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六三制)四上科学第13课《降水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降水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降水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课时。

以“下雨是一种降水现象,下雪和下冰雹属于降水现象吗?”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进一步了解测量天气与气候的仪器以及使用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导语“下雨是一种降水现象,下雪和下冰雹属于降水现象吗?”给出思考指向,材料包出示学生需要准备的研究材料一一大饮料瓶等。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①地球上有哪些降水现象?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降水并不单单是降雨这种液态形式,还有降雪和下冰雹等固态形式,为降水概念的构建做铺垫。

②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降水量是可以测量的,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简易工具进行观测活动。

③降水的多少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洪涝”和“干旱”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意识到降水既对生产和生活有利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本课通过真实的生活现象,引发思考,并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勇于探索、积极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见天气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阴、晴、下雨、下雪等日常天气现象,但对科学概念的描述以及天气的测量方法就了解的很少,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于测量降水量仪器的认识以及测量方法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

2.利用降水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并能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自制雨量器的制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倾听、分享,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降水量对日常生产生活既有利又有弊。

【重难点】知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结构以及测量方法。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出示]大饮料瓶等。

教师准备:[PPT 2出示]雨量器、刻度尺、小刀、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EPPT 3出示]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下雪和下冰雹是否属于降水现象?
1.学生汇报交流。

2.师小结:下雪和下冰雹也是一种降水现象,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什么是降水?
3.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4. [PPT 3出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降水概念,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降水量》
二、探究新知(-)认识雨量器。

L师:老师前段时间录制了一段下雨的场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 [PPT 4出示]播放下雨的视频资料
3.师:看完视频,针对这场降雨你想说点什么?。

4.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对降雨量进行描述。

5. [PPT5出示]如何能准确地知道降雨量是多少呢?
6.生猜测:用仪器进行测量。

[PPT5出示]雨量器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特点。

(二)制作雨量器。

1.师:通过刚刚的展示,我们知道了雨量器由盛水漏斗、储水瓶以及雨量杯三部分组成。

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雨量器怎么办?
2,有同学建议自己制作一个,这样人人都可以测量降水量。

3.师:这个建议非常棒,我们用什么材料才制作,怎样制作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6出示]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方法。

4.学生根据提示,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5.制作结束后,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雨量器,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 然后改进。

(三)模拟降雨。

1.师:如何能知道我们制作的雨量器是否好用?
2.有同学建议实地测量一下。

3.师:下面我们就用喷壶来模拟降雨,每个小组喷壶里的水量是相同的,看看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一样?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结束后,记录数据,并交流展示。

6.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最后的结果并不相同,谁能说说原因是什么?
7.生猜测:可能是操作不当,水洒出去一部分;还有可能是位置放的不妥当。

8.师小结:刚刚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看来同学们都具备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

教材中有方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在今后的测量过程中认真执行。

[PPT7出示]方法指导
三、科学与生活
1. [PPT 8出示]出示问题:你能列举出生活中降水量多少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师总结:[PPT 8出示]出示图片资料,说明降水量既有利又有弊。

四、拓展活动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雨量器的结构并学会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继续展开测量活动,进一步熟悉测量要求和测量方法,做一位合格的气象观测员。

【板书设计】.降水量
盛水漏斗储水瓶雨量杯单位:毫米
13.《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气与气候》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通过对比天气和气候,了解两者的区别。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教科书通过导语创设了“2月,我国海南省已经鲜花盛开,而黑龙江省却还冰天雪地”的情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引导学生的思考指向,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说一说今天的天气。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取图中的数据,了解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雨量、云量等描述一天的天气,尝试描述一天的天气状况。

活动二: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长期天气状况的观察,了解本地的气候特点,同时对比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活动三:不同地区的气候一样吗?让学
生通过读图或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并对不同的气候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气候有一定的地域性。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提出活动指向:继续调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外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天气的各种因素,并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但如何描述一天的天气、区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尚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四年级学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一天的天气。

2.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的天气。

2.能通过对比,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特点。

4.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景物特点对当地气候特点作出合理的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气候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气温计、风向仪、雨量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谁来交流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情况进行汇报。

3.小结: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交流地比较详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天气和气候。

(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说一说今天的天气。

活动一: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

1.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我们还要比一
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
3. [PPT 3出示]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

老师通过查阅资料,也知道了一些方法,请看大屏幕。

出示资料内容: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4. [PPT4-6出示]教师引导: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眼看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

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风级歌》吗?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用目测的方法知道天气情况中的风向或风量。

今天我就借助科学仪器测量的使用方法。

谁来说一下,我们观测天气主要观测哪几个方面呢?
5.学生交流:如温度、风向、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

(教师板书)
6.师:你认为外出观测天气时,除了科学观测之外,还应注意哪些事项?学生
讨论并互相交流记录方法。

EPPT 7出示]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2)利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方法操作。

(3)目测时,要依据目测的标准进行合作。

(4)小组成员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观测任务。

7.师:同学们对外出观测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在请各组选取合适的科学仪器,参照观察记录单进行测量。

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测得仔细,记录详细。

8.学生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PPT 8出示]观察今天的天气观察记录单10.教师总结:通过观察、记录,我
们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方面
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天气情况。

1. [PPT 9出示]师:这是我们观测的今天的天气情况,这是气象预报中显示的今天的天气情况,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模仿气象员播报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模仿气象员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3.学生交流。

4.师: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EPPT 10出示]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5. [PPT 11出示]教师总结: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

我们可以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方面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

(二)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描述一天的天气,这是三亚地区1—12月份的天气状况,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2.学生尝试描述,发现不能够准确表达这段时间的天气状况。

3.教师引导:通过思考,同学们发现我们刚才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的术语不能准确表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

像图中在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叫气候。


过这几段时间的气象情况记录,大家有什么发现?
4.学生交流:三亚终年气温较高,气温变化不大,四季不分明,多雨
5. [PPT 12出示]小结:通过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不同季节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

(三)不同地区的气候一样吗?
1. [PPT13出示]谈话:原来天气中有这么多学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上个月去三亚出差学习,瞧,这是老师出差的照片。

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看到阳光很耀眼,温度应该很高;看到老师和行人都穿着短袖T恤,说明温度高。

3.教师:我们同学的分析能力非常强。

确实如同学分析的那样,此时三亚气候宜人,和我们这里的气候截然不同。

4. [PPT 14出示]引导: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是哈尔滨和三亚的全年温度曲线图,谁想尝试判断一下当地的气候特点?
5.学生交流。

6. [PPT 15出示]对照两地的气候情况,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和分析?那么远在大西北的敦煌又是怎样的气候特点呢?尝试分析一下敦煌的气候特点。

也可以说说学生自己去过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7.学生交流。

8.教师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假期快到了,老师一个外地的朋友要来本地旅游,你能帮我为他做些提前的准备工作吗?比如说提供携带服装、用具、活动的建议,为他介绍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PPT 16出示]教师布置课后调查的任务: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教师进行调查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的指导。

【板书设计】14.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

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
2.气候:是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