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渊源学
《比较文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 ( )世纪末。
A 、19B 、18C 、17D 、16答案:A2、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著名的理论著作《论文学》和《论德意志》作者是( )。
A、莎士比亚B、斯达尔夫人 C 、赫尔德尔 D 、歌德答案:B3、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是在( )书中。
A、《比较文学》B、《比较历史》C、《比较的文学》D、《比较文学教程》答案:D4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 )。
A、卡雷B、基亚C、梵﹒第根D、巴登斯贝格答案:C5 、俄苏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强调( )的指导。
A、马克思主义B、神学C、唯心主义D、实证主义答案:A6、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在翻译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是( )。
A、胡适B、林纾C、鲁迅D、严复答案:B7、鲁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开拓性贡献的著作是( )。
A、《故事新编》B、《野草》C、《比较文学论》D、《摩罗诗力说》答案:D8 、( )是中国大学首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
A、北京大学B、北洋大学C、厦门大学D、清华大学答案:D9、中国比较文学的概念始见于( )时期。
A、五四B、清末C、建国后D、解放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有( )。
A、理论著作的出版B、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C、学者的演讲质量D、国际会议的召开E、学派争辩的高低答案:ABD2、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几个流派。
A、法国学派B、德国学派C、俄苏学派D、美国学派E、东亚学派答案:ACD3、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A、奥尔德里奇B、巴登斯贝格C、梵﹒第根D、卡雷E、基亚答案:BCDE4、我国比较文学发展初期,参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大家有( )。
A、周作人B、老舍C、茅盾D、闻一多E、郭沫若答案:ACD5 、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我国比较文学学者的代表著作有( )。
A、《比较文学绪论》B、《中国神话研究》C、《管锥编》D、《美学散步》E、《攻玉集》答案:CDE三、判断题1 、1816 年,第一部出现“比较文学”一词的书是《比较文学论》。
渊源学

渊源学的特征(与流传学比较) • 实证性: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寻 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想 象”。 • 可以使用的材料: (1)从作家提供的文本里发现外来影响 的痕迹。 (2)作家本人对所读的外国作家的作品 做出的评价。(不一定有评价就有影响) (3)作家之日记、笔记、回忆录,作品 之序、跋等等。
• 从作家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里查找资料而得 到说明的渊源探寻方式,最为集中地体现了渊源 学研究的实证性特征。包括鉴定资料来源、鉴定 借取成分、鉴定时代思潮等几个方面。 • 自述文字实录:作家本人叙述其与外国作家的渊 源。 《中国比较文学》“我与外国文学”栏目 • 他述文字实录:同时代人对于作家的回忆录、访 谈录、评论、报道等。
• 二、团体媒介:通常指某些思想倾向一致 的作家联合或文学社团。 •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 • 三、文字资料媒介:传播与介绍外国文学 的期刊、报纸等。 •
下周范文 • 周宁、宋炳辉:《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 话》,《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 域》,《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福建论坛》2009年第4期。
二、口头渊源 • 国外的神话、传说与民家故事通过口耳相 传的方式,让本国作家以艺术事实的方式 呈现出来。
• 美国华裔作家谭美恩:《喜福会》、《灶神之 妻》、《通灵女孩》中的“中国经验”,来自其 母亲与外婆的讲述。
•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国佬》 等小说的题材君来自于母亲的故事。
三、笔述渊源
•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实证性、溯源性、 文本性是有机统一的。
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 一、印象渊源:某位作家到国外旅游或旅居、留 学等获得的印象,以文字方式保存在作品的现象。
比较文学之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

影响研究中的影响:
凡域外文学的诸因素刺激了本土的文学, 使 其产生了并非基于固有传统上的各种新变 化, 均可称之为影响, 如借用 ,模仿 ,改编, 翻 版等.
影响研究定义
在超越国家, 语言, 文化界限的基础上研究两 种或两种以上文学之间基于事实的相互联 系 ,相互影响, 是比较文学最初的也是最基本 的研究方法.
2辐射式影响
3焦点式影响
4循环式影响
钱林森 <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
2渊源学
定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作家, 作品所 受的外来影响, 分析它们在主题题材思想风 格技巧等方面的来源.
