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玛祖卡舞曲》与格里格《斯拉特舞曲》在民族性和演奏风格上的比较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玛祖卡舞曲与斯拉特舞曲的民族性的对比 (10)
2.1民间舞曲节奏 (18)
2.2民间色彩性和声……………………………………………………………2.3民间调式调性……………………………………………………………………
2.4 旋律的民族性…………………………………………………………………
第三章玛祖卡舞曲与斯拉特舞曲的演奏手法的对比…………………………
3.1音色与触键………………………………………………………………………
3.2 节奏的把握……………………………………………………………………3.3 踏板的运用……………………………………………………………………
第四章肖邦的玛祖卡和格里格的斯拉特舞曲的影响和启示…………………
4.1 肖邦与格里格的影响…………………………………………………………4.2 通过对比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结语 (113)
参考文献 (115)
附录 (118)
致谢 (12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122)
引言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艺术领域较为常见,称为浪漫主义时期。

其中,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特色,在乐坛独领风骚。

同时各种音乐大师人才辈出,肖邦和格里格为本民族的音乐代表人物。

在波兰钢琴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是谁?肯定非肖邦莫属,他不但继承而且发扬了波兰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欧洲古典的音乐气息,还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就气息,由此开拓了近、现代钢琴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了19世纪西方音乐发展中的瑰宝,极具肖邦浪漫气质,以他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其重要的艺术
特色。

格里格有着“北欧肖邦”的美誉,是在挪威近代音乐史上首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家。

他喜欢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究,对此充满了热情,而且通过对民间生活与民族历史的歌颂、祖国自然坏境的艺术感受创作出极具挪威民族特点和本土气息的音乐。

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中不但有浪漫主义的影子,而且有印象主义的色彩。

格里格在1902一1903年创作了《斯拉特舞曲》。

这套钢琴改编舞曲,是在挪威民族的斯拉特舞曲的基础改编的,编号是Op.72。

汉斯佩特·克莱曼称这部作品为“格里格作品中最优秀的,非常适于人们正确评价作曲家格里格的形象以及他的国际影响”。

1
本文将从两部舞曲的民族性和演奏风格上总结其艺术特色和音乐特点,比较分析肖邦和格里格最具民族特性的《玛祖卡舞曲》和《斯拉特舞曲》,以此加深了解蕴含于其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并希望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肖邦的玛祖卡与格里格的斯拉特舞曲
1.1肖邦及肖邦的创作风格概述
1.1.1肖邦的生平
肖邦,被称为浪漫主义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也被称为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民族音乐家。

肖邦毕生为世人留下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在他只有匆匆三十九年的人生历程中,创作的时间却达到了三十二年。

在他优秀的创作和完美的演奏下,钢琴音乐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潮,而且还对推动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意义,所以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

他于1810年3月 1日出生在华沙, 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去世,享年 39 岁。

他很聪明,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并越来越喜欢波兰民间音乐,生活在波兰的民族文学时代,深受音乐和诗歌的影响。

他一生的学习和创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华沙时期,在宽松的环境下,年轻的肖邦充满朝气,所创作的音乐风格颇具生机与活力;巴黎时期,背井离乡和祖国沦陷的残酷现实,明显改变了肖邦的思想。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思想更加成熟,创作出的钢琴音乐作品涵义更加深刻。

1.1.2肖邦的音乐风格特征:
肖邦的音乐植根在波兰民族音乐上,但也吸收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独特地创造出理想风格。

他的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悲伤的个人色彩,细腻而又深刻。

他在钢琴音乐领域建立了一个新起点,发展了十九世纪世界钢琴音乐。

肖邦终生专注于创作钢琴音乐,他的作品彰显民族性、与众不同、特征鲜明,因此,他被称为
1《格里格<斯拉特舞曲>》(Op.72)解析曲文娟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在钢琴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肖邦的音乐具有典型的波兰民族风格。

他对民间音乐的态度十分严肃,经常致力于领会它的特征加以重新的创作,而不受民间音乐的约束。

他对当时欧洲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得到的成果和经验当作自身创作的起点,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所以,他的音乐有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与古典传统有深刻的联系。

又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

肖邦深刻地发掘和丰富了音乐体裁的艺术表现力,尤其表现在他前奏曲、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夜曲、练习曲等音乐作品中,给予它们全新的社会内容。

