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2甘薯小象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甘薯害虫
第一节甘薯害虫的发生情况
第二节甘薯小象虫
第三节斜纹夜蛾
第四节甘薯麦蛾
第二节甘薯小象虫
甘薯小象虫Cylas formicarius Fabri。

属于鞘翅目蚁象科。

是一种我省最要的甘薯害虫,是国际国内检疫对象。

甘薯小象虫在我省的发生已有悠久的历史,在50年代以前在晋江、•惠安、莆田等地就发生十分严重。

每年损失达15~20%,有些田块可达80%以上。

从60年代以后经大力
攻关防治基本控制了此虫的发生,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虫又逐渐严重发生。

目前已成为各地甘薯的重要害虫。

一、为害部位和为害状
甘薯小象虫成虫和幼虫均能取食为害,其幼虫蛀害薯块(或藤头),在薯块的组织当中造成不规则的弯曲的隧道,把粪便排在其中,并分泌毒素。

•致使甘薯发生恶臭变苦。

不但不能食用而且也不能饲用;同时受此虫为害的薯块,也因蛀害的伤口,诱发各种病菌的侵入,导致甘薯黑斑病、•软腐病的发生,使甘薯易于腐烂而且不耐贮存。

甘薯小象甲为害状(薯块)
二、生物学特性
1.发生代数与越冬
甘薯小象虫在我省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

冬季可以成虫、幼虫和蛹在薯块或藤头的组织当中(成虫也可在田间的隐蔽场所)休眠越冬。

但在冬季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在冬季气温的暖和的地区,成虫仍可活动取食,所以在冬季有甘薯种植的冬暖地区,此虫整年均可发生为害。

表甘薯小象虫各代成虫发生期
代别始见期(月/旬)盛发期(月/旬)终见期(月/旬)
1 4/中~下5/上~中5/下
2 6/中6/下~7/上7/中
3 7/下8/上~中8/下
4 9/上9/中~下10/上
5 10/中10/下~11/上11/中
⏹2.寄主情况
甘薯小象虫的寄主主要是甘薯等旋花科植物,但只能在甘薯、•砂藤、和登瓜薯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在闽南沿海有一种当地叫奶草也可取食。

⏹3.生活习性
成虫
A.取食和为害:地上部的幼嫩部分和外露薯块的表皮。

B.成虫喜干、怕湿、畏光。

C.成虫善于爬行、不善飞翔、趋光性弱。

D.成虫具有很强的耐饥力和耐寒力且寿命长(约一个月
以上),产卵期了很长,故具有世代重叠的现象。

产卵
A.产卵位置:主要在外露的薯块表面,部分在拐头的表皮的组织当中。

B.产卵量:一般每雌可产30~200粒,平均80多粒。

但其产卵量与温度有关,一般在27~32℃产卵量最多,低于15℃产卵量则大减少,低于10℃时则不产卵。

幼虫
共5龄。

整个幼虫期均在薯块的组织当中。

一般卵产在薯块上的,其幼虫就在薯块组织当中蛀食;而卵产在藤头上的幼虫一般在藤头蛀害,但有时也向薯块蛀食。

化蛹
老熟的幼虫就在隧道当中化蛹。

刚羽化的成虫(在2~3天) 一般不出洞(此时有的个体体色为黄褐色),等鞘翅硬化后才开始外出活动取食产卵等。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条件
A.冬季的气温和雨量:一般冬暖少
雨次年发生则较重。

B.7~8月的气温和雨量:一般在我
省7~8月份每年基本上是高温干旱,
常造成甘薯小象虫的大发生。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其原因产有几个方面:
(1)高温干旱从生物学上来说有利于此虫生长发育,致使产卵量加大;
(2)在7~8月份甘薯薯块正在膨大,此时如高温干旱土壤易龟裂,•薯块易外露有利于此虫的的产卵。

(3)高温干旱对此虫的寄生菌(白僵菌)不利。

⏹2.土壤、地形条件
凡土壤易龟裂(如粘重、有机质少、保水力差和土层薄)的田块,因在薯块膨大期薯块易外露而易受小象虫的为害,故发生比较严重。

⏹3.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
(1)一般连作的重于轮作。

(2)早插或越冬薯比晚薯发生严重。

(3)凡中耕培土、肥足早封行的田块发生比较轻。

4.发生与品种之间的关系
(1)凡是薯块质地组织疏松、水份多、淀粉少的品种受害较重。

• 比如浙江的红皮白心、福建的六十日早等。

(2)凡是质地坚实。

水分少、淀粉多、薯蒂长的品种受害较轻。

四、防治办法
⏹1.清园卫生: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间残茎及臭薯块,减少越冬虫源。

⏹2.诱杀成虫:在冬季利用性诱剂进行性诱杀,毒饵诱杀。

⏹3.水旱轮作:在发生严重的田块,应进行水旱轮作,抑制害虫的发生。

⏹4.加强肥水管理:在7~8月份高温季节,结合农事活动,及时培土和灌水,结合施肥或培土的同时,进行藤头毒土,防止害虫的为害。

⏹5.土壤改良:有条件的地区对土壤进行改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