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综述
作者:石琳琳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思想起源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在论文中探讨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和具体差别,集中阐发了伊壁鸠鲁哲学所体现的自我意识思想,突破了基督教上帝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对人的解放的奴役,奠定了人的全面自由与彻底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和价值诉求,从而为此后马克思哲学运思写作的不断成熟提供了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鉴于其博士论文在探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以及在整体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方面的重要价值,学界在其博士论文的文本、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论域集中、分歧较多等问题,因而博士论文有待继续深入研讨。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6-0077-10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1841年4月向耶拿大学哲学系申请博士学位时递交的论文,是他思想起源期哲学思考的凝结。
带着对后黑格尔时代哲学的反思,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凸显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建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进一步凸显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之于当时德国哲学的重要性。
由此来看,这一时期马克思将对自我意识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的彰显看作是哲学的任务,隐含着他希望以思想的解放和进步改变现实不自由的专制制度的愿望。
因此,无论是认识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还是把握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思想,都不能忽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博士论文在文本、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未能结合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前期笔记进行研究;二是论域集中在自我意识哲学方面;三是关于马克思论文中体现的早期哲学思想还存在较多的观点争锋等。
因此,本文将立足马克思博士论文,把握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整合梳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学者们的理论歧见,以便后续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前的笔记研究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展现是一个前后衔接、渐次深化和阶段性定型的过程。
在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下,马克思于1839年开始研究伊壁鸠鲁哲学,留下了七册标明《伊壁鸠鲁哲学》(Epikurische Philosophie)的笔记和关于古典、近代哲学家著作的摘录汇集(1),尤其是《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为马克思博士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
(一)《笔记》的研究现状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第4部分“笔记和摘录卷”第1卷刊出的文献表明了《笔记》不可忽视的价值,然而当前通过完整地考察《笔记》来探究马克思理解伊壁鸠鲁思想的缘由、用意和轨迹,进而分析这种理解与马克思以后哲学思想的复杂关系的研究进展和水平却不理想。
对此,聂锦芳指出,国内学者几乎没怎么介入过,很少深究摘录、笔记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表述的逻辑和用意。
同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情况也未见得更好,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和特里尔大学收藏的众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没有专门解读这些笔记的,专门解读摘录和笔记的论文也几乎没有[1]298-299。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断裂说”“转变论”等多种解释框架和“不成熟”的定性中学界对马克思思想起源期哲学思考价值的忽略。
大学时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一阶段马克思的思想不过是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加之与其后唯物史观的架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相比,显得没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另一方面是《笔记》本身私人化带来的语义晦涩、议题纷杂、思路难辨等问题造成的研究困难。
众所周知,马克思留下了庞大的有待整理的手稿,而“摘录、笔记和批注”部分就更为特殊。
1991年后MEGA第2版出版缩减,剔除的主要是这类文献,因而对于马克思思想研究来说,必然遗漏很多有价值的东西[1]298-299。
同时,聂锦芳认为,MEGA第2版提供了关于马克思著述最真实、可靠的文献材料,但其四个部分(“著作、文章和草稿”“《资本论》及其准备材料”“通信”“摘录、笔记和批注”)的划分却把同一时期的著述按文体形式割裂开来了,加之出自不同编辑之手,因而难以全面把握变迁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和逻辑[1]264。
另外,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的笔记晦涩除私人化原因外,还在于笔记常常使用青年黑格尔派所具有的比喻性语言[2]。
(二)《笔记》的文本和内容考察
《笔记》由七个笔记本和一些补充前四个笔记本的片段组成,是马克思研究古希腊晚期哲学的记录。
马克思梳理并摘录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近代引用、转述、阐释、评论伊壁鸠鲁思想的几乎所有最重要的著述和观点,从而借以厘清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并梳理出其他哲学家对伊壁鸠鲁思想的评述。
笔记一至四和笔记七等五册笔记封面上标有“伊壁鸠鲁哲学”的标题。
笔记二至四的封面上注有“1839年度冬季学期”的字样。
笔记五和六的封面没有保存下来,笔记五的最后五页全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摘录,标题为“自然哲学提纲”,笔记六还缺少数页。
除马克思的观点外,笔记中还有大量主要和伊壁鸠鲁哲学有关的一些古代作家的著作的希腊文和拉丁文摘录。