肖邦的音乐重视声乐和器乐融合。

强调旋律的歌唱性,个性鲜明,有高度的情绪表现力,;钢琴织体精致而又具有丰富色彩,和声新颖特别.灵活自由的曲式结构,还有着热情的爱国情感和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音乐中的诗意连绵。

这一切因素融合于一体,使他在各个方面的钢琴音乐创作中都形成了肖邦独特的风格特征,为欧洲十九世纪的钢琴音乐开启了全新的领域。

1.1.3简述肖邦的《玛祖卡舞曲》
一、玛祖卡的历史背景和形成
在十八世纪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发动了侵略,尽管他们割据了波兰领土,奴役了人民的身体,却抹杀不了波兰人民的精神和心中的呐喊,还有他们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这一段与侵略者斗争的时期中,很多使人热血沸腾的抵抗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例,还有一大批爱国文艺家和思想家在波兰涌现,他们的出现使民族的浪漫主义艺术得到进步。

肖邦的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玛祖卡舞曲就是诞生和发展在这样的
的社会环境下。

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表现的最深刻的是民族性,因为他将波兰灵魂与玛祖卡舞曲凝结于一体。

在肖邦一生的创作中,玛祖卡舞曲在数量上是占最多的,从这就可以看出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热爱。

肖邦对祖国的爱在每首玛祖卡舞曲中都能看到,这些玛祖卡舞曲里蕴涵着最崇高、最深刻的民族性。

二、玛祖卡的简介
玛祖卡,波兰语为“Mazurek”,在十七世纪时发源于玛所韦亚区域,十八世纪流传到德国,传到英国是在十九世纪,最终作为一种交谊舞流行在欧洲上流社
会和宫廷中,并在这一世纪的中期达到了顶峰。

玛祖卡由三种三拍子的波兰乡村歌舞融合而成。

这三种三拍子的波兰乡村歌舞分别是马祖尔、奥别列克和库亚维克舞曲。

玛祖卡舞曲带着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所以这是具有波兰风味的舞蹈,是真正的民间音乐。

在波兰民间,玛祖卡舞曲被称为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

它的舞步复杂、丰富,由于波兰人的传统喜好骑马,舞步豪放萧洒、表演节奏鲜明。

主要动作:滑步、男人单腿下跪、男女双人旋转、女人环绕男人跑步等。

主要角色是男舞者,舞曲的节奏、动作、花样都由他来选取,他是傲慢的、带着军人的风度,而女舞者就用柔美的姿态在男舞者周围环绕旋转,被男舞伴领着,在舞池中轻快的舞蹈。

肖邦总共写了58首玛祖卡,每一首的风格特点都是独特的。

这些作品同波兰民间的艺术、民间舞蹈和生活场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充分显示了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肖邦之所以被誉为波兰民族作曲家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充分表现了波兰的民族灵魂和民族特性。

三、玛祖卡的特点
玛祖卡舞曲是波兰最具乡土气息的舞曲,它激烈的舞蹈动作让人情绪热情高涨,重音位置、节奏的多样性、旋律线条的歌唱性等都是玛祖尔舞曲的特征。

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玛祖尔舞曲在旋律、风格、节奏、节拍上相对于奥列别克舞曲和库亚维克舞曲都各有不同。

玛祖尔舞曲通常都很短小而且节奏复杂,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音多变,节奏类型复杂,同样的重音分布很少重复运用。

在三拍子的每一个小节之中,重音可能落在任意一拍上,不过往往都落在第二拍上,而且通常落在小节里旋律中最高一音出现的那一拍上。

库亚维亚克与玛祖尔相比历史更为悠久,它是只流行于库亚维省的民间舞蹈。

它与马祖尔比起来比较平稳,旋律更富有行情性,通常用三连音以及装饰音,所以情绪显得较忧郁和沉重,节拍重音通常不会落在第一拍上。

奥别列克舞曲在沃波奇诺地域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原意是转圈的意思,它和库亚维克舞曲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男人和女人配对缓缓地从右向左转,这个部分的动作就是原来的库亚维克舞;一对对的男女在听到领舞人的口令之后,缓缓地从左向右转,这个部分动作就是奥别列克舞。

