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第2课时板块构造与地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板块构造与地貌
1.板块名称
地球的__岩__石__圈__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 A 为 亚 欧 板 块 、 B 为 太 平 洋 板 块 、 C 为 _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_ 、 D 为 美洲 板块 、 E 为 __非__洲__板__块__、F为南极洲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据图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及两侧板块的移动
方向( B )
A.生长边界 西北、东南 B.消亡边界 西北、东南 C.生长边界 东北、西南 D.消亡边界 东北、西南 解析 图中岛屿为新西兰南、北二岛,这些岛屿主体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侧板块 向西北移动,北侧板块向东南移动,B正确。
2.常考的板块边界
重要区域
板块边界类型
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_亚___欧__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__非__洲__板块(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__印__度__洋__板块(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印度洋板块与_太___平__洋__板块(消亡边界)
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D)
A.印度洋板块 B.欧亚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 板块消亡边界和陆地,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和海洋,结合四个选项分析,甲 板块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正确。
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 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 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 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回答3~4题。
解析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即一个大洋板块和 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与图丙中的山脉成因一致。喜马拉 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乞力马扎罗山是火山。
2.按照板块碰撞挤压的演变过程,四幅图的正确排序是( D )
A.甲、丙、丁、乙 B.丙、甲、丁、乙 C.丙、甲、乙、丁 D.甲、丙、乙、丁 解析 随着大洋板块碰撞挤压(甲)的持 续,大洋板块会逐渐和大陆板块挤压 (丙),直到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碰 撞(乙),最后大陆板块俯冲到了大陆板 块的下方(丁)。
(2022·大庆二检)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 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 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 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右图,箭头为板块 运动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B )
A.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B.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 C.加勒比板块间歇性张裂D.大西洋板块间歇性张裂
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示意①②两点之 间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变化过程。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区域地形变化原因相
似的是( B )
A.日本富士山 B.北美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 D.巴西高原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富 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 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巴西高原、 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内部。故选B。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阿留申海沟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其边界属于消亡边界还是生长边界? (2)板块消亡边界处的宏观地形有哪些?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 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 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 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 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 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第(2)题,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 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 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C。
解析 根据材料“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可知, 火山锋应位于大西洋板块与加勒比海板块交界处。火山锋是向加勒比板块方向 移动的。读图可知,大西洋板块属于洋块,加勒比板块属于陆块部分,图中板 块运动方向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由材料“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 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可知, 火山锋形成有三个,中间有停滞。所以应是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加勒比海 板块被抬升形成三个火山锋。B正确。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应是加勒比板 块向东移,A错误;板块张裂应是板块向两侧运动,并且形成裂谷或海洋,C、 D错误。
边界类型
在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在
对地球面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陆板块上形成岛弧、海岸
貌的影响
大高原
山脉
东非大裂谷、红 喜马拉雅山脉、青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
举例
海、大西洋 藏高原
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真题研析】
[例] (2022·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2)题。
3.“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为( C )
A.固结成岩—流水溶蚀—内力抬升 B.岩浆侵入—内力抬升—流水溶蚀 C.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内力抬升
解析 石灰岩和砂岩都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为:先固 结成岩,出露于地表是因内力抬升,后经外力作用尤 其是海浪侵蚀作用最终形成该景观,C正确。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生长 边界
【素能升华】
示意图
地形 裂谷断层 海岭、海洋
陆陆相撞
山脉高原
实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中脊
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
消亡 洋洋相撞 边界
陆洋相撞
岛弧、海沟
新西兰岛
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日本群岛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对点精练】
1.与图丙中山脉成因一致的是( A )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脉
9.该区域地形变化导致了图中③处( D )
A.生态系统更稳定 B.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气温日较差减小 D.岩石物理风化增强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③处地势在逐渐增高, ①③之间的山地增高更显著。随着山地逐渐增高, 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因③处位于 山地背风坡,导致③处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 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下降,而随着降水量 减少,干旱加剧,导致③处岩石物理风化程度增强, D正确。降水减少,晴天增多,气温日较差增大;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
6.图中③示意的是( A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③的左侧是美洲,右侧是非洲,因此③是 大西洋中脊(海岭),选A。
7.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B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高大山脉位于板块 碰撞与消亡边界处,在①板块的左侧,即美洲板块西侧有纵列分布的山脉, 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选B。
4.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C )
①面积缩小 ②平均高度增加 ③长宽比增大 ④海
岸曲折度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火山锋的存在,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移动,
使加勒比板块抬升。因此会导致马提尼克岛平均高度增
加,长度增加,宽度变小,②③正确;面积不一定缩
小,海岸线的曲折度与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抬
红海、死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__生__长__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脊 _美___洲__板块与亚欧板块及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下 表所示:
碰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
互挤压碰撞
互挤压碰撞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D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解析 读图可知,根据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②板块为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的两侧是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从图中可看出,①板块边缘有山地、海沟, 可确定①板块为美洲板块。
升中岛屿没有断裂,无法判断海岸曲折度的变化。①
④错误;故选C。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处可能形成海沟 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F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F处地壳运 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所以B正确。
