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地质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Y N Y N Y N Y N Y Y Y N Y Y Y Y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Y Y Y N Y
59 60 61 62 63
7 8N Y 1 2N 3Y Y 4
64 65 66 67 68
Y 5 6 7 8 1 2 3 4 N 5 Y 6 N 7 Y 8 Y 1 2Y 3N N 4 5N N 6 7Y 8Y N 1 Y 2 3N Y 4 5N N 6 7N 8N Y 1 2Y Y 3 Y N N N N N Y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胶结的类型是指胶结物在砂岩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基底胶结是指砂岩颗粒埋藏在胶结物中,胶结物含量高,岩石颗粒不接触或接触很少。 基底胶结的孔隙度大于孔隙胶结。 孔隙胶结的孔隙度大于基底胶结。 在几种胶结类型中,接触胶结孔隙度最低。 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反映在渗透率的非均质性,通常用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渗透率 层间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的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及 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不连 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其他的渗透隔层、全层规模的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 储集层中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状况、相互关系以及孔隙间的组合方式称为孔隙结构。 在研究地层的接触关系时,必须注意将剥蚀面与断层面区分开来。 整合接触虽然有时地壳持续上升,遭受剥蚀,仍为沉积环境。 假整合接触沉积面间的砾石来源于下伏岩层,称为底砾岩。 不整合接触又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侵入体的年龄晚于被侵入的围岩。 古潜山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山头,被后期沉积的地层覆盖起来,潜伏在地下, 现在不能看到它,故称为古潜山。 古潜山本身在被新沉积的地层覆盖前遭受风化剥蚀,岩石变得疏松,孔隙裂缝发育,具备了 储集油气的空间,是良好的储集圈闭。 盐岩、石膏多与碎屑岩储集层共存。 组成圈闭的三个要素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型圈闭是圈闭的三种基本类型。 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中,比较重要的有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如果地层角度不整合、地层超覆不整合上部是不渗透地层覆盖,就构成了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包括岩性尖灭圈闭和地层不整合圈闭。 闭合高度越小,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越大。 背斜油气藏中,油水界面与储油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缘。 刚性水压驱动油藏采出量和水的侵入量不等。 在没有高压水源驱动的情况下,石油依靠水、油和地层的弹性膨胀能量开采出来,这种开发 方式开发的油藏称为弹性水压驱动油藏。 依靠溶解气驱动开采的油藏气体跑完后,在油层里剩下大量的不含溶解气的油,这些油流动 气顶中压缩气的能量储备是在油藏形成后完成的,没有后期的补充,随着地下储量的采出, 气压驱动能量不断消耗,使整个油层的压力不断下降。 同一油田的不同部分也可存在不同驱动方式。 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体积,在地理上包括一定范围,小的只有几平方千米,大的可达上千 在油气田的形成过程中,单一的"局部构造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决定面积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控制着该范围内各种油气藏的形成。 砂岩油气田不包括碎屑岩油气田。 砂岩类油气田中,不包含砂岩古潜山油气田。 砂岩油气回包括背斜型砂岩油气田,不包括刺穿型构造油气田。 碳酸盐岩类油气田包括四种类型:大型隆起碳酸盐岩油气田、裂缝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生物 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田。 通过对储集层岩石基本特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储集层为什么能够储集油气、如何估计油气储 量大小、油气在地层中的运动规律等问题。 常见的盖层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等。 断层不是遮挡物。
