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气功基础知识~道的体、性、用、德——中国完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气功基础知识~道的体、性、用、德——中国完人
第一节本根性理论
我国传统气功,虽然有儒、释、道、医、武、民间气功六大类别,但建立了完整理论体系的,只有释、道两家。

尽管两家教义不同,但从气功科学的角度分析之,他们的基本理论,如道家的道论、元气论,佛家的唯识论、缘起论,都在各自立场上把人和整个宇宙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宇宙同一本原的不同表现,以之指导练功,则要求返还到原始的本原状态。

这是一种“人我同等、物我同观”的整体理论,只不过道家的论述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整体观,而佛家的论述属于唯心主义的整体观罢了。

为了全面了解传统气功,我们学练智能气功的同志们应该对这些理论有个概要的认识。

第一节的第一部分道论
一、道的概念介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渗透到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道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汇。

本文不拟全方位介绍各家对道的理解,而从传统气功道家的立场对道进行介绍。

道家对道的经典认识是:道是宇宙的本根,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在体性上无形无象,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是生化万物之母。

道的这种真实存在,可以通过练功而体认。

练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返璞归真,与道合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道家所论述的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并不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管子·心术》中已经有了原道的概念性论述,如“虚无无形谓之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

”不仅如此,《管子》中还论述了道对人与事物的生死、成败的主导作用,以及通过修养自身而返于道的理论与方法,颇可视作是老子《道德经》的先声。

至于有些考古学家认为《管子》四篇(指《心术》上下、《白
心》、《内业》)不是管仲所作,而是后来的道家的观点,是忽略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治学修身的特殊思想的结果。

其实,在春秋以前,诸子纷争尚未形成,儒道等各家的分野也未明确区分,无论是治理人世的学问(属于儒家的内容),还是研究自然的学问(属于道家的内容),都主要是由官僚集团中的人承担。

汉代贾谊曾说:“余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庭,必在医卜之中。

”其实古代的医卜也是官僚集团的成员,这里所谓的圣人,无非是经过修炼而开发出一定的超常智能的人。

古人做学问,都从自身做起,《大学》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吕氏春秋·尽数》中曾引伊尹的话:“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这一切都表明,古人(主要指当时的统治者)重视修身,并以此为治学致知的方法。

《管子·内业》中就曾明确指出:“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这种开发超常智能的治学方法是通过“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的修炼气功的方法,来达到“虽远若近,思索生知”的结果;达到“能无卜筮而知吉凶”、“勿求诸人而得之于己”的超常智能境界。

诚然,《管子》一书主要是论述如何治理国家的,是讲“内圣外王”的“面南”之术的,这是他的生活经历主要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反映。

与作为柱下史的老子撰著《道德经》主要讲述自然之道和修炼自己使之符合于道,同时也讲述了“内圣外王”的为帝治理之术,恰成遥相对应的互补整体。

正是由于老子与管子有了这种背景的不同,所以老子对作为宇宙本根的道的体性,作了较为深刻而明晰的论述,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提出了“万物生于有,有生无无”的宇宙万物“有无相生”的总规律。

对于这一思想,《庄子·大宗师》作了进一步发挥,说:“夫道,有情(应是精)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鉴于老庄把道貌岸然的体性作了全面的阐述,而儒家的孔子则只偏重讲述治理人世的伦理与治世的内容而罕言“性与天道”于是后人就所论述宇宙本根的道的功绩“不公正地”尽归于道家了,直至今日有些气功研究者,也还竟顽固地把道为宇宙本根论视为道家的“专利”,不许其他诸子“侵犯”,就更属偏颇之论了。

我们知道,据史料记载,孔子曾二度学礼于老子,作为对道研究得非常深刻的老子在给孔子讲述礼时,不会不谈到道与礼的关系;作为对老子崇拜得五体投地、并赞誉老“其犹龙乎”的孔子也不会不受老子道爱的影响。

