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依莲轩住宅小区二期景观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依莲轩住宅小区二期景观设计案例
发布时间:2021-06-01T12:46:14.67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李蕾
[导读]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成为一种城市人口独特的居住环境。
身份证号码:11010419810306xxxx 北京市 100020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成为一种城市人口独特的居住环境。
在小区内,除了建筑楼盘之外,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游乐设施、绿色景观、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及市政工程设施等都是必不可缺的。
此次依莲轩小区景观设计,为整体地块的景观规划设计,体现人文、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绿地规划;景观设计;生活环境;景观元素;文化交流
1.绪论
居住区或住宅小区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生活环境。
自1993年国家颁布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来,全国尤其是北京市,居住区的分类、规划、设计与施工正在逐步完善。
从整体分类来说,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其中居住区内拥有户数10000~16000,人口30000~50000:小区内拥有户数3000~5000,人口10000~15000:组团内拥有户数300~1000,人口1000~3000。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应满足平衡控制指标。
关于居住区绿地也有明确的规范。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化,还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应低于25%。
公共绿地应根据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等。
2.北京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
近年来北京市提高了环境质量,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过程中,曾有人把中国古典苏州园林搬入小区内,也有人把欧式台地请到小区中,中式新中式风格的园林景观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文化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区内景观规划再也不是一种单纯植物与小品的设计搭配,而是融合文化背景与创新意识的思想结晶。
此次以依莲轩小区二期景观设计为例,来体现北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
从自然、文化、历史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希望能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集中抽象反应在小区中。
3.调查及分析:
3.1依莲轩小区工程概况及现状调查:
依莲轩小区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路,也是北京著名的茶叶街附近。
依莲轩小区一期应属于组团范畴,工程总占地面积约为31500m²。
二期作为一期的延续,总占地约为28350m²。
其中主要新添三座住宅楼和两处地下停车场。
预计增加500多户,1500~3000人。
届时依莲轩小区将由组团转变为一小型小区。
依莲轩二期工程完结后,依莲轩小区总占地面积将为59850m²。
3.2依莲轩小区现状主要存在问题:
现小区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问题一:绿化面积及其缺乏,绿地使用率很低,植物种类少搭配不好。
现有绿地面积为1500m²,总面积约为31500m²,绿地率仅为4.8%。
现有绿地中仅有一座约9m²的亭子供人们休憩。
绿地内道路设计单调、不合理。
问题二:没有运动健身场地和儿童活动场地,功能缺失。
老人及成年人均在楼门口的小区道路上进行活动。
问题三:路面拥堵,没有人车分流,道路也没有分级。
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以及地上停车场地设计不合理,造成很多车停在小区路面上。
使得本来就很拥挤的道路变得更加狭小。
4.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
4.1设置乔灌木绿化隔离带。
小区西南面临近茶叶街茶叶城,所以在依莲轩一期二期之间的南北向主道两旁,以曲线形式设置树木隔离带。
乔灌木结合,使得隔离树带既能成为植物景观,又能成为植物景观,又有很好的隔离效果。
临近建筑处有低矮灌木挡护。
4.2设计景观大道做空间衔接。
依莲轩二期的绿化工程主要是四块大小相近的土地规划与设计。
中间两块面积较大的绿地由弧线紧密相连。
