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五种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国》中五种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胡宏杰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笔者曾于大学二年级读过《理想国》,当时便深深记住了柏拉图的睿智与智慧,并为柏拉图能够如此“清晰”而且“通俗”地诠释经济与文化如何影响政治制度变迁所震撼。
《理想国》中一个贯彻全书的思想便是“民众特性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发展①”,而决定民众特性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经济因素。
同时柏拉图也详细推理、论证了不同的民众特性将会如何导致政治制度变迁的不同。
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莫测。
在我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周期、制度周期也越来越短。
伴随着经济波动,不同年代,不同阶层的国民便拥有很大的思想、文化差异,而这些巨大的差异也暗示了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因而笔者并没有选取一个案例进行“经济、制度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反而更倾向于跟随伟人的脚步,去领略思想的高度,并从柏拉图通俗的描述中去分析制度变迁的的经济动因。
关键词:理想国制度变迁经济动因
引言: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点,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政治学乃至政治哲学著作。
《国家篇》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包含很多学术内容:社会分工和互助的国家起源说;从经济与政治角度论述奴隶制城邦内在矛盾和城邦间矛盾;在统治阶层抨击财产私有化,主张财产共有;强调政治是一门通贯全局的专门技艺,别具一格地提出“哲学王”;从哲学与政治角度看待文化问题。
本研究则着重分析该书中五种制度变迁的经济动因。
一、《理想国》中五种政治制度的介绍
(一)君主制度:柏拉图独创的“哲学王”统治。
这个理想国由三个等级的社会集团成员组成:第一等级是统治者(笔者倾向于认为是统治集团);第二等级是军人——护卫者;第三等级是被统治者,包括按照经济分工从事农、工、商、佣的劳动者和其他服务者。
其实,当时的希腊城邦还有很多的奴隶,但是他们并不被算作城邦公民。
三个等级拥有不同的品质。
哲学王的品质:拥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才能;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并愿意毕生为国家做贡献;面对各种诱惑能够泰然无动于衷;能够保持自身文化修养、心灵、品德的和谐。
护卫者的品质:勇敢。
此勇敢不仅仅表现的是不畏惧任何东西,他还要求军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护卫正确的理念而不仅仅是遵从统治者的命令。
被统治者的品质:各司其职,不越权。
柏拉图定义的“正义”为各司其职,与孔子的“服从周礼”类似。
①
(二)荣誉制度:类似斯巴达的荣誉制度。
整个国家都是极其向往荣誉,并且尚武的。
这种政治制度如同贵族政治一样尊崇统治者,但却不敢让真正的智慧者掌管国家权力,宁愿让单纯而勇敢的人统治国家。
但这样的统治者却如寡头制度般崇尚财富。
这些统治者崇尚钱财而吝啬,并且忽略真正的文艺。
他们重视体育而轻视音乐,创造了一个善恶混杂的政
治制度——勇敢起主导作用的、好胜而爱荣誉的政体。
①
(三)贵族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由财产达到一定数额的贵族联合统治,同时,统治者会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财富,而此时民众也不再遵守各种礼节的束缚,不再崇尚荣誉,转而代之的是对财富的渴望。
同时,在这种制度下,当选的领导者并非具有领导能力,而整个城邦也将分裂为两个部分:富人的国家和穷人的国家;但是,这样的国家却无法进行战争,因为作为领导者的富人并没有能力领导穷人,相反,他们却互为敌人。
①同时,由于缺少好的教育培养和好的政治制度,导致公民中产生大量的乞丐和盗贼。
(四)民主制度:公民通过民主随机抽签决定统治者,同时,很多决议也是民主投票决定。
其实,此时实现的是社会的主体(往往是暴民)的集体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拥有充分的自由,比如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等。
公民不被琐碎地要求,无庄严的原则,并以轻薄的态度践踏原来的理想与人的本源及品行。
①
(五)僭主制度:由一个暴虐的统治者推翻另一个暴虐的统治者,从而实现统治权的转换。
①这种制度将经历不断循环的统治与推翻统治。
三、制度转变中的经济动因
(一)王族贵族统治败坏为荣誉制度的经济动因
人的性格决定政治制度。
