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明文训练(14)-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附答案)
初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精选(附答案)

初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精选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 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 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
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仃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___ 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 的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
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
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鹦鹉鱼的睡衣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
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
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
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
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
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
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
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
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说明文阅读训练附参考答案

1.张家界(节选)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张家界叫青岩山。
据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心寒的留侯张良隐匿江湖,几经辗转颠簸来到了青岩山。
见到这里群山环抱,水量丰沛,民风淳朴,张良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张氏一脉子孙。
青岩山也改名换姓,叫做“张家界”。
张家界地处湘西,属武陵山脉支系,西南依靠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东西方向是广阔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边则与万里长江遥望衔接。
说到“界”当然是指界限、范围,但张家界人讲起来,这“界”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指高高的山。
当中国的名山大川,几乎被人们踏遍之时,张家界却久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认识到它的真面貌。
距张家界城区约八公里的“天门山”以造型奇特著称。
该山四面绝壁矗立,巍然支撑在天地之间,其雄其险,犹若直上云天。
远眺过去,那孔巨大的石洞就像通天的石门。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宏伟奇特的景观?据考证,天门山经长期风化剥蚀,山体断裂,再加上地震,就形成了现在的奇绝造型。
更有趣的是,天门山的景观中,有许多数字与中国吉祥数字9相符。
人为的奇思妙想与天然巧合相得益彰。
登上天门洞的999级台阶,回看山腰上的“通天大道”,顺山势修建的公路,刚好有99个弯,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之意。
此外,张家界还有数不清的石柱、石峰,是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山体。
那么,大自然是如何造就了这里的奇峰异石呢?大约在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遗体化为尘土,凝结成岩石,沉积为大约520米厚的石英砂岩,随着地球的旋转,地壳的运动,张家界终于以它峥嵘的面貌,浮出了海面。
②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吕梁山、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
1987 年 只左右。
(节选自《再说长江》解说词,有删改)12.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天门山。
作为张家界的风景名胜,天门山具有哪些 特点?(2 分)13.文章第一段引用了张良逃难隐居的故事,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2 分)14.亲爱的同学,透过解说词,我们感受到张家界秀美的风光。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亚洲狮的困境①提起狮子,多数人只会想到非洲,但其实狮子直到10万年前还是地球上分布范围最广的大型陆地动物之一,足迹遍布全世界。
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并迅速扩张,美洲、欧洲和东亚的狮子先后遭到灭绝,南亚和西亚则直到数百年前还一直有狮子活动。
事实上,古罗马斗兽场用到的狮子大都来自西亚,欧洲角斗士们是在和亚洲狮做生死搏斗。
②亚洲狮虽然杀死了不少角斗士,但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
目前全亚洲只有印度还能找到野生的亚洲狮,它们全都生活在位于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名为“吉尔”(Gir)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
2017年进行的一次狮群普查显示,该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约600头狮子,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③2018年9月,有人在保护区发现了两头幼狮的尸体,虽无明显外伤,但保护区工作人员坚持认为这属于偶发事件,不值得大惊小怪。
没想到,此后的3周时间里保护区内陆续发现了23头死狮子,其中7头死于保护区东南角的一小块森林内。
这下官方无法再用“自然原因”来解释了,只能立刻采取措施,将那片森林里剩下的19头狮子全部抓住并隔离起来。
两个月之后,这19头狮子中的16头也死了,只剩下3头还活着。
④尸检显示,一种名为“犬瘟热”的病毒(CVD)很可能是罪魁祸首。
那场“狮瘟”杀死了1000多头非洲狮,大约相当于塞伦盖提大草原狮群总数的30%。
随后进行的DNA测序结果证明,此次印度犬瘟热病毒和上次东非流行的犬瘟热病毒属于同一个品种,很可能就是从东非传过来的。
⑤看过《动物王朝》的读者一定记得,狮子是群居动物,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传染病很容易在狮群中传播开来。
吉尔保护区的狮群密度又非常大,危险系数就更高了。
该保护区的总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专家估计最多只能养活300头狮子,目前的密度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属于严重超载。
⑥这个状态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保护区周边居民饲养了很多家畜,它们为狮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 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 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 坏而产生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 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 4000 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 根据是什么?