从刊布情况来看,《筆记》第一次发表于1927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1卷,俄文全文于1956年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全文第一次按原文刊载于1968年柏林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上册。
从主要内容的研究来看,罗晓颖在《马克思与伊壁鸠鲁——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研究》中从“马克思对文献的掌握情况”“马克思如何读西塞罗”“马克思如何读卢克莱修”“马克思如何读普罗塔克”[3]四个方
面进行了考察;聂锦芳在《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第1卷下编中用八章的篇幅解读和分析了《笔记》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思路,旨在说明马克思思想起源时期的思考奠定了之后思想变革的方向、价值和基本架构;鲁路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探究了《关于伊壁鸠鲁的笔记》和《柏林笔记》内容收录和使用情况;张雨欣则是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研究》中将《笔记》作为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文献准备,介绍了笔记的梗概。
笔记不仅是普通的摘抄和评论,它也是马克思当时朴素的哲学思维发轫的表征。
(三)《笔记》的历史价值考察
没有“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柏林笔记”“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以及“伦敦笔记”的积累,就没有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后的系列成果。
张广照认为,十万多字的笔记本中马克思的评论近四万字,同时笔记中的观点在论文中得到大量的应用,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和近代众多哲学家发表了看法,提出了重要的哲学观点[4]75。
的确,马克思对当时所有关于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著作、论文和对话进行了摘录、转述、概括和评论,论文引用的卢克莱修、普罗塔克、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欧根尼·拉尔修、西塞罗等哲学家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评述即源自《笔记》。
鲁路也指出,马克思基本上掌握了当时能够掌握的所有材料,为撰写论文准备了绝对充分的研究文献[5]104。
《笔记》是探究马克思早期哲学主体意识和哲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文献,鉴于《笔记》的重要历史价值以及过去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如何进一步加深对《笔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对此,聂锦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打乱MEGA现有结构将同时期的著述统一处理;其二,绝不能因《笔记》列入“摘录、笔记和批注”而不予以重视;其三,《笔记》绝非仅仅摘自他人著述,除第4、6册摘录多些,其他笔记中马克思个人观点的阐释和论证比重很大;其四,博士论文不可替代《笔记》作为大学时代马克思思想的代表作,而过去将其统一命名为“博士论文笔记”并由此导致研究中厚此薄彼的态度和做法也是不正确的[1]264。
总之,重视《笔记》的研究价值并形成科学的研究思路成为今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和写作背景研究
当前,学者们围绕着马克思博士论文不仅进行了文本的历史考证,而且对马克思写作论文所处的后黑格尔时代的德国哲学样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分歧以及马克思个人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考证
马克思是在1840年的7、8月至1841年3月间完成的论文写作,除了献词、序言和附录外,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二者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第
二部分从“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原子的质”“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时间”和“天体现象”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二者自然哲学在细节上的差别;第三部分是“附注”,即第一、二部分注释的说明。
论文首次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斐迪南·拉萨尔的遗著》(1902年斯图加特版第1卷),第一次全文发表则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国际版第1部分第1卷第1分册)。
张广照考证了其博士论文在西欧、苏联以及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情况。
他指出,现存的论文是由不知名的缮写者抄录并由马克思校订与补充的不完全副本,由于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申请简便以及得到了文学教授沃尔弗的帮助,马克思在1841年4月15日获得博士学位。
由于现存题目“关于……的差别”与学位获得后的题目“……的差别”的不同,张广照特别指出,现存的论文文本是取得学位前准备付印的稿本,在3月底前已完稿。
正因如此,他认为,作为一篇准备出版的论文中的观点是马克思深思熟虑的结果,马克思从来没有改变或否认它,对论文的否定和贬低是没有任何理由的[4]32。
相比苏联研究中断的情况,在我国首次完整译著其博士论文的是哲学家贺麟,1982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则最早收录了包括七册笔记和博士论文在内的马克思的早期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权威版本。
(二)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背景考察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
一方面,马克思把伊壁鸠鲁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哲学包含了现代思想的本质要素,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了早期基督教道德,同时还具有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鲍威尔研究了三派哲学同基督教的关系,而科本在其1840年出版的献给马克思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中,把三派看成是反映古代社会内在本质的哲学派别。
黑格尔认为,后亚里士多德哲学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体现了个体借助自我意识达到自由的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对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超出了黑格尔的认识范围,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这三派哲学是受压抑的“苦恼意识”的产物,即在古希腊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生活中借助抽象的哲学外衣来表达反抗现实的政治愿望。