奥别列克舞有着比库亚维克舞更欢快的节奏,属于这三类舞曲当中节奏最快的,每两个小节中的第二个小节的第三拍上都是重音的位置。

玛祖卡舞曲就是在这三种波兰民间舞蹈为基础而融合的舞蹈形式,也是最能体现肖邦风格作品的舞曲。

总的来说,玛祖卡舞曲的篇幅不是很大,曲式结构很清晰、简练。

大多用三部曲式,偶尔也会用回旋曲式和二部曲式。

玛祖卡的一大特点是旋律富有歌唱性,连贯、流畅,与伴奏有很明确的分界,结构层次分明,旋律线非常清楚,并且有着民族色彩的调式和丰满多彩的音响和声,增添了不少地域风情,也极具肖邦独特的风格。

四、玛祖卡舞曲的发展
16世纪初,在波兰乡间,玛祖卡舞曲一直深受欢迎,波兰农民在跳舞时尽情的享受欢乐,这种农村舞蹈能使他们忘掉生活中的艰辛。

然后慢慢流入到社会高层,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出现在波兰人民生活里。

之后在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都有流传。

可见,玛祖卡舞曲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巨大影响。

提到玛祖卡,自然会想起肖邦,他是玛祖卡钢琴音乐的开拓者,玛祖卡舞曲在钢琴音乐方面的发展有肖邦必不可少的功劳。

最初的玛祖卡仅仅是作为舞蹈的一种伴奏形式所使用,但是,当肖邦把波兰民间舞曲再度创作为钢琴舞曲后,波兰掀起了一股改造本民族舞曲的热潮,玛祖卡被很多作曲家应用到其他的音乐作品当中,创编了各种不同特色的玛祖卡舞曲。

把这一种体裁进行再创作的有:巴拉基列夫、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希曼诺夫斯、普罗科菲耶、格林卡等等,其中对玛祖卡发展做出最大贡献就是肖邦,之后还有希曼诺夫斯和斯克里亚宾。

玛祖卡舞曲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以后,除了在钢琴音乐方面的发展外,在舞蹈音乐方面的发展也是令人惊叹的。

在芭蕾舞界中,由于它节奏特别强烈以及节奏组合特别复杂,而导致舞步变得更加复杂,并由此成为各高等音乐学院必修的独具个性化的芭蕾舞课程。

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鹤湖》,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搭莉亚》里都有玛祖卡舞曲的元素;在《天鹤湖》第三幕, 波兰客人到场时、女王给王子挑新娘的热闹场面,充分的体现了玛祖卡舞曲,而这首玛祖卡舞曲也一直享誉世界。

1.2格里格及其《斯拉特舞曲》创作
1.2.1格里格生平
格里格,挪威杰出的音乐家,也是本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及代表人物。

在1843年,格里格在挪威西方一个很出名的商业城市出世,这个城市叫做卑尔根,在当时受外部社会文化和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格里格是一位苏格兰裔富商,同时也是英国驻卑尔根的领事,喜爱音乐,会弹钢琴。

他的母亲叶欣·朱迪思·哈各律朴是一个出身高贵的女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业余钢琴家。

母亲对格里格的训练非常严格,格里格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6岁开始学习音乐知识和钢琴、9岁接触作曲,这使他的音乐才能有了良好的启蒙。

格里格的父亲与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奥利·布尔来往密切。

偶然的一次机会,
奥利·布尔去格里格家里拜访,无意间察觉到格里格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

后来
奥利·布尔建议他的父母,不要埋没格里格的天赋,要将他送去接受更专业的音
乐教育。

1858年,格里格正式就读于莱比锡音乐学院。

格里格在求学期间更加
全面地学习与研究音乐知识,并受到浪漫主义文化和肖邦、舒曼等人的影响,他
的音乐风格有所改变。

1862年,格里格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

1863至1866年,格里格活跃于哥本哈根及其附近地区,并拜尼尔斯·加德为师,进一步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