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 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 去,“保留”意味着得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这种“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得”与“失”往往是相伴相 随的。请写 20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因为在 4000 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 1%。 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 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答出第一句即可) 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答出一种即可)。 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二)知识精讲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二)【本讲主要内容】说明文阅读(二)【知识总结归纳】有关知识及考查要点:说明文阅读是近年中考的热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新产品,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
以传播知识、介绍特征,说明性质的说明文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平时必须加强说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做到:①多读、多看。
读报纸,读科普知识读物;看电视,看科教片,丰富科学知识。
②多观察、多练习。
观察周围生活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多精选出有代表性的说明文章加强训练,训练阅读速度,解题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解答阅读题的习惯,使学生做到解答阅读题必须先对文章进行“通读——感知”,加强感性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后准确无误的解答问题。
③多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中考点拨】【题型展示】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做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事物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是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褶皱,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l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节选自《人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5.2 山川秀美(含答案及解析)

5.2山川秀美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多样B. 大多数地方冬季温湿,夏季干热C. 我国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D. 季风气候显著2.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一幅黄河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治理该河段存在的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 加固黄河大堤B. 在此处进行梯级开发C. 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D. 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3.为防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绿化荒山②禁止毁林开荒③禁止陡坡垦地④退耕还草⑤修建水库(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⑤4.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势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大B. 不利于海上气流深入内陆C. 使我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D. 使我国许多大河由北向南流5.下列信息资料中,关于黄河的有( )①发源地为各拉丹冬雪峰②小浪底水利工程③流经宁夏平原④虎跳峡⑤“地上河”⑥“黄金水道”A. ①②④⑥B. ①③④⑥C. ②③⑤D. ①③⑥6.下列关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分布在我国的季风区内B. 非季风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C. 季风区既受冬季风影响,又受夏季风影响D. 非季风区既不受冬季风影响,又不受夏季风影响7.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地区,主要得益于(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竹青茶绿的丘陵地带④河湖密布的平原地形.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8.阅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图省(区)的简称是陕②乙图山脉是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③丙图省(区)位于华北平原④丁图山脉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①③9.2016年春晚为实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设置了泉州、西安、广州、呼伦贝尔分会场。
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泉州----冰天雪地,冰雕世界B. 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C. 广州----热量充足,降水丰沛D. 呼伦贝尔----风吹草低见牛羊10.“芒果黄了叫人爱,芭蕉熟了任你采,菠萝大了任你摘……”这首歌词描绘的地方,其气候类型属于( )A. 热带季风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D. 地中海气候11.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一、植物的抗旱本领①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
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小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
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答案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但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如今将黄土高原治理成秀美的山川还有希望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材料...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但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如今将黄土高原治理成秀美的山川还有希望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阅读材料⑴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青海诸省和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的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曾居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⑵早在六七千年前,这一地区就出现了仰韶文化,发展了以彩陶为特点的光辉的彩陶文化。
传说的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今陕北的黄陵县。
历史上的夏、周、秦、汉和唐代,都把都城建在黄土高原上,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⑶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
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事实表明,古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今天要好得多。
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树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
而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上,既生长着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
灌木成片连丛生长。
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⑷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栖息着多种草食动物,有成群的野鹿、野羊,数不清的野兔,还有虎、豹、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⑸这种自然条件为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⑹在那是,土壤侵蚀的程度很轻。
许多河流(包括黄河)含沙量比今天少得多。
古代的黄土高原上许多河流被称为青河,这里的湖泊也很多。