同时,他们也在古希腊这些主张不为外物所动、以心灵宁静为最大幸福的哲学流派中也找到了与他们强调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
可以说,这些哲学流派的出现实际是当时社会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而馬克思也是想通过考察希腊历史上相似的时期来阐明当代的后黑格尔哲学境况。
当然,借助这些哲学流派在思想领域发动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德国时代困境的回应。
因而,论文“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6]。
另一方面,不公正的哲学史及其症结则是马克思选择以伊壁鸠鲁哲学为研究切入口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求学时期处于后黑格尔时代,黑格尔革命的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保守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以至于其后的学术都笼罩在他的光辉下。
而后黑格尔哲学时代类似于后亚里士多德时代,许多哲学家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看作希腊哲学的倒退,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以及怀疑派视为“感性享受的哲学
家”。
同时,无论古代、中世纪还是近代,哲学家在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关系的判断上呈现“一边倒”,把伊壁鸠鲁看作德谟克利特的抄袭者。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公正哲学史的时代样貌,聂锦芳给出了解释:其一,创新的哲学形态被看作是以往不同体系的机械组合。
其二,如果将哲学“发生-繁荣-衰亡”看作外在的框架就会低估具体哲学形态的价值。
其三,未从历史的变迁中看待哲学形态对后世的潜在影响[1]380-381。
总之,以往哲学史上的误解在于,认为亚里士多德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最终完成,而三派哲学被视为古希腊哲学的混合或折中,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没落。
例如,把伊壁鸠鲁哲学看作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昔勒尼派的道德思想的混合物。
黑格尔曾指出,三派张扬了个人的自由与自我意识,是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推进而非倒退,是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独立阶段。
受其启发,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对于西方社会发展和整个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7]11。
基于此,“为了唤起对于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记忆”[7]16,改变历史上把自我意识哲学贬低为折中主义的观点,纠正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相等同的历史偏见,确立伊壁鸠鲁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成为马克思亟待解决的议题。
(三)《笔记》的历史价值考察
没有“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柏林笔记”“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以及“伦敦笔记”的积累,就没有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后的系列成果。
张广照认为,十万多字的笔记本中马克思的评论近四万字,同时笔记中的观点在论文中得到大量的应用,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和近代众多哲学家发表了看法,提出了重要的哲学观点[4]75。
的确,马克思对当时所有关于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著作、论文和对话进行了摘录、转述、概括和评论,论文引用的卢克莱修、普罗塔克、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欧根尼·拉尔修、西塞罗等哲学家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评述即源自《笔记》。
鲁路也指出,马克思基本上掌握了当时能够掌握的所有材料,为撰写论文准备了绝对充分的研究文献[5]104。
《笔记》是探究马克思早期哲学主体意识和哲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文献,鉴于《笔记》的重要历史价值以及过去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如何进一步加深对《笔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对此,聂锦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打乱MEGA现有结构将同时期的著述统一处理;其二,绝不能因《笔记》列入“摘录、笔记和批注”而不予以重视;其三,《笔记》绝非仅仅摘自他人著述,除第4、6册摘录多些,其他笔记中马克思个人观点的阐釋和论证比重很大;其四,博士论文不可替代《笔记》作为大学时代马克思思想的代表作,而过去将其统一命名为“博士论文笔记”并由此导致研究中厚此薄彼的态度和做法也是不正确的[1]264。
总之,重视《笔记》的研究价值并形成科学的研究思路成为今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和写作背景研究
当前,学者们围绕着马克思博士论文不仅进行了文本的历史考证,而且对马克思写作论文所处的后黑格尔时代的德国哲学样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分歧以及马克思个人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考证
马克思是在1840年的7、8月至1841年3月间完成的论文写作,除了献词、序言和附录外,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二者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第二部分从“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原子的质”“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时间”和“天体现象”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二者自然哲学在细节上的差别;第三部分是“附注”,即第一、二部分注释的说明。
论文首次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斐迪南·拉萨尔的遗著》(1902年斯图加特版第1卷),第一次全文发表则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国际版第1部分第1卷第1分册)。
张广照考证了其博士论文在西欧、苏联以及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情况。
他指出,现存的论文是由不知名的缮写者抄录并由马克思校订与补充的不完全副本,由于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申请简便以及得到了文学教授沃尔弗的帮助,马克思在1841年4月15日获得博士学位。