甲醛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化学剂,在聚合物驱中可以作为示踪剂,同时它又是一种较好的杀菌 剂,可抑制细菌和藻类的繁殖,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氧对聚合物的降解;在混配水中加入大于 地面流程的粘损率应力争控制在30%以内。 油水井大修动用的设备功率大,修井工期较长,动用工具较多,修井技术较复杂,而且成功 井下事故处理一般规定,不用严格按施工设计施工,不用坚持好中求快、成效为主、修必彻 油井作业投产质量不要求保证油管、套管环形空间畅通。 转抽施工质量要求,下井工具的规范、型号、深度不一定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有损坏。 检泵、换泵作业开井投产后,三天内,由作业队与采油队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进行管井。 对于多油层合采井,开发初期适当控制高渗透层注水甚至局部停注,以发挥中低渗透油层生 产潜力,也是一种层间接替的方法。 高含水井堵水后流压下降,可以使低含水层在放大生产压差的情况下开始生产,调整平面矛 盾。如果低含水层增加的产油量能够弥补高含水层堵掉的产油量,就会获得较好的增油降水 油井机械堵水的工艺原理是根据堵水方案要求,利用封隔器堵水管柱将堵水目的层上下卡 住,封隔油套管环形空间,堵层光油管通过,封堵目的层,达到堵水降水增油的目的。 双液法化学堵水是把在地面配制好的化学堵剂注入地层内,在地层温度条件下或与水接触发 生化学反应形成封堵屏障。 压裂的第二阶段是加砂,为了保持裂缝的张开状态,在压裂液中混入一定强度和数量的支撑 剂(一般使用天然石英砂),压裂液携带石英砂进入裂缝,石英砂因重力的原因沉降在裂缝中 支撑裂缝,随着加砂的继续,裂缝不断延伸、扩展。 油井压裂后产油量增加,含水下降,流压上升,生产压差缩小,但是开井初期不能盲目放大 油井产量,因为生产压差过大,支撑剂会倒流,掩埋油层,甚至使井壁缝口闭合,影响出油 多裂缝压裂是在一个封隔器卡距内压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裂缝。 平衡、限流法压裂形成水平裂缝,适用于目的层挖潜与高含水层的夹层较薄但大于0.2m的调 抽油泵在工作过程中,固定阀必须依靠油套环形空间的沉没压力作用才能打开,所以,为保 证油井的正常生产,必须有一定的工作参数。 在充分满足油井生产能力需求的前提下,冲次应尽量提高。 间歇抽油的确定方法有示功图法,即油井不出停抽时,对液面进行间隔定时监测,观察液面 恢复状况,确定合理的开关井时间。 影响抽油机泵效的地质因素有原油中所含的腐蚀性的水和气体,会腐蚀泵的各部件,造成泵的 示功图记录的是抽油机上、下往复运动行程距离及其载荷的关系曲线。 理论示功图的假设条件有:抽油设备在抽油过程中,受到砂、蜡、气、水的影响J;进入泵内 的液体是不可压缩的;阀的开、关是瞬间的。 实测示功图的右上角主要反映光杆在上死点时活塞与工作筒的配合情况、游动阀打开和固定 间关闭情况,缺损为活塞拔出工作筒,严重漏失;盈出为在近上死点时有碰挂现象 油管结蜡,使抽油机负荷增加、阀漏失,示功图图形呈多角形,电流变化失去平衡,产量下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的d线是最低自喷流压界限线;e线是合理泵效界限线;f线是供液能力界 限线;g线是泵、杆断脱漏失线。 采油系统的排液能力大小是由抽油机井的冲次、冲程和泵径决定的。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的参数偏小区的井流压较高、泵效高,表明供液能力小于排液能力,可 挖潜上产,是一个潜力区。 抽油机井的单井平衡率是指抽油机上、下冲程最大电流的百分数在80%~100% 潜油电泵井动态控制图实质上是反映了一口井或一个开发区块供液与排液协调关系。 潜油电泵井动态控制图的待落实区表示该区域的井排量效率与供液能力不相符,表明资料有 问题,须核实录取的资料。 正常运行潜油电泵的电流卡片曲线对称,波动范围在规定值内,表明油井的生产状况较好。 潜油电泵抽空而自动欠载停机,重新启动后因同一原因再次停机。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泵排量选择过大;二是供液不足;三是潜油电泵活门下称且不严。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判
1 2 3 4 5 6 7 8 1 2
N N N Y Y N N Y N Y
3 4N N 5 6Y 7N Y 8 1N 2N 3N Y 4 Y 5 6Y 7N
Y 8 1N 2Y 3Y N 4 N 5 Y 6 N 7 8N 1Y N 2 N 3 4N N 5 N 6 N 7 N 8 1N Y 2 3 4 5 6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4N 5Y 6N Y 7 8N 1N Y 2 N 3 N 4 N 5 Y 6 7N Y 8 N 1 2N 3Y N 4 N 5 6Y 7N 8N 1Y 2N Y 3 4N N 5 6N 7Y 8Y 1N 2wk.baidu.com 3Y Y 4 5Y