研究方法
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 ,强调对实 证性资料的收集 ,鉴别, 分析和论证, 研究方 式近乎于中国传统的训诂 ,考据, 极其重视资 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严密逻辑.
7接受所受的影响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是短暂的还 是长久的等等
从影响的内容划分 流传学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种研究类型:
1放送者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主要通过著 作实现
屠格涅夫
巴金
2技巧的影响
16世纪中期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
艺术形象的影响
3浮士德的形象
唐璜的形象
撒旦的形象
圣经----邪恶的 17世纪弥尔顿失乐园 ----清教徒革命的英雄
有时在写作过程中, 忽然想起从前人书里读 到过的一句话 ,正与我当时的思想契合, 于是 就把那句话略加改造, 嵌入自己的诗里, 例如 有一次我在深山深夜听雨, 感到内心和四周 都非常狭窄 ,便把歌德书信里的一句: 我要象 古兰经里的穆萨那样祈祷, 主啊 ,给我狭窄的 心胸以空间 ,改写成,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 宇宙 .
比较文学概论

成渊源学研究。
流传学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研究;渊源学正好 与此相反。在渊源学研究中,往往是在起点 不明确的前提下来展开的。渊源学的研究目 的是以具体历史材料说明某一种文学现象国 外来源,第五讲 渊源学与媒介学
本讲纲要
第一节:渊源学 第二节:媒介学
第一节 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一)渊源学的定义
渊源学(Crenology)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 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的域外 来源问题。
(二)宏观文学史建构阶段
出于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一些学者 开始注重对某种宏观文学现象如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与文学运动产生的国外渊源之研究 ,发现欧洲近代以来许多国家文学现象往往 具有国际背景。
西欧各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得到大大加强,宏 观性文学现象涉及到多个国家与多个民族;浪 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 的文学之间发生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单 独探讨某一国家的文学史基本不可能,因此, 在文学史研究领域探讨国与国相互之间的文学 渊源关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读过国外作家作品并且发表 评论,并不一定表明对后者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影响,只是表明有这种可能性,也可以说 明作家本人接触过国外作家及其作品。在渊 源学研究中,更重要的是要从作家提供的文 学文本里发现外来痕迹,文学文本作为外来 影响的结果,本身也是重要证据之一。
渊源学1.2

▪ 还可以通过作家的传记、回 忆录、序、跋、评论等材料 寻找与外来因素的渊源关系。
▪ 如中国叙事文学的印度渊源。
中国叙事文学的印度渊源
▪ 在内容上,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故事,尤其 是其阴曹地府、因果报应等内容多来自印 度典籍;
途中,它降落在塞利卡那, 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 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从实证到时代精神的探讨
▪ 欧洲人最早记载中国加帆车的是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 华大帝国风物史》(出版于1585年) ;
▪ 1588年,英国人帕克再将此书译成英文 ; ▪ 1596年荷兰航海家林硕吞《东西印度群岛游记》,记载了
▪ 1、印象的渊源 ▪ 2、口传的渊源 ▪ 3、笔述的渊源
1、印象的渊源
▪ 作家对异域的体验和印象往往会 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
▪ 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 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 旅居、游学、留学等。
▪ 如拜伦游历欧洲大陆、老舍之于 英国、鲁迅之于日本、胡适之于 美国等等。
2、口传的渊源
▪ 如卞之琳新诗的西方渊源。
卞之琳新诗的西方渊源
▪ 卞之琳阅读和翻译过西方象征派大师们的 文字,如有关魏尔伦诗歌的序言,翻译过 瓦雷里的诗作,翻译了T·S·艾略特著名的 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
▪ 他多次明确承认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 美、T·S·艾略特、叶芝、里尔克、瓦雷里 等象征主义大师对其诗歌创作的启发。
▪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五类: 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 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 的渊源。
▪ 这种分类的标准显然不一致, 实际是从两个层面上来划分的: 一是从影响的方式划分为印象、 口传和笔述;二是从影响的放 送者数量划分为孤立和集体的 两种。
004第五章法的渊源第六章法的分类(法理学—第二编法的本体)

第五章法的渊源第一节法的渊源概述一、法的渊源的概念通常法的渊源是有多种含义的:①历史来源。
如大陆法系渊源于罗马法,英美法系渊源于日耳曼法等。
②产生根源。
法从何而来,是从经济关系、还是哲学观念、还是自然公正原则等。
③文件来源。
如法律规则或原则的文件。
④形式渊源。
我们这里将的法的渊源,是指一种形式上的渊源,或说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不同法律地位的法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法的渊源的分类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根据法律推导中的效力和地位的不同)正式渊源指已经在国家制定的一些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中以明确条文形式显示的那些资料,如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主要是制定法成文法。
