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与伦理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与伦理主题
摘要】《生死朗读》再现了战后第二代人的心灵成长,重新审视战时与战后的
人性,主要采用叙事视角和叙述者类型的转变等叙事策略,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以
其限定性功能有助于呈现主题;叙述者类型从内部———同叙述型转换为外部———同叙述型则起到了深化主题的功能。

从道德安全和伦理困境角度来看,原著
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伦理难题,虽不致引起道
德安全危机,但对于浸润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读者是一种文化冲击。

【关键词】内聚焦视角伦理主题
1 引言
卡夫卡说:“书籍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利斧。

”德国当代著
名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生死朗读》(1995)正是这样一本震撼心灵的
著作,自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翻译成三十九种语言,使德国书籍首次登
上《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作品通过主人公
对汉娜既悲悯同情又憎恨的复杂感情的描写,再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
的痛苦与沉重。

作者跨越时空的界限,回顾民族历史,反思战后文化的重构,信
仰的重建与法律的权威,反思人类独特的尊严与价值。

作品通过男主人公从青涩
少年到人到中年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二战后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历程。

作品的叙事策
略对于主题的烘托和伦理问题的呈现有重要作用。

2 内聚焦视角与主题呈现
法国学者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称为“聚焦”(focalization ),并将其归纳为三类:“零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
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内聚焦”,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外聚焦”,
叙述者所说的比人物知道的要少。

《生死朗读》主要采用了内聚焦视角,凭借男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感官去感
知并呈现。

这种视角让主人公展示其所见所闻,而对部分事实不做直接描写,优
势在于可以“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

但同时,内聚焦又严格限制了主人公的视野,使其只能转述他的经历和见闻。

通过内聚焦这种有限视角,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汉娜这个性格复杂的角色。


角所限,读者没法了解汉娜丰盈的内心世界,只能透过迈克尔的眼睛去了解,这
在增强叙述者的客观性之外,也给汉娜蒙上了一层略为神秘的色彩。

读者也和迈
克尔一样,对汉娜既恨又爱,既厌恶又同情。

汉娜面对生命逝去的无动于衷让人
反感,但她却尽忠职守,热爱文。

我们不禁想要设身处地替她辩解。

她没有得到
文明的训教,没有受到知识的熏陶,她只知道按照自己简单的逻辑,努力做好每
一份工作以求得生存,她的无知和蒙昧使她忽视生命的价值,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

就像施林克所说,“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

哲学家
汉娜·阿伦特于1962年发表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

其中谈到了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将人变成复杂管理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人被
非人化、体制化了。

汉娜正是这样社会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汉娜后半生的经历也
使读者思考法律的真正作用。

正如《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索皮,警察的镣铐无法
劝服他不去偷盗,而赞美诗却能激起他心中最美好的情感从而向往洗心革面后的
新生活,法律和牢狱对汉娜的训教和改变是也微乎其微的,真正使汉娜得到救赎
的是朗读,是书籍,是文明。

朗读为曾经无知的汉娜带来了精神的力量,带来了
生命的希望,带来了对真善美的渴求,带来了涤荡罪恶、心灵救赎的完美蜕变。

作者由于采用有限视角没有特意评述“朗读”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通过迈克尔的描述,我们看得到“朗读”在作品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它超脱了战争与罪恶,超脱了世俗的男女之情,成为一种具有智慧与灵性的生命原动力,是一种超越平庸生活的形而上,使人从生活常态中解脱,使两位主人公的灵魂得到洗涤净化。

3 叙述者类型转换
叙述者是叙事文中的“叙述行为主体”,与视角共同构成了叙述。

热奈特将叙述者分为四种类型:外部———异叙述型、外部———同叙述型、内部———异叙述型、内部———同叙述型。

本作品的叙述者却不能用一种类型进行界定,因为随着故事的向前推进,叙述者的角色多次转变。

第一部分应属于第四种类型,即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作为故事的参与者。

第二部分中,他则变成了外部———同叙述型叙述者,虽然参与了故事,但却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叙述者尽量保持客观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不带任何意识形态和个人感情的痕迹。