由于现存题目“关于……的差别”与学位获得后的题目“……的差别”的不同,张广照特别指出,现存的论文文本是取得学位前准备付印的稿本,在3月底前已完稿。
正因如此,他认为,作为一篇准备出版的论文中的观点是马克思深思熟虑的结果,马克思从来没有改变或否认它,对论文的否定和贬低是没有任何理由的[4]32。
相比苏联研究中断的情况,在我国首次完整译著其博士论文的是哲学家贺麟,1982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则最早收录了包括七册笔记和博士论文在内的马克思的早期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权威版本。
(二)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的背景考察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
一方面,马克思把伊壁鸠鲁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哲学包含了现代思想的本质要素,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哲学基础,深刻影响了早期基督教道德,同时还具有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鲍威尔研究了三派哲学同基督教的关系,而科本在其1840年出版的献给马克思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中,把三派看成是反映古代社会内在本质的哲学派别。
黑格尔认为,后亚里士多德哲学是一种自我意识哲学,体现了个体借助自我意识达到自由的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对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超出了黑格尔的认识范围,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这三派哲学是受压抑的“苦恼意识”的产物,即在古希腊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生活中借助抽象的哲学外衣来表达反抗现实的政治愿望。
同时,他们也在古希腊这些主张不为外物所动、以心灵宁静为最大幸福的哲学流派中也找到了与他们强调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
可以说,这些哲学流派的出现实际是当时社会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而马克思也是想通过考察希腊历史上相似的时期来阐明当代的后黑格尔哲学境况。
当然,借助这些哲学流派在思想领域
发动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德国时代困境的回应。
因而,论文“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6]。
另一方面,不公正的哲学史及其症结则是马克思选择以伊壁鸠鲁哲学为研究切入口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求学时期处于后黑格尔时代,黑格尔革命的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保守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以至于其后的学术都笼罩在他的光辉下。
而后黑格尔哲学时代类似于后亚里士多德时代,许多哲学家将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看作希腊哲学的倒退,将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以及怀疑派视为“感性享受的哲学家”。
同时,无论古代、中世纪还是近代,哲学家在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关系的判断上呈现“一边倒”,把伊壁鸠鲁看作德谟克利特的抄袭者。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公正哲学史的时代样貌,聂锦芳给出了解释:其一,创新的哲学形态被看作是以往不同体系的机械组合。
其二,如果将哲学“发生-繁荣-衰亡”看作外在的框架就会低估具体哲学形态的价值。
其三,未从历史的变迁中看待哲学形态对后世的潜在影响[1]380-381。
总之,以往哲学史上的误解在于,认为亚里士多德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最终完成,而三派哲学被视为古希腊哲学的混合或折中,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没落。
例如,把伊壁鸠鲁哲学看作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昔勒尼派的道德思想的混合物。
黑格尔曾指出,三派张扬了个人的自由与自我意识,是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推进而非倒退,是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独立阶段。
受其启发,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对于西方社会发展和整个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7]11。
基于此,“为了唤起对于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的记忆”[7]16,改变历史上把自我意识哲学贬低为折中主义的观点,纠正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相等同的历史偏见,确立伊壁鸠鲁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成为马克思亟待解决的议题。
(三)《笔记》的历史价值考察
没有“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柏林笔记”“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以及“伦敦笔记”的积累,就没有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后的系列成果。
张广照认为,十万多字的笔记本中马克思的评论近四万字,同时笔记中的观点在论文中得到大量的应用,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和近代众多哲学家发表了看法,提出了重要的哲学观点[4]75。
的确,马克思对当时所有关于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著作、论文和对话进行了摘录、转述、概括和评论,论文引用的卢克莱修、普罗塔克、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欧根尼·拉尔修、西塞罗等哲学家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评述即源自《笔记》。
鲁路也指出,马克思基本上掌握了当时能够掌握的所有材料,为撰写论文准备了绝对充分的研究文献[5]104。
《笔记》是探究马克思早期哲学主体意识和哲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文献,鉴于《笔记》的重要历史价值以及过去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如何进一步加深对《笔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对此,聂锦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打乱MEGA现有结构将同时期的著述统一处理;其二,绝不能因《笔记》列入“摘录、笔记和批注”而不予以重视;其三,《笔记》绝非仅仅摘自他人著述,除第4、6册摘录多些,其他笔记中马克思个人观点的阐释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