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历史小论文评选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举办历史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课改精神及高考历史题型的变化,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

把历史教育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用学得的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像,积极营造一种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建设国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举办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评选活动。

二、参加对象:高一文科班全体学生。

三、写作主题:
1.学以致用:学生可以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解读评判,对事件进行深入探究。

2.以史为鉴:对当今社会热点和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探讨,古今联系、一事一议。

3.挖掘身边历史:对本土的历史古迹、民俗、典故进行追踪探源,编写调查报告。

四、写作要求:
1、立意明确,观点正确,材料确凿,层次清楚。

2、文章内容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

3、字数:每篇在800-1200字之间。

五、参评时间:5月23日截稿。

六、评选办法:
1、每班先由教师推荐优秀小论文,历史组教师集中时间共同评选出晋级学生。

2、召集全体晋级学生,集中时间要求优秀小论文作者讲解自己的观点并接受老师和学生的提问,最终确定获奖学生。

历史小论文结构
1、题目: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

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主要导出论点。

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3、本论:必须根据论点,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要周详地论证文中的全部论点。

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可以加上小标题或用不同的序码。

其中小标题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正驳对照式。

基本要求:符合题目要求,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段、文中要兼顾逻辑性(主要包括知识逻辑——历史学科的四大要素、思维逻辑),书写工整。

本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必须全力把它写好。

4、结论: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5、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①、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②、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
③、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

④、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6、一篇好的小论文标准。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

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

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

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⑤、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

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参考题目
魅力中国的儿子——河南
从一个民族的兴衰想到的
我欣赏的拿破仑
甲午战败非战之罪
战争中的文化—反思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试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1840——恶梦的前秦——兵败庚子之因
为秦始皇申冤
感悟长征精神
千秋功过李鸿章
盼统一反分裂——谈坚持“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该认真反省自己了面对屈辱历史,我们展望未来
中日关系启示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战争的启示
浅议新大陆的发现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为什么据不认罪
谁将是下一个世界霸主
洋务运动的转变
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
范文选读>>>
伟大来自于变革——解析工业文明的孕育与降临
翻开满是印痕,班班驳驳的世界近代史,最引人注目的是辉煌、伟大的工业文明,而这种文明正是来自于一场从精神领域、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相互连动、彼此促进的一系列变革。

17世纪前期,科学革命浪潮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随后相继建成的法兰西科学院、柏林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就是最好的例证。

物理学和化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

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体系,他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化学方面,波义耳给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使化学与炼金术分开了;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科学的基础。

科学社团的出现和科学体系的建立,有利地传播和发展了先进的科学思想,打破了宗教权威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控制的局面,冲决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縛,如同在漫长昏暗的中世纪的思维天空中,撕开了一条裂缝,科学和科学思维的亮光开始照耀人间,它为社会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突破开启了思维大门。

科学革命不仅揭示着自然的奥秘,而且开启着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为思想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生又为工业革命的进程添砖加瓦。

无论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还是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批判,或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天赋人权”,以至狄德罗编辑出版的《百科全书》都无一例外的对现存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神学权威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因而,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同时,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正当欧洲科学革命悄然兴起,思想革命方兴未艾的时候,政治领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先后在荷兰、英国、法国先后出现。

欧洲早期的霸主一一英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地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且揭开了法国等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因此,马克思说:“这是欧洲范围的胜利……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求。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了革命的爆发,在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声中,法国的政权经历了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的先后掌权时期,1794年,随着雅各宾派的颠覆,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过去了,但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得到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正当法国与封建制度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大撕杀时,海峡彼岸的英国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一场经济领域的革命。

它是工厂手工业生产阶段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阶段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人类历史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一次重大飞跃,工业文明从此诞生。

在棉纺织业上,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大大地提高了纺纱的速度;在动力问题上,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不但使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工业部门一_交通运输业和机器制造业。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以及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的火车就是交通运输业的两大代表。

工业革命后,世界的联系加强了,国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在国际关系中逐渐取代封建势力处于支配地位,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这就是近代文明,在伟大的变革中孕育而成。

然而,正当西方工业文明席卷整个世界时,中国依旧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的成长受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面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思想,大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工业文明就这样与中国擦肩而过。

西风劲、东风无力百花残——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东西方世界
十七至十八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巨变,而同期的东方,清帝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后,全入萧条冷落的中衰之世,东风无力百花残。

当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序幕;当来克星顿枪声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当法国《人权宣言》宣告旧制度灭亡、新制度诞生之时,康乾君主却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歲峰,诏狱的廷杖和抗暴声响彻中华。

十七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近代自然科学面貌一新。

在伦敦,巴黎,柏林,莫斯科,科学社团里群星荟萃。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和拉瓦锡对燃素说的否定,奠定了近代物理化学体系的基础。

反观中国,整个社会弥漫着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视发明创造为“奇技淫巧”。

清王朝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使晚明以来的崇实学风荡然无存。

在万马齐喑的学术界,只有乾嘉考据学一枝独秀。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的进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于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悄无声息的,但威力却不因此而减小”的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它不仅造就了一个“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更强烈地冲击着欧洲的旧制度。

而此时的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农本商末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国际格局就此形成。

在科技和经济的推动下,一场冲决封建罗网的启蒙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

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大旗,向封建王权和等级制度宣战,为资本主义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

而中国,随着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相继去世,主导中国社会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

当西方殖民者在外向型的资本主义经济驱使下竭力寻找新航线,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之际,闭关锁国却成了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这既是对“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极度自信,又是对西方世界缺乏了解的极端反应。

它完全堵塞了中国近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外部渠道。

西风劲,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国社会在“沉寂”中,落伍了!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

面对时局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