尽管“子不语怪、力、乱、神”,因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在整个儒家著述中还是有其踪迹的。

《礼记·礼运》中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此四时也可作四象解)……”在孔子“假天年以学易”后撰著的《易·系辞》里,不仅明确地阐述了与《管子》的“虚无无形谓之道”相一致的观点——“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明确地表述了“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这是与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完全相一致的论述。

这里所说的易,不是指易经,而是指大自然这个客观世界。

对“易”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再来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论述,就可一目了然,它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晚年撰著的《易·系辞》已经冲破了公属于“人道”的儒爱,而进入了“在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易爱领域。

以上我们陈述了儒家也有关于宇宙本根的道的内容,并不能动摇道家对道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儒家论述道是属于“副业”的性质;另一方面,孔子是老子的学生。

作为老子的学生孔子有关宇宙本根的道的论述,岂不是更加提高了道家的地位?以上这些是对道的体、性、用、德的概要论述,下面我们将对道的各个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二、道的体、性、用、德
(一)道之体
道之体相是一种虚无状态的存在。

《道德经》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或,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道纪。

”那么道的这种“恍惚”状态的内容又是怎样的呢?《道德经》中说:“道之为物,唯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佤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是一种不同于已知的物理世界特征的,但在超常智能状态下可感知的特殊存在。

它无边无际,可大可小,无处不在。

《管子·心术上》中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总之,道之象不可以大小名之,道之体不可以有无名之;正是由于道是不可名状的,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二)道之性。

1.虚无性。

道之体相所以不可名状,是由道的虚无之性决定的,故医家直称道为太虚,有“太虚寥廓,肇基化元”《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之说。

儒家则谓其为“神万方而易无体”(《周易·系辞上》)。

《淮南子·天文训》谓“道始于虚廓”。

《管子·心术上》说:“虚无无形谓之道”。

专门阐述道的老子,虽然未用虚无一词,但也只能说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道的这种虚无性,是道的体、性、用、德的根本。

《庄子·天道》曾说:“夫虚静恬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正因其虚无才有其妙用,这就是老子说的“道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

”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无限性。

道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既可以是无限大,又可以是无限小,这就是《管子·心术上》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亘古长存的,即老子所说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此即《管子·白心》中说的:“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

”基于道
的无限性,道又是包容一切的。

庄子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庄子·在宥篇》),并进一步指出:“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渊渊乎其不可测。

”(《庄子·天道篇》)《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

”道又是无所不在的,《庄子·知北游》中说:“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廓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在稗……在瓦甓……在屡溺。

”道的特性也是无限的,《管子·白心》中说:“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


3.兼容性。

基于道体的虚无性,故能无物不入,所谓“无有入于无间”,呈现出与万物兼容的特性。

《管子·心术上》中说:“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之与人也无间,故圣人得虚道。

”不仅如此,《管子·心术上》对道与万物所以呈现兼容的机理,还作了明确地阐述:“天之道,虚而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迕(迕是抵牾之意),无所位迕,故遍流万物而不变。

”就是说,虚无无形的道体,与任何有形的万物都有不会有抵触,所以能流行于天地万物之间。

4.非动非静性。

道作为“块然独立”的“混成”之物,有异于已知的物理世界的各种物质,是无所谓动与静的。

《易·系辞上》以“寂然不动”来描述道(即易、无极),正是儒家的不足处。

综观老子的著述,并无正面描述道属于静止不动的文字。

尽管后人多以“致虚极,守静笃”为道之本性属静的根据,然而仔细推敲《道德经》原文“致虚极”的前一段是:“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弱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这段是对“古之善为士者”做的勉为其难的形容。

然后紧接着就谈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
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说上一段说的是修道者的表现,那么这段话则是指修炼者的修炼过程。

所谓“归根曰静”,是练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的表现,而不是本原的道的体性,因为后面还有“天乃道”的内容。