从北到南,此弧线形近似英文字母“C”,取自于Communication一词的首字母。
Communication为交流通信之意,希望小区的居民能够在平时的休憩活动中更好的进行交流沟通。
使得整个小区的环境变得更加温馨,像一个大家庭。
而通过C形主路连接两块绿地,共同形成C庭院,此处是小区景观的中心。
4.3茶文化的构思与渗透。
因为依莲轩小区临近茶叶街,所以四块公共绿地与茶文化有关,以茶为主题相关相连。
这样既显示了依莲轩小区的特色,又能使居民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景观环境。
5.分区及设计方案:
5.1依莲轩小区分区设计
依莲轩二期包含四块公共绿地,在空间上由北向南分别为:活动健身区、西式茶园区、日式茶园区、中式茶园区。
同时,在特点上由动区,过渡到动静结合区,最后转换到安静区。
这就是依莲轩小区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图1)
图1 景观平面图
5.2活动健身区设计:
位于全院最北部,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3856m²。
主要功能是为小区居民提供活动场地。
而在景观中最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人。
看到健康的人们在尽情运动的时候,动态景观比冰冷的场地更有魅力。
主要包含活动场地: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活动场及健身广场。
篮球场,场地内含3个不标准微型篮球场和3个不同高低的篮筐,此区域面积为795m²。
羽毛球场,此区域面积为450m²,包含3个标准羽毛球场。
儿童活动区,儿童活动场地为不规则形状,内含沙坑、儿童游乐设施、构筑物等,面积为386m²。
沙坑面积为15m²,同时可容纳8~10个孩子玩耍。
坑深约40~45cm,四周竖砌有10~15cm路缘石,防止沙土流失。
除此之外,游乐设施还有组合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登架、游戏墙。
健身广场,近似三角形体育健身广场,面积为462m²。
内有10多种成人健身器材,旁有座椅分隔空间,多棵大树遮荫、挡风。
5.3西式茶园区设计:
位于主景C庭院之中,场地长方形,总面积为4272m²。
这部分属于动静结合区,综合活动、观景、休息功能。
也是全院的夏季观景区。
主要反映出西方茶文化的一些特点。
主要包含活动场地:下午茶广场与C形大道。
下午茶广场是此区内景观中心,面积约为900m²。
此广场由2个圆形叠加组成,在竖向上高低有变化。
大圆处于高位,西接C形园路尽头,东南接小圆形广场。
中心处有一棵主景树。
旁边有几组西式圆形茶棚,反映出东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
广场上有12个数字,使得整个广场看似一个表盘,主景树的影子像表的指针一样,随着太阳位置不同影子也会随着旋转,用以象征时间寓意。
综合建筑、植物、铺装来共同反映西方茶文化,达到一种神似而非形近。
5.4日式茶园区设计:
位于主景C庭院之中,近似半圆形,总面积为4189m²。
这部分仍属于动静结合区,但是幽静感更强一些。
主要功能是散步、观景、游憩。
此处也是全园的秋季观景区及樱花观赏区。
主要风格是日式茶园,结合枯山水,整体体现“千百妄想抛云外,一身清静万事空”的茶文化心境。
主要包含活动场地:日式茶庭、樱花观景区、石组和八木桥。
日式茶庭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设计中把整个的茶庭风格浓缩在一个圆中,面积约为706m²。
圆是现代几何式图形,把枯山水放置在圆中,既带来了现代气息,又因为这种形状上的变化带来了功能上的合理化。
在近圆形中心处有一座清新优雅的竹制茶室;茶室南面绿地中有一石制洗手钵;北面环临枯砂石;西面是绿地竹林,内有一条幽静小路。
在枯山水的最北端有一洗手钵,此处水是流动的,借由微地形造成的高差使水由高处流到钵中,形成景与声共同的乐趣。
身临茶室中,感受一种返璞归真的闲情逸趣。
樱花观景区位于茶庭的偏西北部,微地形上。
层层的樱花在春季开放,形成独特的景观。
最佳观景地点就是位于茶庭北部的小草亭。
此处是离樱花最近的地方有种身临其境感。
稍远一些的茶庭也是很好的观景地。
此处创造了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使居民们由上到下,由远到近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石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次我在广场南部放置了一些石组,不同于传统日式石组所含有的意义,此处石组主要可做活动或休息之用。
居民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广场上的健身设施,也可以坐在上边休息。
5.5中式茶园区设计:
此处位于全园的最南端,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约3157m²。
这部分景观氛围属于安静区。
主要功能是观景聊天、喝茶。
也是全园的春季观景区以及观竹区。
植物背景是竹子,搭配多种景观构筑物、小品创造一种中式茶文化意境。
主要包含活动场地:赏茶台、听茶阁、饮茶轩。
赏茶台位于区域内最西部较开阔地区,面积约20m²的一个圆形平台。
面积不大且周边没有坐凳,此平台属于流动性空间。
在平台中心有一组小品,一个铸铜仿真中式紫砂壶从壶嘴处流水流到大茶杯中,最后流到河道中。
此处是系列水景的开端,动态水景流动逐渐变化成静态溪流,结合背景竹子,组成中国茶文化景观。
随着婉转的溪流来到区域中部位置,临溪而建一个中式茶坊--听茶阁,总面积约为64m²。
