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语文版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
学习重点 1.积累本文重要的字音词语以及文本经典名言。
2.领会本文议论思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
文本经典名言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
释义:越仰视越觉得它高不可及,越钻研越觉得它坚不可入。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
释义: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3.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
释义: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
4.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释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5.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
释义: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6.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
释义:一千个人的随声附和,不如一位士人的正色直言。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懔.然()②徽.号()③譬.如()
④作祟.() ⑤灰烬.(.) ⑥宽恕.()
⑦加冕.() ⑧黯.淡() ⑨头衔.()
⑩骰.子() ⑪炫.耀() ⑫臆度
..()
⑬侏儒
..() ⑭汲.汲求名()
(2)多音字
①度⎩⎪⎨⎪⎧ 温度.( )忖度.
( ) ②藏⎩⎪⎨⎪⎧ 躲藏.( )宝藏.( ) ③臭⎩⎪⎨⎪⎧ 臭.骂( )乳臭.( ) ④磨⎩⎪⎨⎪⎧
磨.损( )磨.盘( )
2.辨形组词
(1)⎩
⎪⎨⎪⎧ 誉( )誊( ) (2)⎩⎪⎨⎪⎧ 祟( )崇( ) (3)⎩
⎪⎨⎪⎧ 堕( )坠( ) (4)⎩⎪⎨⎪⎧ 瞻( )赡( ) (5)⎩
⎪⎨⎪⎧ 渎( )赎( ) (6)⎩⎪⎨⎪⎧ 侥( )绕( ) (7)⎩
⎪⎨⎪⎧ 提( )题( ) (8)⎩⎪⎨⎪⎧
慢( )漫( ) (9)⎩⎪⎨⎪⎧ 谄( )陷( ) 3.理解词义
(1)沾沾自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汲汲求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立独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声无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至名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谄下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相提并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
(1)不齿·不耻
①公孙弘虽然为舆论________;但是,他既不是无才,也不是无能,甚至还做了些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
②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________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权力·权利
①蒋介石削去了陈明仁带兵的________,让其回总统府做了个中将参议。
②接受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享有的________。
本文针对什么现实,阐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的论述主旨是“荣誉”,作者反复强调的“荣誉”的内涵是什么?“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明确荣誉的内涵,文中是怎样将这一概念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进行对比分析的?请一一指出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荣誉“较名誉还要可贵”,这是为什么?请举个恰当的例子进一步加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罗家伦说“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荣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
有人赞同他的这种观点,但也有人举很多事例证明,中国也有看重荣誉的诸多事实。
你对此持何种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他与傅斯年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
“五四”运动中,他与傅斯年被北大学生公推为代表,组织参加了“五四”大游行,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也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他先后出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著有《科学与玄学》等。
2.背景展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家伦带领中央大学全校师生西迁到重庆,在这段时间,罗家伦给学生作了一系列演讲,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演讲词。
《荣誉与爱荣誉》是一篇富有道德激情和使命感的文章,罗家伦把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书取名为“新人生观”,表明他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引导学生和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增强了
启蒙意识,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一个大学校长、一个教育家,这种启蒙意识就更加自觉和强烈,他自觉担当了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把培养教育学生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内文外
《荣誉与爱荣誉》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冲突
在《荣誉与爱荣誉》的行文中,让人疑惑的是如此平实的文章却出现了许多外文单词,表面上看,似乎这是在掉洋书袋,其实不然,它正好反映出真实的演讲情形。
我们知道,演讲不但要有感而发,更要有的放矢,考虑听众的特点。
罗家伦面对的演讲对象是中央大学的学生。
当时的中央大学,有多门课程是用英文讲授的,学生的英文程度相当好,因此罗家伦演讲穿插外语,并没有给学生的领会和接受造成障碍。
在《新人生观》一书中别的一些篇章,如《道德的勇气》《知识的责任》等也都穿插着英文,说明这种旁征博引、中西互见的言说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罗家伦开篇就说英文的“honour”和德文的“ehrlichkeit”这两个词很难翻译成适当的中文,只好勉强地把它翻译成“荣誉”。