成为大学生的迈克尔有了独立的思想和道德标准,代表他那一代人控诉纳粹一代的罪责,追问历史的真相。

当迈克尔再次见到汉娜时,他刻意隐去心理上的波澜,呈现一种疏离与冷漠的态度。

然而当他追溯过去发现汉娜为掩饰自己是文盲而说谎时,我们发现迈克尔却不免流露出一种同情与理解。

叙述者后来的描述让我们看出,迈克尔曾经的冷漠和冷静是哪怕自己都未感觉到的刻意为之。

迈克尔一直爱着汉娜。

“我爱汉娜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是德国人的命运”。

这种爱的浅层是两人的男女之爱,而深层次则是迈克尔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代人充满复杂情绪的爱。

主人公刻意的疏离使其对经历的重述升华为一种对自然生命和宇宙本体的关注。

迈克尔为什么没有说出真相?他无法超越道德的鸿沟,摆脱不伦之恋的社会歧见,他没有勇气站出来证明汉娜并不识字,为此他一生都生活在负罪和忏悔之中。

然而,这种道德力量的缺乏并不是一种个体现象。

在战后德国社会的重建和文明的重建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尚缺乏直面历史、重塑道德体系的勇气和能力。

同时,上一代的历史也并不是这一代的某个个体行为所能改变的。

4 道德安全与伦理困境
福勒在《语言学批评》中把叙事角度(pointof view )分为三个方面:心理角度、意识形态角度、时间与空间角度其中意识形态角度指的是:“由文本中语言表达出来的价值或信仰体系,例如托尔斯泰的基督教信仰、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谴责等。

”福勒观察到了叙事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究竟是谁在文本的结构中充当表达意识形态的工具?究竟是谁促成读者做出自己的伦理与道德判断?甚至改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这不禁让我们思索小说叙事中存在的道德安全的问题。

分析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反伦理”角色代言叙事。

“反伦理”角色代言叙事是指作家有意地选取“非正义人物”做主人公,并且让其具有某种“光辉”,以迷惑或混淆读者的伦理判断力。

当这种“反伦理”角色代言叙事会成为布斯所说的“非人格化叙述”时,会引起读者伦理道德的困惑。

对于是非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对中国读者来说,汉娜和迈克尔的不伦之恋和之后演绎出来的一生精神之恋的回肠荡气,恐怕是很多浸润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的人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

作品的广泛传播在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现代重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生死朗读》一个成功的要素是在引人入胜的故事背后留给读者大量两难的选择,其中包括伦理道德的选择。

幸而汉娜这个“反伦理”角色只是引起读者对伦
理道德的深思,未引起严重的“道德混乱”。

通过对德国纳粹在二战时期所犯下的滔天大罪的一个案例的剖析,作者描述了犯罪者灵魂深处潜藏的忏悔感如何被唤醒,如何从有血有肉的人物身上自发、自省的流露出来,从而引发当代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五十年前的历史。

这关乎政治与道德。

如果死亡是生命的终极体现,那么良知的复苏则是涅槃之旅的起点。

法庭上,汉娜面对指控,曾经两度询问法官:“要是您话,您会怎么做?”而法官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汉娜面对这一个伦理难题,一边是工作与服从,另一边是个人的价值判断。

这是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下,所产生的特殊的伦理难题。

同时汉娜出狱前的自杀也在拷问个体和社会对于曾经负罪者的接受度。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弗兰克无法适应出狱后的生活而自缢,汉娜除了爱情幻想的破灭之外,也有对重生的恐惧。

5 结语
《生死朗读》这部作品并没有刻意追求文学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利用传统的内聚焦视角和叙事者类型的变化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

作品对伦理问题的探讨和悲剧结尾使二战反思文本拥有了更加深刻而广阔的境界。

[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1552229);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QW200921);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C034)]
参考文献
1 胡亚敏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托多洛夫. 文学作品分析. 载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