非正式渊源具有法律意义,具有法律说服力,但还没有明文的得到一种权威性的体现的那些资料,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学说、判例等第二节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一、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的法的渊源主要是制定法,当然香港澳门的回归,形成了特殊的“一国三法”局面。
我们主要说的是大陆的制定法。
我国的制定法主要有以下渊源。
1、宪法宪法是首要渊源,这是由宪法的地位和效力决定的,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居于最高法律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的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各种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国家机关的组成、职权和职责等,涉及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宪法是由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制定和修改,制定和修改的程序应为及其严格的,修改宪法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冲突,不得违背宪法,制定其他任何法律都须依据宪法制定。
2、法律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泛指一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狭义上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讲的法律渊源中的法律是狭义上的。
渊源学

主题与母题之间的区别联系:区别: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最小单位,浓缩不可分,具有客观性,不提出问题,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是具体的,数量有限。
(人物的心态、人物的感情、人物的行为、情绪、社会现象),一般由字词、基本的叙事句组成。
主题是从母题中产生的抽象观点,具有主观性,对母题进行加工处理,赋予主观色彩后,可以成为主题,数量无限、抽象。
往往是短语和一些复杂句式。
联系: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是母题可能的表现形式,是母题的组合,是带倾向性的母题。
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换以生长的基础,又在主题中获得新生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易中天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研究就是比较文学。
做文学研究就必然涉及到比较,比较文学只是区别于一般文学史,一般文艺理论的文学研究的通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做文学研究的,基本都是比较文学,只是一般人家只说具体问题,没有无端的加个莫名其妙帽子。
简述比较文学视域中的形象学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第五章 渊源学

第五章渊源学1定义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2渊源学的研究类型中国文学的外来渊源:研究中国文学“外化”问题,“要研究中国文学究竟在历代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有多少,或其影响是如何样子”。
如李健吾的小说《影》、《最后的一个梦》和《在第二个女子面前》这三篇小说背后都有爱伦·坡的影子。
《影》与他的一个短篇同名,作品中的影是无处不在的死亡的象征;《最后的一个梦》记述了一个偏执狂病人的举动;而《在第二个女子面前》基本承袭了爱的《来琪亚》的主题,主人公在第二次恋爱中仍然无法摆脱原先爱人的阴影,故事被蒙上一层神秘气氛。
外来文学中的中国渊源: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和情节,也包括外国作家吸收和利用的中国思想。
如德国人卫礼贤的论文《歌德与中国文化》考证了歌德和中国著作的关系。
歌德除读过孔子的学说之外,还读过元代戏曲《赵生儿》、《赵氏孤儿大报仇》,小说《好逑传》、《今古奇观》等。
歌德洗写的《中德晨昏四时歌》抒情诗十四首也是模仿中国诗风写的,仅第一首就“汉风”之痕迹历历可见。
渊源学的国际性循环:超出了两国界限而进入国际间的普遍联系。
如“二妇争子”就是国际性循环的例证。
在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和我国元代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均有体现。
在东亚各国也曾流传,这个情节最早还可追寻到更早渊源,佛教经典、《圣经》乃至《古兰经》中都发现相似故事。
3渊源研究的途径一,西方渊源研究理论二,渊源研究:文献与文本P76—79(1)文献的渊源研究尽可能搜到与作家创作有关的各种文献,是从事渊源学的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一步;列出作家读书数目,它将有力地证明作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影响;检索作家日记、创作手记、备忘录、搜索作家谈话及与亲朋知己的信件等,也是有力佐证;作家的外国经历也是研究渊源的依据之一。
渊源学1.2

3、与流传学的区别:
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其 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而渊源学研究站在接受者的角度, 其终点是明确的,施加影响的源 头是不明确的,需要研究者加以 考证和追溯。
二、渊源学研究的种类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 将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五 类: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 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 体的渊源。 这种分类的标准显然不一致, 实际是从两个层面上来划分的: 一是从影响的方式划分为印象、 口传和笔述;二是从影响的放 送者数量角度划分为孤立和集 体的两种。