油气的生成和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研究沉积相对了解生油层、储集层及油 气田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相沉积分为残积相、山麓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冰川相、沙漠相七类。 陆相沉积环境的生物特征主要为陆上生物、淡水生物、陆上植物化石。 海相沉积物具有规模大和纵向、横向分布稳定的特点。 海陆过渡相按沉积环境可细分为泻湖相、三角洲相、砂洲相、砂坝相、砂嘴相等,其中与油 气关系最密切的是砂洲相。 油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已确定含油层系中的油层部分进行单砂体的综合分析、 对比,以在整体上认识砂体分布规律及特点所做的工作。 油层对比工作的基本方法是以岩性为基础,以各种测井曲线为手段,参考有关油、气、水分 析资料,在标准层控制下,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油层对比方法来划分小层。 运用测井资料进行油层对比,必须选取专门的测井资料,加以综合运用,相互取长补短,才 能较全面地将油层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综合反映出来。 标准层要求有一般的岩性、电性特征,易于识别,对比时容易掌握。 根据岩性、电性特征的明显程度和稳定程度及分布范围,标准层可分为主要标准层和辅助标 在小层对比表中,纵向上自上而下要标明油层组及每个油层组的单油层;横向上标明与被对 比油层的连通关系,"0"表示不连通,"断失"表示层位断失。 提高原油注采比是向油层注入非常规物质开采原油的方法,包括注入溶于水的化合物,交替 注入混相气体和水,注入胶束溶液,注蒸汽以及火烧油层等。 三元复合驱也称为ASP驱,是同时向油层注入碱、胶束和聚合物三种化学剂。 各种碱水与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可降低界面张力到最低值,并可以抑制表面活性剂在油层 中的吸附,这些技术导致低张力表面活性剂驱的产生。 目前,基于不同的油、水和岩石特性,提出了碱水驱的不同驱油机理,其中有:乳化和携走; 乳化和捕集;岩石表面注湿'性从亲油转化亲水;岩石表面从亲水转化亲油。不同角度的驱油 试验表明,这些驱油机理在特定的pH值和含盐环境下对特定的原油是没有作用的。 三元复合驱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而且可行的采油 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30% 左右。 聚合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优点是:只要碳源(糖蜜或烷烃)和其他营养物质充足,便可在 油藏就地产生代谢产物或使细胞生长。 高压注干气、注富气和注二氧化碳的驱油效果是以气液相间的质量转换为基础的,是建立在 火烧油层即油层内燃驱油法,是指将空气或氧气注人井中,并用点火器将油层点燃,然后向 注入井不断注入空气以维持油层燃烧。燃烧前缘的高温不断使原油蒸馆、裂解,在热力降粘 、膨胀和轻油稀释及水汽的驱替作用下,驱替原油至生产井。 聚合物驱也称为PAM驱。 由于聚合物的粘弹性加强了水相对残余油的粘滞作用,在聚合物溶液的携带下,残余油重新 聚合物氧化时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易分解产生自由基,其降解过程是按连锁反 高分子稀溶液与同浓度的低分子溶液相比,粘度相同。 按相对分子质量的高低,聚合物可分为低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4以下)、中 低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4~1300×104)、中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 1300×104~1600×104)、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600×104~1900×104)和超高分 聚合物的线型结构是指由许多基本结构胶结连接成一个线型长链大分子的结构。 评价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的指标主要有聚合物溶液的增粘性、流变性、剪切稳定性、热稳定性 、盐敏性、筛网系数、动吸附量、静吸附量、过滤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聚合物溶液通过孔隙介质时的实际粘度称为有效粘度。 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升高后,高分子相互缠绕的机会明显增多,形成网络结构,从而引起了流 动阻力的增加,所以粘度也增加。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Y 6 7N Y 8 N 1 Y 2 3Y N 4 5N 6Y 7N 8Y 1Y 2N 3N 4Y 5N N 6 7Y 8Y 1Y 2N 3N 4N 5N
