。

D.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答案:
1. C (A项,第1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在推着人远离自己”,并未“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

B项,“不要人为干预”的说法过于绝对,不是对孩子的所有活动都不进行干预,相关内容在第4段。

D项“以想象力培育、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原文无据,原文没讲因果关系)
2. A(A原文中不是“只要…… ,就……” 的关系,第1段“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B第2段“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

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

C 项,第3段,“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

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D项,第4、5段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
3.B (“做一些修补尝试”不符合作者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小题2分,共8分)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

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魏国初建,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

‘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

”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

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遂赐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1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感谢,感恩
B.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迂回,绕道
C.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犹豫不决
D.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呈上奏折
1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函令密访于外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B.而太祖亦敬惮焉而校计甲兵
C.于是罚琰为徒隶而琰最为世所痛惜
D.琰虽见刑,而通宾客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
学习不满一个学期,徐州的黄巾军攻占了北海郡
B.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倒是个大州啊
C.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
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意志
D.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起初就学于郑玄,后因战乱饥荒未能学完,归家后以弹琴读书来自娱自乐。

B.崔琰在太祖打败袁氏,夺得冀州之际,敢于批评太祖重武力轻民生的行为。

C.崔琰推举的杨训才学横溢,品德清高坚守道义,深得太祖赏识,也得到世人的认同。

D.崔琰与孔融、许攸等人一样,皆因太祖多疑加罪而死,而崔琰最为世人深深惋惜。

参考答案:
12.A 13.D 14.A 15.C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B.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C. 不如因善遇之遇:相逢,会面。

D.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11.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