他从“荣誉”一词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两个外文单词中所包含的人格的意义,得出中国人不重视人格、荣誉的结论:“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荣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
平心而论,对人格、荣誉的珍惜其实超越了文化背景的不同,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认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荣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像“士不可以不弘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表达在古人的论述中俯拾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堪为道德的楷模,如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牧羊十九载的苏武、正气凛然的文天祥。
为什么作者却断定中国缺乏荣誉观念呢?这与作者的思维定势有关,他对中西方文化作出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
但是对文化是无法作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这篇文章就证明了这种尝试的难度和冒险——作者陷入了前后矛盾的境地。
在开篇断言中国缺乏荣誉观念后,接下来作者却不停地引用中国的经典说明如何获得荣誉,他引用《诗经·大雅·抑》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阐明必须珍惜生命的尊严和道德的无瑕;从《孟子·离娄下》中的“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和“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中引申出为人应洁身自爱,绝不做卑鄙之事;更从《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名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中感悟到不应贪求浮名和虚荣。
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形说明作者对中国文化游移在肯定与否定之间,这种心态与他的知识结构和中国的现实处境有很大关系。
类文品悟
大学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
浙江绍兴人。
1928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时下论及清华大学的校长们,世人首推梅贻琦。
梅氏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清华,厥功甚伟,功不可没。
但对清华做过奠基工程的罗家伦,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台湾清华大学校史研究者苏云峰说:“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由美国人退回的部分庚款创办的。
罗家伦当校长后,凭着“有一点革命的劲儿”,毅然把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他反复强调:“在清华大学前面增加‘国立’二字,是中国学术独立的重要标志。
”同时,罗家伦想借此理顺清华大学的隶属关系,促使清华大学脱离外交部的管辖,归顺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领导。
他的就职演说标题是“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希望“自此以后,学校有一新生命……以清华大学来转移全国学风,以尽引导全国青年的使命”,“并以建设清华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流大学,俾与世界先进大学抗衡为职志”。
在倡导“学术独立”的同时,随即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主体,教授为核心,大师为旗帜,并提高教授的待遇。
罗家伦“要大学好,必先要师资好”,他以“至公至正”的精神为青年择师,公开表示在选聘教授时,坚决“不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坚决不以我自己的好恶来定去取”。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教职员工中凡不称职、不勤勉者一概辞退,甚至大刀阔斧砍去一些“滥竽”,包括洋人。
罗家伦如果发现自己有做得欠妥的地方,马上纠偏。
他刚到清华,不重视体育,把体育部主任马约翰降职降薪。
不久,马约翰率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参加华北区足球赛,得了冠军。
回校时,全校同学燃放爆竹,热烈欢迎,把马约翰从校西门一直抬到校内。
罗家伦立即将马约翰提为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只银杯作纪念。
在招生上,罗家伦开创了在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
他操办此事有点“独断专行”,只在学校拟定的招生简章上加上“男女兼收”四个字,一开学就招了十五位女生;而如果事先呈报大学院批准,还不知道会推诿到什么时候。
对特殊人才,他坚持破格录取,钱钟书即为一例。
钱钟书说“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语还可以……蒙他特准而入学”。
这两位年龄相差一轮的校长和学生,后来常切磋诗词,引为知音,成为诗坛的佳话。
罗家伦办学是有战略眼光的。
为了使清华长足发展,他想筹建图书馆、生物馆、学生宿舍和气象台等教学设施。
到任不久,就提出动用清华基金用于六项建设,同时要求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模式,提出由清华自己掌握清华基金。
他所以耿耿于此,是因为他偶然发现外交
部掌权者利用清华基金大肆中饱私囊。
面对外交部强烈的反对,罗家伦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五个月内三次向教育部提交辞呈,以“辞”抗争。
他说:“我辞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屈服,我是要以我的辞职,换取清华资金的安全与独立,和清华隶属系统的正规化。
”一场“恶斗”后,基金回归清华,六大建设项目的款子终于落到实处。
1930年,罗家伦黯然离开清华。
在他晚年所作的《我和清华大学》中有一段自我评说:“我虽然主持清华不过两年,可是我相信我这两年中艰苦的奋斗,为清华打下了一个学术的基础。
”
清华大学从改制到抗日战争爆发不到十年,就培养出钱钟书、费孝通、王力、季羡林、曹禺、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赵九章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这一切,难道与罗家伦的开创性贡献没有关系吗?(摘编自张昌华《曾经风雅》)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
学完《荣誉与爱荣誉》后,你发现本文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课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运用示例
荣誉大于一切
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训是三个词,就是“国家,责任,荣誉”,这是他们在军人精神教育上对荣誉的重视。
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还有所谓“荣誉制度”,就是教员于出题以后,立刻退出教室,并不监考,他只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字,就是“honour”(荣誉)。