①而环境原因,尤其是经济与制度原因决定着人的性格。
政治制度是由城邦公民的习惯而产生的。
苏格拉底为笔者描绘了很美好的哲学王统治制度,但是他却认为这种政体必然瓦解,而瓦解来源于领导者的败坏。
领导者的败坏开始于错误的生育。
①④同时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也加剧了下一代领导者的畸形发展。
由于个人生活过度富裕、生活环境过于优越,下一代领导者往往就会轻视音乐和体育教育,逐渐使自己缺乏教养,从而导致他们不能胜任领导者职位。
其后他们会丧失护卫者的分辨能力,从而产生不平衡和不和谐,最终引发冲突和战争。
⑤
但是领导者的畸形发展为什么会必然导致荣誉制度的产生呢?这与下一代领导者的性格有关:下一代领导者往往傲慢而且爱好荣誉。
此种性格产生的原因如下:在哲学王统治的政治环境中,一个年轻人有一个善良的父亲,对荣誉甚至个人的财产漠不关心。
而他的母亲则多怨言,希望他追求财富,出人头地。
年轻人受到两方的影响,成为一个折中性的人物——自制变为好胜和激情之间的状态,傲慢而喜好荣誉。
④
而这也与我国上古历史的发展不谋而合:黄帝、尧舜禹汤统治的时期对应《理想国》所描述的王族贵族统治时期,而后来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的过程则对应王族贵族统治到荣誉制度的转变。
尧舜禹汤都是修养颇高、治国有方之人,而后来经济发展则加剧了公民的私心,下一代统治者也因此难以具备高尚的品德与内心的修养。
这便最终导致了与荣誉制度类似的中央集权制。
(二)荣誉制度败坏为寡头制度的经济动因
在荣誉制度中,公民有一种过度追求荣誉的特性,这便导致人的地位并非由其自身的情况修养而定,而是由他人评价而定,而此评价的指标便是荣誉的多少。
但是在荣誉制度发展的过程当中,对私人财产的追求会破坏荣誉制度——男人想方设法浪费乱纪,并争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女人也紧随效尤。
③人们互相模仿,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风气。
就像天平的两端。
一个越看重钱财的社会就越不会看重道德。
于是,这个社会歌颂富人,将权力送与富人,轻视穷人。
③
同时,在荣誉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原来他们所追求的荣誉并不能给他们带
来真正的尊重与幸福,寡头政体中人的身份是多样的,而决定人的地位的是其经济水平。
因此,人们转而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物质或经济上的利己心所激起的社会内部阶级冲突,是社会体制变化的主要力量。
自然,此时城邦中最富有的人成为领导者,因为他最富有,因而地位最高并且掌握最重要的力量。
(三)寡头制度败坏为民主制度的经济动因
在寡头制的政治制度中,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当权者纵容年轻人的挥霍浪费,从而收买他们的资产,使自己得利。
这样的过程不断把一些世家子弟变为无产的平民。
于是革命由他们产生了。
这种制度中,统治者自己养尊处优,而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由于对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欲望的纵容,统治者的后代也变得娇惯放纵而经不起考验,对道德不闻不问。
于是,当穷人和富人共处时,穷人就会发现富人并非是比他们优秀的,只是由于穷人自己的软弱,富人才得以保住他们的财富。
穷人抓住了富人的弱点并希望取而代之,这样,内战就很容易兴起了。
若贫民取得了胜利,那么原来的统治者就会被流放国外,而其余的公民拥有平等的权利与做官的机会,一个民主制度就这样产生了。
而为什么寡头制度在这场革命之后会转变为民主制度呢?而在寡头制度的统治下,民众难以取得自己的发言权,于是人们便想出了表面上看似公正的制度——民主制度。
这种制度让他们尝到了很大的甜头,于是他们便极力赞誉讴歌这种制度,并为它的实现而不惜进行革命,而革命之后,民主制度则自然成为了他们所采用的制度。
(四)民主制度败坏为僭主制度的经济动因
民主制度的过分泛滥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导致了极权政治的发展。
此时,民主制度也就成为了少数人谋利的手段。
他们利用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性以及公民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欺骗民众,成为领导人。
④而正派的领导人若想要约束他们,就会被人指控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们。
那些服从当局统治的人被鄙视有奴性,而反对当局的则被看做英雄,于是自由就走到了极端的地步。
这样的风气同样地渗透到家庭中去,父亲和孩子平起平坐,父亲没有权威,孩子也不需要尊重害怕自己的双亲。
进而,外地的附庸者也和本地的公民平等,彼此没有区别。
老师也同样迎合学生,学生却漠视老师。
年轻人和老人的关系也同样这样,自由就到了极点,甚至奴隶也要去和主人一样自由,男人和女人之间也要完全的平等。
民主制度让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自由精神。
人们不需要任何管束,连法律也成为了一纸空文。
民主制度的过分泛滥就成就了僭主制度强健的根源。
