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2讲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人民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答案(1)原因: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原因: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一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真题体验】
1.(2016·课标全国Ⅰ,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概括(变化)类、原因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的变化
2016全国Ⅲ卷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概括(背景)类、原因类
比较类、原因类
(一战后)德国赔款、凯恩斯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考情分析】
试题
来源
材料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
方式
考点关
键词
命题
分析
2012全国卷
摘编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2014全国Ⅱ卷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概括(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二战)中国远征军
2015全国Ⅰ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原因类
(1965~1973年)越南战争
2016全国Ⅱ卷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
2013全国Ⅱ卷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一战及二战后)惩处战争责任者、《纽伦堡原则》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类
(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Ⅱ卷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概括(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二战)苏联、原子武器
2016全国Ⅰ卷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3教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3全国Ⅰ卷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
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014全国Ⅰ卷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原因类、作用类
(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2016·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答案(1)原因: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原因: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一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真题体验】
1.(2016·课标全国Ⅰ,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概括(变化)类、原因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的变化
2016全国Ⅲ卷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概括(背景)类、原因类
比较类、原因类
(一战后)德国赔款、凯恩斯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考情分析】
试题
来源
材料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
方式
考点关
键词
命题
分析
2012全国卷
摘编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2014全国Ⅱ卷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概括(内容)类、作用(意义)类
(二战)中国远征军
2015全国Ⅰ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原因类
(1965~1973年)越南战争
2016全国Ⅱ卷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原因类、作用(影响)类
(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
2013全国Ⅱ卷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比较类、作用(意义)类
(一战及二战后)惩处战争责任者、《纽伦堡原则》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类
(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Ⅱ卷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概括(背景)类、作用(影响)类
(二战)苏联、原子武器
2016全国Ⅰ卷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3教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3全国Ⅰ卷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
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014全国Ⅰ卷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原因类、作用类
(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2016·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