于是学生懔然于荣誉的观念,不敢作弊。
万一有人作弊,不但学校立刻把他开除,而且这个人从此不齿于同学。
你的发现和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完成作业第一单元第3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lǐn②huī③pì④suì⑤jìn⑥shù⑦miǎn⑧àn⑨xián⑩tóu⑪xuàn
⑫yì duó⑬zhū rú
⑭jí
(2)①dùduó②cánɡzànɡ③chòu xiù④mómò
2.(1)荣誉誊写(2)作祟崇高(3)堕落坠毁(4)瞻仰赡养(5)亵渎赎罪(6)侥幸缠绕(7)相提并论金榜题名(8)傲慢浪漫
(9)上谄下骄冲锋陷阵
3.(1)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2)急于得到好的名声。
(3)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4)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
(5)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
(6)对上级谄媚,对下级傲慢。
(7)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4.(1)①不齿②不耻
解析“齿”本为名词,指牙齿。
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列为同类”的意思。
“不齿”指不看作同类,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耻”是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
在这里,“耻”是意动用法,有“以为耻,以为可耻,以为是耻辱”的意思。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后边一般不接宾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宾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不耻”后边可直接接宾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
(2)①权力②权利
解析“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又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前者如“国家权力”,后者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则不同,它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
整体把握
本文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太不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指出爱荣誉特别是爱集体荣誉的必要。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题,明确观点。
第二部分(5—14段)。
第一层(5—8段):辨析荣誉的含义。
第二层(9—14段):强调荣誉的条件。
第三部分(15—17段):总结全文,强调爱荣誉的重要意义。
重点突破
1.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辉的完成。
文章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不太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尊严;必须能有所不为;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必须自尊而能尊人。
2.作者将这一概念进行区分,明确“荣誉”一词的内涵,指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它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野心是“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而所谓“门第”“头衔”“豪富”,只可叫做“荣宠”,不是真正的荣誉。
3.因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所以荣誉“较名誉还要可贵”。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贞节烈女”,封建朝廷甚至给她们立牌坊加以表彰,应当说她们有着很好的“名誉”,但这是“外加的”,而不是“内足的”。
实际上很多人是极为痛苦的,只不过不敢公之于众罢了。
她们的“内心价值”并不高。
4.(观点一)中国社会看重的是人外在的名誉,于是就滋生了诸如虚荣、野心、门第、头衔、豪富一类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荣誉。
真正的荣誉应是人格,是人格的最光荣的完成。
这种荣誉观念,西方社会要比中国社会发达的多。
这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观点二)中国社会也看重荣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荣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像“士不可以不弘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表达在古人的论述中俯拾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堪为道德的楷模,如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牧羊十九载的苏武、正气凛然的文天祥等。
美点赏析
本文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如,文章在论证“西洋人很重视荣誉”的时候,举了英国人对内阁成员的称呼、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和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制度的例子;在论述“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的时候,举了前苏联和北极探险的例子;在论述“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荣宠不可厚非的时候,举了外国政府特赐有些科学家荣誉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的例子;
在强调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的时候,举了一个家庭,一个商店,一个学校的例子等等。
再如,文章引用《诗经·大雅·抑》《论语·子罕》《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句子,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能有所不为”;引用《战国策·赵策》中的句子,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自尊而能尊人”;最后,引用拜伦的诗句,以强调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等等。
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例如拿西洋人对荣誉的态度与国人对比,拿“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