因为高低错落变化,溪水经听茶阁前从高跌到低,水落差产生声音,成为听茶阁的特色。
饮茶思源,水茶交融,由水、水声联想到茶水。
听茶阁景观特色,听的是水声,想的是茶叶,回味的是历史。
溪流最后会在饮茶轩区域内的古井结束,以动水形式开始,以静水形式结束。
人流与水流相似,也是从开阔喧闹的地方走来,到了区域内最安静的地方停住。
此处的植栽以古韵十足的松竹梅为主特色,希望在这里休息人更能够体验到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6.依莲轩小区种植设计:
为了体现出茶文化,四块公共绿地内至少有一种与茶相关的植物。
北京地区不能种茶树所以用其他象征性植物代替,希望用茶渗透整个景区以及依莲轩小区。
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种植要求。
6.1活动健身区植物配置。
活动健身区位于整个小区最北端,所以要有一些挡风的常绿树种,减少冬季西北风直吹小区内部。
在离围墙最近的地方种植一圈较大的河南桧柏。
同时一定间距内配有洋槐。
桧柏挡风,洋槐遮荫。
儿童游乐场中种有元宝枫排成弧线,秋季观叶,夏季遮荫。
洋槐是一种蜜源植物,花可以做茶,是此区与茶有关的植物。
6.2西式茶园区植物配置。
此区为夏季观景区,多种夏季开花植物,有合欢、紫薇、木槿、珍珠梅、芍药、茉莉、玫瑰、萱草、玉簪、紫藤、莲花、水葱等散布在绿地与水中。
随着东北处微地形的变化,依次交叉种植的有珍珠梅、玉簪、合欢、木槿、萱草、紫薇。
水池中有莲花、水葱周围有盆栽茉莉。
再向西有大片玫瑰种在起伏的地形上,紫藤则爬在弧形组廊上。
除了开花树种外,区内还有白蜡遮荫赏叶,七叶树树形舒展优美,作为主景树种在广场中心及周边,桧柏主要为冬季增添绿色。
玫瑰和茉莉是花茶的主要原料,同时又有西洋味道,是西式茶园区与茶有关的植物。
6.3日式茶园区的植物配置。
此区为秋季观景区以及樱花观赏区,多种秋季观叶植物,有元宝枫、红枫、银杏、柿树。
即可观景,也能遮荫。
除此之外为创造一种日式氛围以及配合茶亭创造一种野趣,在茶亭北部种有成片的樱花,东部种有平枝荀子、山楂和百日菊。
日本庭院中多用松柏之类的常青植物代表一种永恒,此次设计中也使用了多种常青植物,如油松、华山松、龙柏、铺地柏、刚竹、苔藓等,分别种在枯山水中、洗手钵旁及广场周边。
此区与茶有关的植物是山楂,山楂果子会在八宝茶等风味茶中出现。
6.4中式茶园区的植物配置。
此区为春季观景区以及观竹区,如泡桐、白玉兰、山桃、金银木、金银花、丁香、腊梅、棣棠、二月兰。
泡桐既可观景也能遮荫,多数都种在离休息场地很近的地方。
山桃种在南边入口处,从外看去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丁香种在听茶阁周围,给听茶的人带来阵阵芬芳,除了听觉上的美感外,还有嗅觉上的享受。
腊梅与二月兰种在饮茶轩周围,与油松、竹子共同组成松、竹、梅岁寒三友组合。
此区中的常绿植物除了油松外,还有桧柏和早园竹、箬竹。
金银木、金银花同属蜜源植物,花可泡茶,是此区中与茶有关的植物。
7.依莲轩小区交通设计:
规划设计后小区内形成多个环形路,进口出口分开井井有条。
西口为车辆主入口,进门后车辆左拐可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内,北边为地下停车场出口。
在南北两侧也设有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
除此之外小区东西两侧也有地面停车场,车辆沿小区内环形园路可进行停泊,依旧是西入北出。
每居民楼前有6m宽行车路,最南端有7m宽车行路,东西两侧留有4-6m宽道路,可为救护车、救火车、货运车提供场内循环道路。
除最东边和最西边的细路没有设人行道外,其余宽路都设有1.2~1.5m宽的人行专用道。
在中央活动区内,人行道仅以铺装形式分隔开,无高差变化。
8.结语:
综上所述,依莲轩小区二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住宅小区景观优化、改造的一个项目。
四十多种植物及疏密结合的植栽群落给人自然的感觉。
中式日式西式庭院的对比呼应给人们不同的文化冲击,从各方面来呼应“茶”文化,可以使游人体会到文化历史沉淀的力量。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保留与发扬也是极其重要的。
保留传承文化既是整个城市的责任,也是城市中每一个场所的责任。
希望可以在多方努力下,与自然历史文化融合的景观能够在当代居住区中得到新生。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杨赉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
[3]贾建中,等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华怡建筑工作室. 住宅小区环境设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5]大桥治三[日]. 日本庭院-造型与源流(上、下). 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6]于黎特,等著. 景观设计 1.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2
[7]区伟耕,等著. 园林建筑. 新疆: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10
作者简介:
李蕾,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后于墨尔本大学进修景观学硕士。
先后于多家国际国内景观公司就职,具有十多年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