“物极必反”是一个真理,极端的自由的结果必然只能是极端的奴役。
①
平民中的领导者就会抢掠富人,将大多数既得利益据为己有,少数分给其他平民。
而被抢夺的富人控告自己的权益被侵害,却被指控为反对平民的寡头派。
于是,他们被这种恶意中伤伤害,却真的变成了寡头派。
这样,两派的纷争即开始,而平民需要推举出来一个有力的人做他们的“保护人”,以提高他们的威望。
而这样的“保护”即成为了僭主制度的根源。
从而,这个“保护者”借助民主制度的优势打倒了许多的反对者,攫取了国家最高权利,成为了一个僭主独裁者。
这样的一个独裁领袖知道如何利用富人和穷人的矛盾、成功建立自己的军队、奴役开始时支持他的人民。
对于国家而言,僭主统治的城邦是最为不幸的。
个人的幸福与美德的类型与国家的是相互对应对比的。
在美德方面,僭主制度和王政国家处在最善和最恶的两端。
幸福也是同样——没有哪个城邦比僭主统治的城邦更加不幸,也没有哪个城邦比哲学王统治的城邦更加幸福。
一个被僭主统治的国家是完全受奴役的。
因为国家中最优秀的部分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而最
恶的部分作为暴君统治着整个国家。
同样地,实行僭主制的心灵也是被奴役的,它永远被恶的欲望驱使,苦于不能被满足,充满了恐惧。
总结
《理想国》中,柏拉图首先比较这些城邦,然后比较统治这些城邦的人。
这些城邦一旦存在,就必定会消亡,而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城邦的经济因素与制度因素改变了民众的特性,进而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③柏拉图也着重对变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推断,可以说后来的希腊城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柏拉图的推断。
同时,柏拉图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法则,即所有社会变化都是腐败、退化或衰亡。
然而,笔者认为有必要指出:《理想国》中的政体的堕落过程,可能并不具有一种严格顺序的传递性。
柏拉图认为:四种政体中的每一种似乎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比自身更为低劣的灵魂和制度,无法返回上一级。
然而事实上,政治制度的更迭往往没有很强的因果性,它的安排并不在人的有效控制之中。
波普尔也指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伦理顺序和历史顺序是无法区分的。
希腊的哲学认为,伦理学和政治学是密不可分的两种学科。
②社会的存在以人为基石,人的生存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政体之所以会分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原因,在于每一个城邦都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组成的,按参政的部分不同分成不同的政体。
” 这其中的“参政部分”也是城邦人民的另一种广义阐释。
再者,笔者认为:柏拉图在分析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忽略了各个等级之间的公民流动带来的政治影响。
从史料记载可以得知,在古希腊城邦当中,奴隶可以通过参与战争以及赎身的方式来获得自由,并取得公民身份,而各级公民也会由于不道德行为而被降为平民或奴隶。
这种人员流动肯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邦的发展,但是柏拉图并没有将其纳入考虑的范围。
最后,柏拉图也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战争。
事实证明,在古希腊时期,战争的发生与进展对历史与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是对于笔者个人来说,阅读的初衷不在评判它的对错,而是想从里面获取更多的营养,领略大师怎样从经济角度以及制度与文化角度分析社会政治的变迁,并且开阔自己的视野。
《理想国》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笔者从该书中看到了经济研究、制度研究与伦理学在政治研究中的重大作用,并且可以从一个更加宏观、更加长远的角度看待政治和历史,从而在当下做出一些正确而有意义的抉择。
最后柏拉图的智慧确实让人发自内心地佩服!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美】N.帕帕斯朱清华译,《柏拉图与《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72
【3】【瑞士】葛恭黄瑞成江澜译,《柏拉图与政治现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古希腊】姚介厚,《《国家篇》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5】王玉峰,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 对柏拉图《理想国》的一种批判性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