在此期间,格里格与作曲家查德·诺啦克相识,诺拉克极力倡导发扬本国的民族音乐。

格里格受到他的影响,积极投入到国家民族音乐的研究中,还和诺拉克等一起建立了一个音乐社团叫“尤特皮”。

音乐社旨在创造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

回国后,格里格为挪威民族音乐的建设积极开展音乐活动,并在1871年创
建了克里斯蒂安尼亚音乐协会。

他曾担任该协会多个合唱团的指挥,并在英、法、
德等国数次举办作品音乐会。

在1874年,挪威当局为格里格颁发终生年薪。


此,为格里格以后终身研究音乐奠定了经济基础。

过了十六年,格里格入选为法
国艺术院院士。

1907年,格里格去世,为感谢他为挪威所做的贡献,政府为他
举行了国葬。

1.2.2格里格的音乐风格
通过对格里格及其作品的研究,我认为格里格的音乐风格特征主要分为以下
几个方面:
一、民族主义音乐风格:
斯拉特本身是挪威一种民间舞蹈的音乐曲调,民间舞蹈的特点主要体现
在典型的节奏型以及重拍的不规则性,所以它们都有着特色鲜明的舞蹈节
奏。

双人舞“岗嘎尔”(Gangar)、“帕尔斯”(Pols)、独舞“哈林”(Halling)、
“斯普灵嘎尔”(Springar)、“鲁尔”(Ru11)、“斯普灵莱克”(Springleik) 、
婚礼进行曲(Bruremarsj)等,这些都属于挪威传统的民间舞蹈。

格里格的创
作中充满了挪威民间音乐的映射,这些在他调式调性中运用的各种民族调式
以及对民间乐器的模仿等等当中都可以发现。

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格里格创作的作品深刻的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他吸收了德国音乐的浪漫主义元素,将其吸收、融汇、发展,并且很好地展现出来。

以音乐为诗,为人们描绘出一个浪漫又理想的世界,这正是“北欧肖邦”格里格与肖邦那一份相似的浪漫主义情环。

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因为格里格身处浪漫主义时期,受这一时期影响,他在创作中巧妙地将挪威民间音乐曲调与德奥浪漫主义作曲手法相结合,在某些程度上来说,他所创作的作品中的和声风格又蕴含着印象主义风格:他越来越多地运用不和谐音程与和弦外音,大量使用全音阶片段和半音化的和声手段,还有空五度等等,让调性更加模糊。

后来印象派的代表德彪西在和声技法上也是受到格里格的启迪与影响。

四、多元化音乐风格:
格里格的作品不但有浓郁的乡土民族风情,而且有优雅的浪漫气息,还有着印象主义的神秘感。

这不仅表现出了前文所述的三种风格,更是将多种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这便是他的成功之处。

他巧妙的创作手法不但首创了挪威民族音乐的风格,更让其源源不断的佳作在浪漫主义时期别具一格。

在欧洲,他大力弘扬这种音乐风格,为牧羊民族音乐作出了伟大贡献,在推动世界艺术文化进步的过程中贡献巨大。

1.2.3《斯拉特舞曲》的简述
一、《斯拉特舞曲》创作背景
可以从当时的挪威社会背景以及音乐文化两方面来探讨。

(1)挪威社会背景
挪威位于北欧斯坎的那未亚半岛西部,素有“万岛之国”的称号。

挪威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景,人们过着安宁又从容生活。

不过,在历史上也曾饱受磨难。

挪威曾经国力强盛,但是随着欧洲大陆实力国家的崛起,挪威的国力开始逐渐衰弱。

从十四世纪开始,丹麦和瑞典就开始侵略挪威,挪威先后被他们统治,直到十九世纪才结束。

十九世纪中叶,受到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的鼓舞,挪威开始掀起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它一方面从政治和军事上入手,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思想领域,通过自身民族意识觉醒的艺术家们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作品,由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思想和热情。

格里格与同时代的挪威艺术家们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为挪威的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格里格与比昂松有着较深的交情,他曾多次为比昂松谱曲配乐;而与易卜生合作的《培尔·金特》则让格里享誉世界;在这些艺术家中,格里格与诺拉克的感情是最深的,正是受到诺拉克的启迪,格里格才把本国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源泉。

由此看出,格里格和本国艺术家们有着相同的热爱自己国家的情怀,并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互相影响互相鼓舞,推进了十九世纪挪威文化艺术的大进步。

(2)音乐文化背景
十九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洲大陆正处在浪漫主义风格兴盛时代,这时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经典作品也层出不穷,而格里格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艺术灵感大爆发的时代。

这时浪漫主义前期的代表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代表有:肖邦、李斯特。

1858年,德国、奥地利的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各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进步,引领着世界音乐的发展格局。

这时,15岁的格里格从卑尔跟来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格里格所处的时代正是浪漫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代,民主独立运动在西欧大地上此起彼伏,特别是政治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北欧、东欧),在政治家争取政权与领导权民主的同时,艺术家和文学家们也在艺术领域与文化领域追求自己的自由。