思考题:
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1、渊源学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 追溯的研究,即从文学的接受者 出发,探寻它的异国文学的源头; 2、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 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 鉴别、分析和论证; 如《失乐园》中的加帆车。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
诗人把撒旦比作一只雕,从喜玛拉雅山飞 下,想飞向印度去猎取食物: 途中,它降落在塞利卡那, 那是一片荒原,那里的 中国人推着轻便的竹车,靠帆和风力前进。 注:欧洲人最早记载中国加帆车的是西班牙 人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风物史》(出版 于1585年)。
(一)从影响方式来看:
1、印象的渊源 2、口传的渊源 3、笔述的渊源
1、印象的渊源
作家对异域的体验和印象往往会 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 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 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 旅居、游学、留学等。 如拜伦游历欧洲大陆、老舍之于 英国、鲁迅之于日本、胡适之于 美国等等。
灯 虫
结论
卞之琳明确承认波德莱尔 、魏尔伦、马拉美、 T· 艾略特、叶芝、里尔克、瓦雷里等象征主义 S· 大师对其诗歌创作的启发 ; 象征主义诗歌最核心的理念是为诗人欲传达的情 感、情绪、思想找到“客观对应物”,它兴起的 最初动机缘于对浪漫主义放纵感情、直抒胸臆的 反动 ; 隐蔽情感的企图与我国旧诗以比兴而求“意境”, 与象征主义重暗示性的诉求一拍即合,又与 T· 艾略特“逃避情感”、“逃避个性”的“去 S· 个性化”主张不谋而合。
商法第五章 商法的渊源

第三节 商法法源的特殊问题
• (一)判例规则是否构成商法的规范渊源 • 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对判例一般承认其指导意义 • 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在审判中,对于法律没有具体规定的 情况,可以根据法律基本原则、法律价值对争议作出创 造性的处理。
• 我国司法实践中:案例指导措施 • 最高院公报的案例:具有指导作用,但不具有强制力。 • 案例汇编:参考价值 • 商事实践中,成文法的局限性更加凸显,有学者建议承 认最高院和高院的商事判例具有法律渊源的效力。
第五章 商法的渊源
成文法:体系化、逻辑化
理性主义破灭
成文法:体系化、逻辑化、开放性
• 现代国家已突破成文法作为法的渊源的唯一性, 将习惯、法理、政策等作为法的渊源。 • 日本:“民事之裁判,有成文法者,依成文法; 无成文法者,依习惯;无习惯者,应推考条理裁 判之。” • 台湾地区:法理 • 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 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商事自治规则
• 商事自治法是企业或者其他商事团体自主制定的有法律效力的规 则。 • 如公司章程、合伙协议;交易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业务规则;商 业行会规约;商事组织预先制定的格式合同条款等 • 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章程》 • 不违反强行法时,法律往往承认其效力 • 商事自治规则产生法律效力的条件: • 1、不得违反强行性法律规范 • 2、不得违反公序良俗、社会公共利益 • • • • 商事自治法包括三种不同性质的规则: 1、法律规定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 2、相对必要记载事项 3、任意记载事项
?如人保股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三法理学说可否成为商法的规范渊源?不是法律渊源但对于法律的发展及法院审判具有重要意义第四节商法的适用顺位?一商事自治法与商事制定法的关系自治法优先适用?二商事习惯法与商事制定法的关系仅在制定法没有规定的情形下适用习惯法?三商事制定法与商事司法解释的关系同时适用?四商事制定法内部的适用顺位上位法优先适用于下位法?五国际条约和国内法适用顺位条约优先适用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渊源学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用基亚的话说,这里触及作家的创作秘密。
在西方,这种研究最为成功,出版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和研究著作,被认为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第一节渊源学的类型一、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1926年,郑振铎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中提出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化”问题,“要研究中国文学究竟在历代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有多少,或其影响是如何样子”。
他将这类研究称为文学研究的新途径。
20世纪以来,前辈学者在考察中国文学的外来因素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过主要限于中印文学关系。
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论及孙悟空形象的来历时,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
此论一出,即遭到鲁迅反对。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认为孙悟空的形象袭取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无支祁。
其实志怪小说与印度文学有直接联系,他们的争论追根溯源后应该是一致的。
鲁迅自己也说,“但胡适之先生仿佛并以为李公佐就受了印度传说的影响,这是我现在还不能说然否的话”①。
陈寅恪先生曾在大学开过一门课,名日“中国文学中的印度故事”。
他认为,孙行者与印度佛典中的舍利弗之间有联系,并举证新修大正大藏本《贤愚经》第九《须达起精舍品》第四十一载有舍利弗与六师弟子斗法故事:……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