在今天的西安地区和关中平原,因湖泊很多,周代到汉代期间,白天鹅、野鸭等飞禽在众多湖泊中栖息,成为关中地区的一大景观。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

2023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题(最新)(时间: 60分钟分数: 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 每题2分, 共50分)1.亚洲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丰富 B.地势中部高, 四周低C. 三面临海D. 气候复杂多样2.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A. 北冰洋B. 印度洋C. 大西洋D. 太平洋3.下列措施不利于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的是()A. 修筑梯田B. 退耕还林C. 植树种草D. 修路采矿4.下列有关东西半球的描述, 正确的是()A. B. C. D.5.下列山脉是太行山脉的是( )A. B. C. D.6.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的是()。
A. 麦加城B. 耶路撒冷C. 麦地那D. 大马士革7、下列大洲中, 被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是()A. 非洲B. 亚洲C. 北美洲D. 南美洲8、世界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语言文字B. 体质特征C. 风俗习惯D. 居住环境9、人们按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理单元, 其中我国位于哪个地区()A. 南亚B. 西亚C. 东亚D. 中亚10、下列风土人情与荷兰相符的是()。
A. 风车、郁金香B. 斗牛C. 樱花D. 桑巴舞A.11.以下聚落中既属于中国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云南省丽江古城 B.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C. 意大利威尼斯城D. 西班牙托莱多12.台湾海峡属于下列哪个海域( )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1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A. 南京B. 杭州C. 苏州D. 上海市14.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叙述, 错误的是()A. 住房、食物、烧柴等需要增加B. 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善会变得困难C. 会带来大量劳动力, 有利于发展经济D.会破坏耕地、森林、草原, 使环境恶化15.下列关于日本的经济描述正确的是()A. 内向型经济B.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C.人口众多, 国内消费市场广大 D.本国有丰富的农产品16.图中的建筑分别代表的宗教是()A.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B.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C.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D.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17、印度除了热浪以外, 还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的威胁, 这与下面哪个因素有关()A. 受西北季风的影响B.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C.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D. 受东南季风的影响18、下图是中纬度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略图, (①②两地纬度相同, ①为陆地, ②为海洋),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A. 属于7月份, 位于北半球B. 属于7月份, 位于南半球C. 属于1月份, 位于北半球D. 属于1月份, 位于南半球19、房屋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高脚屋”主要适应的自然条件是()A. 多火山、地震B. 气候严寒C. 气候湿热D. 热带干旱草原20、在沙特阿拉伯, 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穿长袍、戴头巾。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2020年(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人教版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1、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字工整、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
(4分)小心冀冀苦心孤诣决处逢生明察秋豪怡然自得海枯石烂花枝召展庞然大物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2分)A、黄晕(yuèn)倔强(jiàng)赏赐(cì)峰峦( luán )B、陛下(bì)澄澈(dèng)缥缈(miǎo)洗濯(zhuó)C、目眩(xuàn)庇护(bì)钦差(qīn)迸溅(bèng)D、滑稽(jī)潺潺(chán)轻盈(yéng)啜泣(chuò)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B、现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交情已基本解决。
C、他首先第一个讲话,在世人的注视下分外兴奋。
D、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精彩表演。
5、下面对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看云识天气》这篇生动的说明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B、《风筝》一文是XXX回忆兄弟之间的一段往事,反映出“我”的宽容;弟弟能自我反省,知错能改,从而表达了同胞之间的手足之情。
C、《济南的冬天》向我们展现了冬天济南的山景和水色,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D、《羚羊木雕》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 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

. 语言的运用(40分)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0分)盘曲línxún() lòu空()丘hè()鸣钟击qìng( )休qì( ) yí和园()jiǒng然不同()wéi幕() zhuó磨()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a. 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b. 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 填空题(10分)①银烛秋光冷画屏,。
②乡泪客中问,。
③坐观垂钓者,。
④《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a映衬b布局c层次d配合)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8分)①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③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④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5. 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重峦叠嶂因地治宜俯仰生姿自出心裁诸如此类巧妙绝论珠光宝气陡劳无益6. 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
请你依照示例,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一下“书”、“家”、“黑板”。
(4分)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块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二. 阅读题〈一〉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早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考试及参考答案B14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质量调查分析B14(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运用(26分)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文学常识。
(10分)(1),寸有所长。
(屈原《楚辞·卜居》)(2),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3),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6)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7),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8)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2020年12月30日,经过一夜风雪洗礼,东台银装素guǒ,以特殊妆荣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
当天,东台正式通上高铁,全新打造的东台站也正式启用。
期盼已久的高铁梦终于实现,百万东台人心弦.被bō动。
高铁时代,为我们与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交流合作开辟.了直通道。