具体表现为:他们摆脱欧洲音乐的影响,发掘出音乐的宝藏,创造并且延伸拓展了属于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这些都是他们在音乐方面的表现,以挪威的格里格以及芬兰的西贝柳斯(1865~1957)为代表的北欧民族乐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继承与发展本国民族的音乐特点,将音乐作品大致分成三种:第一是将民间舞曲片断当作主题材料,用作曲技法来创作优秀的作品;第二是吸收利用民族舞曲里有明显特征的节奏、调式、旋律等材料,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创作富有本国民间音乐特征的作品;第三是乐曲改编,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作曲技术,把民间比较完整的歌曲或者舞曲改编成更易于传播的艺术作品。

格里格的《斯拉特舞曲》(Op.72)归为第三种,格里格在生命的晚年,在本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怀着对祖国民族音乐无限珍惜与眷恋的心情,充分运用自己娴熟的创作技法将其改编为钢琴艺术作品。

三、《斯拉特舞曲》的简介:
《斯拉特舞曲》)属于格里格晚年的钢琴作品,创作于1903年。

《斯拉特舞曲》(Op.72)讲述了民间小提琴手哈娃·吉博蒽的婚礼,一共有17首舞曲:
1. 吉波恩的婚礼进行曲,D大调,进行曲速度,4/4拍。

2. 琼·维斯塔福的斯普林嘎儿,D大调,中庸的快板3/4拍。

3. 太勒玛可的婚礼进行曲,D大调,进行曲速度,4/4拍。

4. 霍林舞曲,来自妖精山,D大调,中板,2/4拍。

5. 奥思基督教的斯普林嘎儿,D大调,快板,3/4拍。

6. 米拉尔占滕的岗噶儿,D大调,小快板,6/8拍,清晰的。

7. 霍林鞑尔的洛南思,D大调,生气勃勃的中速快板,2/4拍。

8. 米啦儿战滕的婚礼进行曲,D大调,小快板,2/4拍。

9. 霍林舞曲尼儿思·来可福,D大调,庄严的,2/4拍。

10. 霍林舞曲一号克弩特·卢啦森,D大调,中板6/8拍。

11. 霍林舞曲二号克弩特·卢啦森,D大调,平稳的小快板,6/8拍。

12. 米拉尔占滕的斯普林嘎儿,D大调,快板,3/4拍。

13. 吉波恩的梦(奥特霍尔特的斯噶儿),D大调,快板,3/4拍。

14. 吉波恩的婚礼队伍(沃瑟瓦根的岗噶儿),D大调,小快板,6/8拍。

15. 斯卜达的新娘(岗噶尔),D大调,小快板,6/8拍。

16. 齐副乐嗒的少女(斯谱林噶儿),D大调,快板,3/4拍。

17. 齐副乐嗒的少女(岗嘎儿),D大调,小快板,6/8拍。

《斯拉特舞曲》这部舞曲代表了格里格对本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与追求的巅峰。

斯拉特舞曲有着特别的内涵,,格里格将其作为音乐题材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第二章肖邦《玛祖卡舞曲》与格里格《斯拉特舞曲》
的民族性比较
肖邦和格里格都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音乐家,从这两位音乐家身上,我们发现其音乐特色都与“民族”有联系。

肖邦是一个用钢琴表达爱国主义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起源于波兰的传统,很多钢琴曲均创作于离乡背井的异地,故而可以在他的钢琴曲中感觉到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与回忆。

每次他的内心对波兰村庄充满着回忆时,他笔下就孕育了浓厚乡音的《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与波兰民间的生活和音乐还有波兰民族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渗透着波兰民族的乡土气息。

可以说,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波兰民族音乐的韵律在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方面都随处可见,正如廖乃雄所说:“《玛祖卡舞曲》可以说是肖邦创作民族民间风格的音乐的试验田”。

2
与肖邦一样,格里格也是非常热衷于把祖国民间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他的创作源泉就来自于挪威的民间音乐和自然风光。

挪威粗犷大胆又热情欢乐的舞蹈、山谷、峡湾都是格里格的创作题材。

格里格的创作与挪威的民族命运、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作曲家们晚期的作品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创作经验
2论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民族性孙晓辉2009年5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