Y N Y N Y N Y N Y Y Y N Y Y Y Y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Y Y Y N Y
59 60 61 62 63
7 8N Y 1 2N 3Y Y 4
64 65 66 67 68
Y 5 6 7 8 1 2 3 4 N 5 Y 6 N 7 Y 8 Y 1 2Y 3N N 4 5N N 6 7Y 8Y N 1 Y 2 3N Y 4 5N N 6 7N 8N Y 1 2Y Y 3 Y N N N N N Y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胶结的类型是指胶结物在砂岩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基底胶结是指砂岩颗粒埋藏在胶结物中,胶结物含量高,岩石颗粒不接触或接触很少。 基底胶结的孔隙度大于孔隙胶结。 孔隙胶结的孔隙度大于基底胶结。 在几种胶结类型中,接触胶结孔隙度最低。 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反映在渗透率的非均质性,通常用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渗透率 层间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的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和非均质程度以及 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不连 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以及其他的渗透隔层、全层规模的水平渗透率和垂直渗透 储集层中孔隙的形态、大小、分布状况、相互关系以及孔隙间的组合方式称为孔隙结构。 在研究地层的接触关系时,必须注意将剥蚀面与断层面区分开来。 整合接触虽然有时地壳持续上升,遭受剥蚀,仍为沉积环境。 假整合接触沉积面间的砾石来源于下伏岩层,称为底砾岩。 不整合接触又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侵入体的年龄晚于被侵入的围岩。 古潜山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山头,被后期沉积的地层覆盖起来,潜伏在地下, 现在不能看到它,故称为古潜山。 古潜山本身在被新沉积的地层覆盖前遭受风化剥蚀,岩石变得疏松,孔隙裂缝发育,具备了 储集油气的空间,是良好的储集圈闭。 盐岩、石膏多与碎屑岩储集层共存。 组成圈闭的三个要素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 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型圈闭是圈闭的三种基本类型。 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圈闭中,比较重要的有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如果地层角度不整合、地层超覆不整合上部是不渗透地层覆盖,就构成了地层圈闭。 岩性圈闭包括岩性尖灭圈闭和地层不整合圈闭。 闭合高度越小,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越大。 背斜油气藏中,油水界面与储油层顶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缘。 刚性水压驱动油藏采出量和水的侵入量不等。 在没有高压水源驱动的情况下,石油依靠水、油和地层的弹性膨胀能量开采出来,这种开发 方式开发的油藏称为弹性水压驱动油藏。 依靠溶解气驱动开采的油藏气体跑完后,在油层里剩下大量的不含溶解气的油,这些油流动 气顶中压缩气的能量储备是在油藏形成后完成的,没有后期的补充,随着地下储量的采出, 气压驱动能量不断消耗,使整个油层的压力不断下降。 同一油田的不同部分也可存在不同驱动方式。 一个油气田总占有一定体积,在地理上包括一定范围,小的只有几平方千米,大的可达上千 在油气田的形成过程中,单一的"局部构造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决定面积的大小,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控制着该范围内各种油气藏的形成。 砂岩油气田不包括碎屑岩油气田。 砂岩类油气田中,不包含砂岩古潜山油气田。 砂岩油气回包括背斜型砂岩油气田,不包括刺穿型构造油气田。 碳酸盐岩类油气田包括四种类型:大型隆起碳酸盐岩油气田、裂缝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生物 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田。 通过对储集层岩石基本特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储集层为什么能够储集油气、如何估计油气储 量大小、油气在地层中的运动规律等问题。 常见的盖层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等。 断层不是遮挡物。
