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带设计意图(3课时)六年级语文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
词三首》3篇精读课文和《花之歌》1篇略读课文组成。

《草原》描写了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和草原人民
热情迎客;《丁香结》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作者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
形态;《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建德江、望湖楼、黄沙岭的不同时段的自然景观;《花之歌》写出了
花的生存空间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和高尚的追求。

习作《变形记》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引导学生想象,
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重点是把自己想象成石子儿、路灯等另外一种东西,并用一
种新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记下有意义的见闻。

语文园地学习对比阅读,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
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单元重点:
(1)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要想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是关键,只有朗读才能逐渐感受
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草虫世界的奇妙、古诗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让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作者不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学生应该由此受到启发,把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习作中去。

用感悟充实想象的空间,要将自己的变形与生命感
悟融为一体,无“感”则无“悟”,无“悟”则想象毫无价值,想象的价值,在于化“感”为“悟”,化情为理。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德”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呢?(出示课件:音频,古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诗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在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出示课件,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理解诗义。

2.出示课件: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描绘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学生自学再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确,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来,一起读一读这行诗(日暮客愁新)。

5.体会作者的愁绪,出示课件: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预设:(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佳节思亲,而此时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们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②(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

如果你们是诗人,你们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你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处境,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诗人虽置身于孤舟,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出示课件:与月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赏析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了孟浩然的知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腔愁绪。

七、拓展阅读。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课下搜集孟浩然的诗,进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魅力。

2.读准字音,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品析诗句,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出示课件: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来得及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出示课件:插图。

学生自学并讨论。

(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迅猛来势了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来势汹汹翻滚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读出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②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作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感受“跳”字蕴含的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喜欢这句诗,直到后来重游西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诗中狂风的急,可更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色带给诗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齐读这一句,想想如果这时你站在望湖楼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读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个描写雨的诗句,你们想看吗?
2. 出示课件: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遮
白雨乱雨(大、急)
风散晴(奇特之美)
湖楼水如天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鹊、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3.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
3.解题,出示课件:介绍黄沙岭及作者。

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可以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出示课件。

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词,理解词句意思。

1.默读,自主理解词句,出示课件。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3)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体会美景,写作指导。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句,结合词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2.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点拨。

(1)品读上阕。

出示课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蛙声。

②别枝:横斜的树枝。

③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说说。

(提示:丰收、老百姓的生活等。

)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读这部分时要体会词人的喜悦之情。

④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⑤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
⑥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下阕。

过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是啊!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出示课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学生交流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体会词人路转溪桥忽然看见旅舍的喜出望外之情。

)
陆游有两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想象词人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词人的喜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词人的心情、感受,体会词人的心理活动。

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3)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让我们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4)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儿。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意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2.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首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手法。

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蛙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