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客家话才是宋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客家话才是宋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中国文化当中,唐诗宋词肯定是大家最喜爱的。

小时候,老师教唐诗宋词的时候告诉我们,它们都是非常讲究韵律的一种文字。

简单来说,在规定的每句结尾,那个字你得押韵,不押韵那就是出圈,是错误的。

可如果你作品学习多了,就会发现,有很多有名的诗句,某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押韵的。

这个时候老师就会告诉你,这个字,在这里应该换一个音来读。

我举几个最著名的例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杜牧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清华宫》杜牧
在这里,老师会告诉你,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字要这么读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几句唐诗,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是这么发音的,这些发音,就是在唐朝,最官方的普通话。

这么说大家应该理解了吧。

现在我们的普通话发音,是按照河北承德的发音标准,加上北方的发音习惯,制定的标准。

以当下的发音标准,来读唐朝的诗句,自然有不押韵的情况,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是专家根据当时的古音,给这个字制定一个专门的发音。

官方制定普通话标准这事儿,从隋朝就开始了。

其实唐诗的发音标准,在隋朝就已经有了。

这就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切韵》,由隋文帝派人制定而成。

这本书类似当下的新华字典,是当时全国最权威的汉字标准。

而发音标准很简单,就是以当时首都为准,那个地方的人是怎么说话的,官方标准就是什么样的。

再之后的唐朝,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增减,变成了《唐韵》,这就是唐朝的新华字典。

因为唐朝跟隋朝的首都都是长安。

所以,当年的陕西话,就是唐诗的正确阅读方式了。

不过聊到这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唐朝时候的陕西话,跟现在的陕西话是一样的,现在的陕西话把“这里”读成“制搭”,把“那里”读成“卧搭”。

用它来读唐诗,自己得崩溃。

根据考证,当年的陕西话,与现在的粤语其实非常接近,道理也容易理解,历史上的各种战乱,让无数北方人南迁。

粤语,就是这么形成的。

所以,网友中如果有会粤语的人有口福了,可以尝试用粤语读唐诗,体味下古风的韵味。

从开封到闽南,历史的流转
聊完唐诗,再说下宋词。

如果说唐诗的正确阅读方式是粤语,那么宋词呢?大家千万别以为也是粤语,那就刻舟求剑了。

道理很简单,宋朝的首都已经不是长安了,而是开封。

所以,宋朝的普通话标准也不是当年的陕西话了,而是以开封,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话。

同样,这样的发音标准也被写成一本书,叫做《广韵》。

当然,是宋朝时期的河南话。

如果你以现在的河南话读宋词,可一点古风都没有的。

那么,当年宋朝的河南话,在哪里还有保留呢。

是客家话。

历史上,客家人的形成,本身就是因为延绵千年的南迁。

而最大的一次南迁,发生在公元1127年之后的几十年。

那一年,靖康之耻,北宋首都被金国占领。

无数的中原人南逃,这里的很多人最后都落脚到福建,闽南,最后变成了客家人,而他们的语言,延续了当时北宋普通话的标准,变成了现在的客家话。

所以,有兴趣的网友,如果你会客家话,不妨用它来朗诵几首宋词,感受下千年之前,苏轼,欧阳修,辛弃疾,陆游这些文人们,在你旁边高声唱诵,你则闭目细听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