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覆众会,枝叶郁茂,华果各异。
众人咸言,此变乃是劳度差作。
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岚风,吹拔树跟,倒著于地,碎为微尘。
……(劳度差)又复咒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华。
……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华,一一华上,有七玉女。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第三节 法的效力
(三) 法的空间效力 ➢ 法的空间效力即法的效力的地域范围。 ➢ 法的空间效力一般分为域内与域外两个方面: ➢ 域内:(1) 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2) 有的法在局
部地域有效。(3) 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 政区基本法》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有效。 ➢ 域外: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际法原则基础 上,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公民权益出发,我国某些法律 或某些法律条款具有域外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三、法的渊源的类别 (二) 不成文法(非制定法) ➢ 习惯法 ➢ 判例法 ➢ 惯例
法律格言:“太严格地遵循先例可能导致特殊案件不公正, 并且也导致对法的正当发展的不适当限制”
第一节 法的渊源
四、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一) 正式渊源 ➢ 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自治法规 ➢ 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 ➢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 国际条约与协定法律解释
第二节 法的分类
五、 根本法和普通法 ➢ 以法的效力等级、基本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可分为根
本法和普通法: ➢ 根本法是指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居核
心地位的、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 制定与修改程序均特殊严格的宪法; ➢ 普通法,是除宪法之外的成文法的总称。
宪法宣誓
第三节 法的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二、法的渊源的内涵 ➢ 法的渊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 ➢ 一是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
• 只有产生法的效力的法律文本或其他规范,才有可 能成为法的渊源。
➢ 二是其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一定的法律外部形式。 • 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或非规范性文件,都必
渊源学

1、早期(即“五四”之前)主要是肯定的、赞许的,并引为同调。
主要有体现在三篇论文里:《文化偏至论》(1907)、《摩罗诗力说》(1907)、《破恶声论》(1908)。
从中我们可能看出,这时的鲁迅对尼采及其思想,首先是肯定的,赞许多于批评。
《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为批评改良派与洋务派而作的一篇论文。
作者说欧洲人的思想,由“崇尚宗教”到崇尚“物质主义”,是存在严重的偏向的,并对此表示不满。
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他说:德人尼怯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之言,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
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鲁迅全集》第1卷,第1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鲁迅认为,象尼采这样的西方思想家们,早就看出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是不行的,于是他们只有将“理想”寄托于将来。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称尼采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如何谈论尼采呢?若夫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矣,希望所至,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
”(同上,187)“尼采之所希冀,则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超人也。
”(同上,191)在文章的最后,鲁迅认为包括尼采在内的西方19世纪的思想家们及其学说,皆可以“作旧弊之药石,造新生之津梁”。
看来鲁迅是从自我民族与国家的需要出发,来评价尼采的,他认为中国当时需要个人主义的英雄。
《摩罗诗力说》主要介绍了欧洲的几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两处谈到尼采。
一是在谈到对于古文化,我们不可一概否定时,他说:“尼采不恶野人,谓中有新力,言亦确凿不可移。
”他在这里是理解错了,尼采的原意是鼓吹“蛮性”的重要性,而鲁迅认为文化是有其传承性的。
二是在评价拜伦的作品时,他说:“尼采意谓强胜若故,弱者乃字其所为曰恶,故恶实强之代名。
”鲁迅认为不能以“强”与“弱”来定“善”与“恶”,因而在此他不是太同意尼采那种以强凌弱的哲学。
比较文学-06渊源学-媒介学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1日 星期五 5时47 分9秒05 :47:091 1 December 2020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5时47 分9秒上 午5时4 7分05: 47:0920 .12.11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1/
二、媒介学的主要类别