对于道的动静属性,在《道德经》中反而有描述关于道的动性的言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就是说,属于虚无之道的生有的过程是道的动的结果。

如果道以静为绝对属性的话,那么,“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的功能就无法得以体现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道体是动的,因为体是不着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动或静这两边的。

(三)道之用。

1.生生为用。

这里所谓的生生包括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与“有生于无”两部分内容,其生化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诚然,道不能直接生万物,是通过化气来生的。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还指出,“道曰规(笔者按:规字是前文中生字之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 对于道的依气生万物,王符的《谮夫论·本训》中说得更加明确:“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在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


2.道以万物之用为用。

当道生万物后,道之用就是使万物之用得以体现,《谮夫论·本训》中说:“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至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以之动,地以之静,日以之光,月以之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 道之用在万物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道者……舒之冥
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

横四维而含阴阳,宇宙而而章三光,甚淖而,甚纤而微。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


3.道以自然为用。

这里讲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意思。

“自”指自身,“然”指本具的特性,“自然”就是自身本具的特性与规律。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用本具的特性与规律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道法自然的表现主要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为,无不为也不是什么都要为,而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的:“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管子·心术上》中说:“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和得。

”《庄子·至乐》则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相合,万物皆化。

”这一切都是道的作用,也就是老子所称的“道者万物之注”(笔者按:注之一字,流通本皆为奥,而《帛经》是注,指道可注灌、体现于万物之中。

(四)道之德。

道本来是无形无象、无有分别的特殊状态,一旦形成异于道的可以名状的物态时,道就寓于其中,并成为支配该物自然变化的根据。

对于寓于物中的道,就称为德。

《管子·心术上》中说:“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意的道与德似乎是一回事,但细究之,又有区别。

德是指道的功能得以体现的特殊性质。

《管子·心术上》中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

”这里不说“生”,而说“生生”,是德以示与道的“生天生地”,“万物得以生”相区别。

正因为道有德这种“生生”特性,所以使道之生万物呈现出自然之性,即道本身是自然之物,生出的万物也是自然之性。

这一生化过程,只有前后之间的因果性,没有目的性,能生与被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正如《道德经》所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对道这种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特性,老子称之为玄德。

道之德还表现在维持万物的平衡上。

《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才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三、修道的方法与原则古人建立道论的目的,不只是要解释宇宙万物彼此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对气功的修炼。

鉴于古人尚不能提示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了解练气功开发出的超常智能是人类的进步,不了解人的意识活动的特殊性,从而把人的意识(精神)与道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人心即道,人所以失却道的本性是由于人的七情六欲的干扰,因而主张修道就是要祛除这些干扰,修炼的根本就是效法道的各种体性。

其原则与方法主要有(鉴于第三章将专门介绍传统气功功法,故这里公简明地提示一些原文作参考):
(一)从无。

《管子·心术下》中说:“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又说:“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

”“无为之道,因也。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中说:“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也就初步达到了道的空无境界。

(二)主静与敬。

《管子·内业》中说:“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者,道乃可得。

”又说,“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

”“心能执静,道将自静。

”《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管子·内业》中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

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

”欲得道尚需有敬。

《管子》中说:“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心术
下》)“敬除其舍,清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自定。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内业》),“执仪服象,敬迎来者。

今夫来者,必道其道。

无迁无衍,命乃长久。

和以反中,形性相葆。

”(《白心》)
(三)守一。

《管子》中说:“内固之一,可以长久。

”(《白心》)“执一之君子……执一不失,能君万物。

”(《内业》)“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

”(《心术下》)“一以无二,是谓知道。

”(《白心》)《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后世的“守一明法”、“守三一法”均从此守一而来。

(四)守中。

《管子》中说:“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白心》)“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内业》)《道德经》中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易经》中说:“黄中通理。

”《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 (五)守虚。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管子·心术上》中说:“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唯圣人得虚道。

