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情结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官情结探析
王燕%,唐爱芳!
(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清官情结作为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

它的
产生有着深刻历史渊源。

在当前,由于一系列现实原因,清官情结仍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但是,它的存在遏制了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侵袭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予以摒弃。

关键词:清官情结;历史渊源;现实条件;摒弃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清官一直是人们高度推崇的特殊官僚群体,人们期盼他们能够“为民作主”,将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

这种对清官的依赖和期盼情结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正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构成了清官情结产生和存在的深厚土壤。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大部分需要,而无须与外界发生联系。

农民与农民之间那种“袋中马铃薯”的关系,又使他们难于联合起来。

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外部力量来保护自己,而自我维持的特点又造成他们对政治的隔膜,因此他们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来获取自己的生存,把一切都交付官府,希望清官施恩于己。

正如马克思曾作的对农民的分析:“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地站在他们之上的权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

第二,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也是清官情结产生的温床。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皇帝始终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是所有臣民的政治、经济、精神乃至生命的绝对主宰。

从皇权中派生出代表着帝王且又依附于他的庞大封建官僚体系$!&。

在以帝王为顶峰、以政治权力大小为等级标志的封建政治体制中,国家的政治功能无限膨胀,其触角几乎涉及社会的全部空间,而平民百姓则丝毫没有独立的政治人格,也毫无利益表达的权利和自由,被完全排斥在整个政治过程之外。

这种政治上的无权地位,使他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更无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只能是目光向上,将希望寄托于贤明的统治者。

第三,封建统治阶级不仅用制度把官尊民卑固定了下来,还向民众灌输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强化人们的依附顺从心理。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宣扬仁政,鼓吹“圣王之治”和“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精神,为封建统治进行辩护。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忽视个体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个性,强调由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利而无相应的义务,由下而上则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造成普遍的自我意识缺失,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将其交付于明君和清官,而自己则沦为政治生活中的附庸。

由此可见,清官情结不过是封建社会专制政治的必然产物,是臣民意识的表现。

当人们对自身政治命运丧失支配能力时,唯一能够期待的就是统治者的贤明。

诚然,清官在协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他们的公正清廉、克己奉公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优良品德。

但是,清官的政治生命力是有限的,民众将政治的清明寄托于清官身上,这只会导致民众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萎缩,使自己日益远离国家政治生活,对统治者产生强烈的依附。

清官政治毕竟只是治理国家的一种低级形式,更多地是依靠当权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同时,清官情结也模糊了人们对专制制度的注意力。

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人,而不是制度。

当出现危机时,不是从制度上去探求原因,而是期盼“圣人”“贤臣”来化解危机,因而清官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维持和延续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为人们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开辟了广阔的舞台。

然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尚未完全实现,自然经济在农村仍然顽固地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而且,经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这一民族心理特征,并未随着经济基础根本性变革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顽强地抵制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当前清官情结有着相当社会基础和影响的现实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法治环境不健全。

在十五大上,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并以极大的努力实施这一方略,但是毕竟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摆脱因袭的历史重负,封建社会人治政治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留于社会生活中。

法律的最高权威地位得不到确立,许多
·!"#·
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年第! 期
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常常被歪曲走样。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法律和制度,而是领导批示和会议动员。

同时,现存的一些法律和制度在实践中还不尽如人意,与人们日益增强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要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

因此,当人们无法在体制内寻求到有效的表达途径,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产生无能为力感时,就转而把目光投向领导者,希望他们赐给阳光和雨露。

其二,在政治认知方面,大多数公民对民主的理性认识仍然不足,还存在着把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主义当作民主的情况。

建国以后,我们十分重视对公民进行基本政治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却忽视了对民主权利行使、民主程序运行等问题的引导。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民众认为,民主就是“为民作主”,基层干部则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自己的政治信条$%&。

再加上充斥银屏的清官戏给了本来民主意识就很薄弱的民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殊不知,对清官的依赖情结是典型的民本主义思想,民本主义虽然“重民”、“保民”,但其最终目的还是维护专制统治,而决不可能按照人民的意愿决策和行政。

社会主义民主强调让民作主,而非为民作主,其重要特征是公民主动有序的参与政治,这和清官情结所体现的民本主义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其三,清官情结的存在也和长期的权威主义政治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获得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

从古到今,“权力—服从”模式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在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等社会化过程中,强调个体对权威的服从,忽视个体的自主人格和独立意识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正是这种“权力—服从”模式压抑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使人们看不到自身的力量,习惯于把目光投向上面,将希望寄托于领导者,而不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介入政治,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人们的内心总是难以割舍对清官的期盼和崇拜,独立平等的政治人格也难以生成。

其四,清官情结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也是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相关的。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角落,对权力的制约则相对弱化,领导者的意志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干预社会的合理限度难以界定,新的强有力的制衡机制尚未建立,在金钱、名利的引诱下出现了一些贪官,这是社会转型时期所带来的阵痛。

在腐败现象滋生、贪官不断曝光的情况下’而独立人格尚未形成社会上的主宰性群众时,民众自然会把目光集中在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官员身上$(&,并怀念起那些曾经
为民请命、为民作主的清官来,这样清官情结又应运而生,并
不断加深。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呼唤具有独立、健全政治人格的公民。

以清官情结为代表的封建臣民意识制约着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正常发育,造成依附、顺从等客体意识的扩张。

在清官情结的影响下,公民不是积极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是处于消极观望状态,使权力运行过程缺乏应有的社会监督,为腐败现象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对人们的清官情结必须予以摒弃,同时,引导公民形成独立的政治主体意识,为实现依法治国目标创造条件。

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

成熟的公民文化要求公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要求。

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其对人们政治主体意识的催化作用。

同时,要努力改变“权力—服从”的社会化模式,根据新时期的要求,重视个体的独立个性,使人们的主体性能够凸显于社会化过程之中。

另外,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要求强烈但理性程度较低的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公民认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引导他们认清我国国情和未来社会发展目标,在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管理。

第二,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法治环境。

摒弃人们对清官的依赖和崇拜心理,增强政治主体意识,这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

要通过法律形式为公民进行利益表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公民的每一项权利和义务都有实现的组织和体制载体,还要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地位,使其得到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的双重尊重。

正如洛克所指出的那样,“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和制裁;也不能以地位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

同时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健全政务公开机制,使公民了解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公民有效地行使权利和实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提升公民政治素质。

公民真正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制度上的可靠保障。

要努力建构顺畅的、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增强政治制度对公民意愿表达要求的吸纳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开辟新的政治参与渠道,从而及时协调各方面利益冲突和矛盾。

此外,要坚持宣传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既向公民灌输基本政治价值观和关于政治操作性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使其能够在正确政治观念的指导下运用政治知识和技巧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塑造出具有较高现代民主素质的“政治人”。

参考文献: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 &,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意识,山西教育出版社’*...年版,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朱义禄,清官情结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心理$0&,探索与争鸣,!""* 1*"2,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年版,
责任编辑王友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