1、个体媒介 :包括任何对跨国家民族的文学和相 关文化传播有关系的个人
。 A.“接受者”国家的媒介者 唐代玄奘 、林纾(林琴南) 、鲁迅
B.“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 刘若愚 、叶嘉莹 、传教士
C.第三国的媒介者 勃兰兑斯
2、团体媒介:促成和影响国家民族间文学交 流和影响的团体
所注重的都是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在研究 过程中,一般都考虑到文学关系和文学史。
流传学和渊源学的研究都基于实证的方法。
流传学研究的焦点在于接受者,渊源学研究 的焦点在于放送者。
“影响研究把影响引向接受者。渊源研究反 过来追溯源头。”“影响沿有一定方向的渠 道[翻译、改编],溯源的朝拜是在于可能的 冥茫中的一种冒险。”(布吕奈尔)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120. 12.11Fr iday, December 11,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5:4 7:0905: 47:0905 :4712/ 11/2020 5:47:09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105:47: 0905:4 7Dec-20 11-Dec-20
粱晓声:“英法文学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情调 及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对我的创作实践也施加 了很大影响。” (艺术方法和技巧渊源;模仿与 剽窃的源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渊源学
1定义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2渊源学的研究类型
中国文学的外来渊源:研究中国文学“外化”问题,“要研究中国文学究竟在历代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有多少,或其影响是如何样子”。
如李健吾的小说《影》、《最后的一个梦》和《在第二个女子面前》这三篇小说背后都有爱伦·坡的影子。
《影》与他的一个短篇同名,作品中的影是无处不在的死亡的象征;《最后的一个梦》记述了一个偏执狂病人的举动;而《在第二个女子面前》基本承袭了爱的《来琪亚》的主题,主人公在第二次恋爱中仍然无法摆脱原先爱人的阴影,故事被蒙上一层神秘气氛。
外来文学中的中国渊源: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和情节,也包括外国作家吸收和利用的中国思想。
如德国人卫礼贤的论文《歌德与中国文化》考证了歌德和中国著作的关系。
歌德除读过孔子的学说之外,还读过元代戏曲《赵生儿》、《赵氏孤儿大报仇》,小说《好逑传》、《今古奇观》等。
歌德洗写的《中德晨昏四时歌》抒情诗十四首也是模仿中国诗风写的,仅第一首就“汉风”之痕迹历历可见。
渊源学的国际性循环:超出了两国界限而进入国际间的普遍联系。
如“二妇争子”就是国际性循环的例证。
在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和我国元代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均有体现。
在东亚各国也曾流传,这个情节最早还可追寻到更早渊源,佛教经典、《圣经》乃至《古兰经》中都发现相似故事。
3渊源研究的途径
一,西方渊源研究理论
二,渊源研究:文献与文本P76—79
(1)文献的渊源研究
尽可能搜到与作家创作有关的各种文献,是从事渊源学的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一步;
列出作家读书数目,它将有力地证明作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影响;
检索作家日记、创作手记、备忘录、搜索作家谈话及与亲朋知己的信件等,也是有力佐证;
作家的外国经历也是研究渊源的依据之一。
(2)文本的渊源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围绕文学作品的“外在关系”进行,文本研究则集中于文本自身的“内在关系”,它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从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寻找可见性
二是从作品的艺术技巧上即从作品的语言、叙述技巧、结构、风格等方面寻找可见性
在具体的渊源研究中,文本和文献二者是互为补充,互相证明的。
4创造性误读
(1)误读
误读是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乐黛云认为误读是指人们在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
往往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
(2)创造性误读定义
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质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
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
(3)创造性误读的价值
A.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创造性误读中实现的,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创新
和发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创造性的误读。
启蒙思想家斯宾诺莎、莱布里茨和伏尔泰分别从中国哲学中寻找武器并根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中国思想,是具有创造性的。
这种误读有助于推行他们的启蒙思想;德里达、福柯对中文的误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反省;而严复对赫胥黎《天演论》的误读本意是唤醒一代中国人的自强意识。
B.就文学创作而严,创造性误读是艺术成熟的表现,庞德的意象诗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是在吸
收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误读。
C.当然,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域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因素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理解外来
因素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