”《庄子·人间世》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六)守忘。

谭子《化书》谓:“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庄子·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 以上所述,既是修道体道的原则,又是方法。

四、道论的衍化以上所述道论的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气功比较经典的观点,各家对道的论述,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

比如《易经》所述的道,主要是建立在阴阳基础上的道,以阴阳规律论述天道、人道、地道。

其规律与内容是道在阴阳层次的体现。

儒家论述的人道,是道在封建社会阶段的体现,扩充言之,社会道德,是道在社会领域的自然体现。

至于理学把道视为理而非客观之物,则是对道的虚无特性不认识,误以为道没有客观实在性,而仅有其理,这是未能超常智能对道的存在予以体察的结果。

此论肇端于韩非,《韩
非子·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定型于程朱理学,理学认为:“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朱熹·语类·理气》)对于传统道论的“无极而太极”也抽象了它原有的物质性,说:“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事物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是此理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出,程朱理学,把道只看做规律、道理,而且是可以不依靠物质而先于物质存在,由此理生出万物,这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生万物如出一辙。

鉴于程朱理学抽掉了道的物质性,使道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于是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论敞开了大门。

陆象山就说:“塞宇宙一理耳,上古圣人先觉此理。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又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与李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旦在修炼中有超常智能的感知功能,就会认为世界万物在我心之中,王阳明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王说:“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答季德明》)人若能做到“虚灵不昧”,就可以达到“心理具而万事出”的地步。

阳明这种唯心主义的道理,被胡庐山发展到了巅峰,胡庐山说:“吾心者,所以造日月天地万物者也,其为察乎?”胡氏这种观点(包括整个阳明学派),有其练功的内在感受为依据。

据载,胡氏曾静坐六月,“一日,心忽开悟,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喟然叹曰:余乃知天地万物非外也。

”后因起念,遂失前悟。

其实,这只是练气功开发超常智能认知功能的预备阶段,是非常不稳定的意识感知兼成象功能,远非认知心体的层次。

正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超常智能的实质,又加上在开发超常智能的关键时刻,起心动念而浅尝辄止,所以得了错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对道的认识。

尽管这种认识可以得到一些有练功体会的人的似是而非的响应。

稽诸史实,明朝的心学也确实是最盛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谬误的观点,它无法抹杀修炼心学的人这个客观存在。

这一无法克服的矛盾,必然导致心学的覆灭。

真是物极必反,矫枉过正。

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不仅大破
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而且对道的“形而上”的性质也予以了否定,他虽然也说“道者,天地之通理”(《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似乎与程朱理学所述相同,但王氏认为属于道的理,不是事物的本根,而是与事物俱生共存的,认为道属于有形的器。

他说:“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周易外传·大有》)船山认为道在器中,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也在实体物这个物质层次,道与实体物彼此依存的关系,但他反对形而上的道的观点,如“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

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

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

”(《周易外传·系辞上》)则是囿于常态智能而陷入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结果。

继船山之后,戴东原对属于形而上的道的认识,又与传统的道接近了一步,不仅对王船山的“无形而上”的偏激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纠正,而且对程朱理学把阴阳也视为形而下的观点也作了批驳,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

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

易又有之,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直举阴阳,不闻辨别所以阴阳而始可当道之称。

岂圣人立言皆辞不备哉?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成形以前,形而下犹曰成形以后。

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

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

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金土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

”(《孟子字义之疏注·天道》)戴氏这段论述是非常精辟的,丰富与充实了传统道论的一些内容,遗憾的是戴氏未能对属于本根而高于阴阳层次的道作进一步探讨,而只是停留在“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的层次。

这一论述,虽然较“生之谓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嫌过于简单。

第一节的第二部分气论气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又一重要内容。

气论包涵内容非常广泛,气既可是一种无形物质的特称,又是物质功能、变化的代名词。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几乎处处都有气论的内容。

不过我们这里介绍的气论是一种关于宇宙本根的哲学思想,又是一种客观存在。

对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