1.板块名称
地球的__岩__石__圈__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 A 为 亚 欧 板 块 、 B 为 太 平 洋 板 块 、 C 为 _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_ 、 D 为 美洲 板块 、 E 为 __非__洲__板__块__、F为南极洲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据图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及两侧板块的移动
方向( B )
A.生长边界 西北、东南 B.消亡边界 西北、东南 C.生长边界 东北、西南 D.消亡边界 东北、西南 解析 图中岛屿为新西兰南、北二岛,这些岛屿主体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侧板块 向西北移动,北侧板块向东南移动,B正确。
2.常考的板块边界
重要区域
板块边界类型
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_亚___欧__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__非__洲__板块(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__印__度__洋__板块(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印度洋板块与_太___平__洋__板块(消亡边界)
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D)
A.印度洋板块 B.欧亚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 板块消亡边界和陆地,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和海洋,结合四个选项分析,甲 板块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正确。
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 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 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 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回答3~4题。
解析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即一个大洋板块和 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与图丙中的山脉成因一致。喜马拉 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乞力马扎罗山是火山。
2.按照板块碰撞挤压的演变过程,四幅图的正确排序是( D )
A.甲、丙、丁、乙 B.丙、甲、丁、乙 C.丙、甲、乙、丁 D.甲、丙、乙、丁 解析 随着大洋板块碰撞挤压(甲)的持 续,大洋板块会逐渐和大陆板块挤压 (丙),直到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碰 撞(乙),最后大陆板块俯冲到了大陆板 块的下方(丁)。
(2022·大庆二检)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 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 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 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右图,箭头为板块 运动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B )
A.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B.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 C.加勒比板块间歇性张裂D.大西洋板块间歇性张裂
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2示意①②两点之 间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形变化过程。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区域地形变化原因相
似的是( B )
A.日本富士山 B.北美落基山脉 C.东非大裂谷 D.巴西高原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富 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 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巴西高原、 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内部。故选B。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阿留申海沟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其边界属于消亡边界还是生长边界? (2)板块消亡边界处的宏观地形有哪些?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 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 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 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 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 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第(2)题,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 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 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C。
解析 根据材料“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可知, 火山锋应位于大西洋板块与加勒比海板块交界处。火山锋是向加勒比板块方向 移动的。读图可知,大西洋板块属于洋块,加勒比板块属于陆块部分,图中板 块运动方向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由材料“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 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可知, 火山锋形成有三个,中间有停滞。所以应是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加勒比海 板块被抬升形成三个火山锋。B正确。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应是加勒比板 块向东移,A错误;板块张裂应是板块向两侧运动,并且形成裂谷或海洋,C、 D错误。
边界类型
在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在
对地球面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陆板块上形成岛弧、海岸
貌的影响
大高原
山脉
东非大裂谷、红 喜马拉雅山脉、青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
举例
海、大西洋 藏高原
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真题研析】
[例] (2022·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2)题。
3.“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为( C )
A.固结成岩—流水溶蚀—内力抬升 B.岩浆侵入—内力抬升—流水溶蚀 C.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内力抬升
解析 石灰岩和砂岩都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为:先固 结成岩,出露于地表是因内力抬升,后经外力作用尤 其是海浪侵蚀作用最终形成该景观,C正确。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生长 边界
【素能升华】
示意图
地形 裂谷断层 海岭、海洋
陆陆相撞
山脉高原
实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中脊
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
消亡 洋洋相撞 边界
陆洋相撞
岛弧、海沟
新西兰岛
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日本群岛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对点精练】
1.与图丙中山脉成因一致的是( A )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脉
9.该区域地形变化导致了图中③处( D )
A.生态系统更稳定 B.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气温日较差减小 D.岩石物理风化增强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③处地势在逐渐增高, ①③之间的山地增高更显著。随着山地逐渐增高, 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因③处位于 山地背风坡,导致③处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 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下降,而随着降水量 减少,干旱加剧,导致③处岩石物理风化程度增强, D正确。降水减少,晴天增多,气温日较差增大;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
6.图中③示意的是( A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③的左侧是美洲,右侧是非洲,因此③是 大西洋中脊(海岭),选A。
7.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B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高大山脉位于板块 碰撞与消亡边界处,在①板块的左侧,即美洲板块西侧有纵列分布的山脉, 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选B。
4.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C )
①面积缩小 ②平均高度增加 ③长宽比增大 ④海
岸曲折度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火山锋的存在,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移动,
使加勒比板块抬升。因此会导致马提尼克岛平均高度增
加,长度增加,宽度变小,②③正确;面积不一定缩
小,海岸线的曲折度与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抬
红海、死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__生__长__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脊 _美___洲__板块与亚欧板块及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下 表所示:
碰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
互挤压碰撞
互挤压碰撞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D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解析 读图可知,根据东非裂谷带位置可以确定②板块为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的两侧是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从图中可看出,①板块边缘有山地、海沟, 可确定①板块为美洲板块。
升中岛屿没有断裂,无法判断海岸曲折度的变化。①
④错误;故选C。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处可能形成海沟 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F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F处地壳运 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所以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