甲醛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化学剂,在聚合物驱中可以作为示踪剂,同时它又是一种较好的杀菌 剂,可抑制细菌和藻类的繁殖,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氧对聚合物的降解;在混配水中加入大于 地面流程的粘损率应力争控制在30%以内。 油水井大修动用的设备功率大,修井工期较长,动用工具较多,修井技术较复杂,而且成功 井下事故处理一般规定,不用严格按施工设计施工,不用坚持好中求快、成效为主、修必彻 油井作业投产质量不要求保证油管、套管环形空间畅通。 转抽施工质量要求,下井工具的规范、型号、深度不一定符合设计要求,可以有损坏。 检泵、换泵作业开井投产后,三天内,由作业队与采油队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进行管井。 对于多油层合采井,开发初期适当控制高渗透层注水甚至局部停注,以发挥中低渗透油层生 产潜力,也是一种层间接替的方法。 高含水井堵水后流压下降,可以使低含水层在放大生产压差的情况下开始生产,调整平面矛 盾。如果低含水层增加的产油量能够弥补高含水层堵掉的产油量,就会获得较好的增油降水 油井机械堵水的工艺原理是根据堵水方案要求,利用封隔器堵水管柱将堵水目的层上下卡 住,封隔油套管环形空间,堵层光油管通过,封堵目的层,达到堵水降水增油的目的。 双液法化学堵水是把在地面配制好的化学堵剂注入地层内,在地层温度条件下或与水接触发 生化学反应形成封堵屏障。 压裂的第二阶段是加砂,为了保持裂缝的张开状态,在压裂液中混入一定强度和数量的支撑 剂(一般使用天然石英砂),压裂液携带石英砂进入裂缝,石英砂因重力的原因沉降在裂缝中 支撑裂缝,随着加砂的继续,裂缝不断延伸、扩展。 油井压裂后产油量增加,含水下降,流压上升,生产压差缩小,但是开井初期不能盲目放大 油井产量,因为生产压差过大,支撑剂会倒流,掩埋油层,甚至使井壁缝口闭合,影响出油 多裂缝压裂是在一个封隔器卡距内压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裂缝。 平衡、限流法压裂形成水平裂缝,适用于目的层挖潜与高含水层的夹层较薄但大于0.2m的调 抽油泵在工作过程中,固定阀必须依靠油套环形空间的沉没压力作用才能打开,所以,为保 证油井的正常生产,必须有一定的工作参数。 在充分满足油井生产能力需求的前提下,冲次应尽量提高。 间歇抽油的确定方法有示功图法,即油井不出停抽时,对液面进行间隔定时监测,观察液面 恢复状况,确定合理的开关井时间。 影响抽油机泵效的地质因素有原油中所含的腐蚀性的水和气体,会腐蚀泵的各部件,造成泵的 示功图记录的是抽油机上、下往复运动行程距离及其载荷的关系曲线。 理论示功图的假设条件有:抽油设备在抽油过程中,受到砂、蜡、气、水的影响J;进入泵内 的液体是不可压缩的;阀的开、关是瞬间的。 实测示功图的右上角主要反映光杆在上死点时活塞与工作筒的配合情况、游动阀打开和固定 间关闭情况,缺损为活塞拔出工作筒,严重漏失;盈出为在近上死点时有碰挂现象 油管结蜡,使抽油机负荷增加、阀漏失,示功图图形呈多角形,电流变化失去平衡,产量下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的d线是最低自喷流压界限线;e线是合理泵效界限线;f线是供液能力界 限线;g线是泵、杆断脱漏失线。 采油系统的排液能力大小是由抽油机井的冲次、冲程和泵径决定的。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的参数偏小区的井流压较高、泵效高,表明供液能力小于排液能力,可 挖潜上产,是一个潜力区。 抽油机井的单井平衡率是指抽油机上、下冲程最大电流的百分数在80%~100% 潜油电泵井动态控制图实质上是反映了一口井或一个开发区块供液与排液协调关系。 潜油电泵井动态控制图的待落实区表示该区域的井排量效率与供液能力不相符,表明资料有 问题,须核实录取的资料。 正常运行潜油电泵的电流卡片曲线对称,波动范围在规定值内,表明油井的生产状况较好。 潜油电泵抽空而自动欠载停机,重新启动后因同一原因再次停机。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泵排量选择过大;二是供液不足;三是潜油电泵活门下称且不严。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判
1 2 3 4 5 6 7 8 1 2
N N N Y Y N N Y N Y
3 4N N 5 6Y 7N Y 8 1N 2N 3N Y 4 Y 5 6Y 7N
Y 8 1N 2Y 3Y N 4 N 5 Y 6 N 7 8N 1Y N 2 N 3 4N N 5 N 6 N 7 N 8 1N Y 2 3 4 5 6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4N 5Y 6N Y 7 8N 1N Y 2 N 3 N 4 N 5 Y 6 7N Y 8 N 1 2N 3Y N 4 N 5 6Y 7N 8N 1Y 2N Y 3 4N N 5 6N 7Y 8Y 1N 2wk.baidu.com 3Y Y 4 5Y
