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高台县2017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无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其他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
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
“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
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
凤凤的别名是鸭鸡。
《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
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贤人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
他是河北沧州府人。
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
只有覃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
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
他画山水,也画花卉、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
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
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
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得让你嘴馋。
这画要的人很多。
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
有了钱,他就去喝酒。
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
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使陆先生钦服。
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
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
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
”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
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
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
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
“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
“二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
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
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
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色,运笔作画。
说是要请少疾指正。
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
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度的三分之一处。
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
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
接着画牡丹、水仙。
“你儿女多,往后得用钱。
”陆先生说。
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
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
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去沧州安葬。
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
买的人也多,名气渐扬。
家境富足了。
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雅座!”
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
“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
“没有。
”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B. 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C. 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早准备好了,龟孙子!”表现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D. 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5.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5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
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
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
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
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
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
”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
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
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
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
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
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
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
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
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
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
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
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
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
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
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9 9.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
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
太平兴国五年,
年逾弱冠
..,举进士。
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
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
解褐将作监丞。
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
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
...。
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
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
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
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
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
”会郊祀,充礼仪使。
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祀。
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从之。
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
诏可。
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
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
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
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
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
..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
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
狱具,坐弃市
..。
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
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
”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
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
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
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
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
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郊祀,充礼仪使。
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祀。
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
(5分)
(2)召薛氏人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11分)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4.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15.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
然感觉席不暇暖
....,冰凉透骨。
②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
③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
....,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④ 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杭州西湖震撼上演,从梁祝到天鹅湖,从采茶舞曲到
欢乐颂,从越剧到芭蕾,美轮美奂
....,惊艳世界。
⑤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
....创造的玩意儿,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⑥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
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
....,缺一不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阿布列孜这个名字对其他地区的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新疆哈密地区的人却是很熟习的。
B. 坚定不移地以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