机遇已至,时不我怠,东台未来可期!(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银装素guǒ()②心弦.③bō()动④开辟.(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①改为②改为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令尊”“赐教”“高朋”属于尊称;“愚兄”“家严”“敝人”属于谦称。
B.“青年”“担心”“纯粹”“千米”这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C.安徒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古代有许多特定的年龄称谓,如“知天命”是指五十岁;“耳顺”是指六十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各地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能。
B.84岁高龄的钟南山走入人民大会堂接受“共和国勋章”时,面带微笑,神采奕奕....。
PPT《在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蜘蛛脚与翅膀》《人生之船上的浮想》部编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所以作者 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
2.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3分)
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 ③他们目标明确(有执著的追求); 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3分)
3.请简要分析第6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从内容上讲, 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 衬托出生命的顽强与坚定, 表现出西藏的自然纯净; 从结构上讲, 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4.作者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题目却是“在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 方”,这两者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4分) 不矛盾。 “遥远而又陌生”指西藏远离现实中的都市,远离世俗与功利,远 离都市文明的侵扰;与现实的喧嚣和繁华相比,西藏充满了博大与苍凉; 与都市人们的追名逐利相比,西藏是如此淳朴与宁静。所以 “遥远而 又陌生” “灵魂的故乡”是摒弃功利与私欲后,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回归到人 与自然的精神契合,回归到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参透了 人生意义的超脱与彻悟后的淳朴与宁静。 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欲望与俗利的纷扰、都市生活的厌恶,对自然 纯朴生活和宁静精神世界的追求。(4分)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 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 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嶓,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 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 欲念。
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 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 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 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 后搁下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
王守春
⑴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青海诸省和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的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曾居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⑵早在六七千年前,这一地区就出现了仰韶文化,发展了以彩陶为特点的光辉的彩陶文化。
传说的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今陕北的黄陵县。
历史上的夏、周、秦、汉和唐代,都把都城建在黄土高原上,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⑶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
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事实表明,古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今天要好得多。
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树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
而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上,既生长着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
灌木成片连丛生长。
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⑷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栖息着多种草食动物,有成群的野鹿、野羊,数不清的野兔,还有虎、豹、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⑸这种自然条件为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⑹在那是,土壤侵蚀的程度很轻。
许多河流(包括黄河)含沙量比今天少得多。
古代的黄土高原上许多河流被称为青河,这里的湖泊也很多。
在今天的西安地区和关中平原,因湖泊很多,周代到汉代期间,白天鹅、野鸭等飞禽在众多湖泊中栖息,成为关中地区的一大景观。
⑺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⑻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有自然原因,气候环境比古代要冷和变得干旱,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
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对耕地的需求,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
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
⑼植被破坏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原先平坦的黄土高原变得破碎,进入一种广种薄收,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土壤持水能力下降,许多天
然湖泊消失,河流舍沙量增加,洪枯水位差增大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文化大衰退的结局。
⑽唐代以前黄土高原地区处在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今天全国的贫困县有很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地区
⑾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表明,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很容易也很快,但恢复起来却很困难,也很慢,因为一定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经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年的漫长时期逐渐演化的结果,人类可以在几百年的短时间内将其破坏。
⑿今天,再将黄土高原绿化是极为艰巨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绿化和综合治理,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距离根治还有很大距离。
⒀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按不同地域和不同地形部位,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按地域和地形部位合理地种植组合,并配合水利工程,将黄土高原治理成秀美的山川还是大有希望的。
(选自《科学大观团》2001年4月)
1.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以____________为主要说明方法,详尽地介绍了曾是秀美山川的黄土高原几千年来的演变过程。
2.第⑤段中加点的“这种自然条件”具体指: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 _________
3.⑻⑼两段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主要是指:(概括回答,不超过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实际,描写一处你所了解的环境恶化的景象。
(5分)(要求:不许出现地名、校名及有标志性的建筑名称,若不可避免,请用××代替,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时间、举例子。
2、A.森林茂密,B.草地茂盛,C.动物成群,D.湖泊众多,E.鸟类繁多。
(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3、“土地的开垦”或“开垦”(超字扣1分,答为其它词语不得分)。
4、描写具体生动,用词恰当,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