油气的生成和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研究沉积相对了解生油层、储集层及油 气田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相沉积分为残积相、山麓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冰川相、沙漠相七类。 陆相沉积环境的生物特征主要为陆上生物、淡水生物、陆上植物化石。 海相沉积物具有规模大和纵向、横向分布稳定的特点。 海陆过渡相按沉积环境可细分为泻湖相、三角洲相、砂洲相、砂坝相、砂嘴相等,其中与油 气关系最密切的是砂洲相。 油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已确定含油层系中的油层部分进行单砂体的综合分析、 对比,以在整体上认识砂体分布规律及特点所做的工作。 油层对比工作的基本方法是以岩性为基础,以各种测井曲线为手段,参考有关油、气、水分 析资料,在标准层控制下,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油层对比方法来划分小层。 运用测井资料进行油层对比,必须选取专门的测井资料,加以综合运用,相互取长补短,才 能较全面地将油层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综合反映出来。 标准层要求有一般的岩性、电性特征,易于识别,对比时容易掌握。 根据岩性、电性特征的明显程度和稳定程度及分布范围,标准层可分为主要标准层和辅助标 在小层对比表中,纵向上自上而下要标明油层组及每个油层组的单油层;横向上标明与被对 比油层的连通关系,"0"表示不连通,"断失"表示层位断失。 提高原油注采比是向油层注入非常规物质开采原油的方法,包括注入溶于水的化合物,交替 注入混相气体和水,注入胶束溶液,注蒸汽以及火烧油层等。 三元复合驱也称为ASP驱,是同时向油层注入碱、胶束和聚合物三种化学剂。 各种碱水与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可降低界面张力到最低值,并可以抑制表面活性剂在油层 中的吸附,这些技术导致低张力表面活性剂驱的产生。 目前,基于不同的油、水和岩石特性,提出了碱水驱的不同驱油机理,其中有:乳化和携走; 乳化和捕集;岩石表面注湿'性从亲油转化亲水;岩石表面从亲水转化亲油。不同角度的驱油 试验表明,这些驱油机理在特定的pH值和含盐环境下对特定的原油是没有作用的。 三元复合驱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而且可行的采油 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30% 左右。 聚合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优点是:只要碳源(糖蜜或烷烃)和其他营养物质充足,便可在 油藏就地产生代谢产物或使细胞生长。 高压注干气、注富气和注二氧化碳的驱油效果是以气液相间的质量转换为基础的,是建立在 火烧油层即油层内燃驱油法,是指将空气或氧气注人井中,并用点火器将油层点燃,然后向 注入井不断注入空气以维持油层燃烧。燃烧前缘的高温不断使原油蒸馆、裂解,在热力降粘 、膨胀和轻油稀释及水汽的驱替作用下,驱替原油至生产井。 聚合物驱也称为PAM驱。 由于聚合物的粘弹性加强了水相对残余油的粘滞作用,在聚合物溶液的携带下,残余油重新 聚合物氧化时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易分解产生自由基,其降解过程是按连锁反 高分子稀溶液与同浓度的低分子溶液相比,粘度相同。 按相对分子质量的高低,聚合物可分为低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4以下)、中 低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4~1300×104)、中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 1300×104~1600×104)、高分子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600×104~1900×104)和超高分 聚合物的线型结构是指由许多基本结构胶结连接成一个线型长链大分子的结构。 评价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的指标主要有聚合物溶液的增粘性、流变性、剪切稳定性、热稳定性 、盐敏性、筛网系数、动吸附量、静吸附量、过滤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聚合物溶液通过孔隙介质时的实际粘度称为有效粘度。 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升高后,高分子相互缠绕的机会明显增多,形成网络结构,从而引起了流 动阻力的增加,所以粘度也增加。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Y 6 7N Y 8 N 1 Y 2 3Y N 4 5N 6Y 7N 8Y 1Y 2N 3N 4Y 5N N 6 7Y 8Y 1Y 2N 3N 4N 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