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枣庄市第一中学东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枣庄市第一中学东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正当其时。

不断释放内需潜力,经济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内在需要。

巨大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亿就业者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

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

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投资需求空间巨大。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及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深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量。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

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

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力争在5年时间里将最终消费比重提升到60%左右,居民最终消费比重提高到45%以上。

这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

较大幅度提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前提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关键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一个原因是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有较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入过低。

要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拙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注意在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提高劳动者的
工资性收入水平。

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必须看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也还不是工业强国。

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很不健全,短板和薄弱环节很多,“木捅”效应明显。

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制定加快促进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制造业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研究制定专项科技发展规划、科技进步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规划。

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可控性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摘编自韩永文《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下列关于“内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14亿多人口,内需市场规模巨大,经济发展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美国等国外市场对我们来说不再重要了。

B.居民消费是内需的基础,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C.我国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广大中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过低,尤其是作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性收人过低是主要原因。

D.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只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形成完整内需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基于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正当其时”的观点。

B.在论证结构上,文章用了四个分论点,构成递进关系,逐层深人地论证了观点,逻辑严密。

C.文章讲道理,摆事实,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一些数据,使论说更有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以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为依据,论证了打造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畅通内循环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是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B.实现居民收人较快增长,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释放消费潜力,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C.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居民最终消费45%以上的比重仍偏低。

D.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我国的制造业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沧桑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

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

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

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

光阴煮海,熬成这片地貌,糖果般多彩,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

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高处,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

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荡荡穿过河西走廊。

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开启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

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

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这里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

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

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

物质经过漫长时光与无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沧海桑田,才产生了人类。

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不知道一匹解甲归田的军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辉煌的曾经。

它通身黝黑发亮,偶尔抖一下耳朵,眨着长睫毛,安静地承受着人类好奇的抚摸,却不知从哪里透着一副不羁的神情。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

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朗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

”群山偃旗息鼓,人们放马归山,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
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

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我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

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

此刻,它是一杯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

东海边江南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

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得到了它的回应。

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耳朵却变得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既写出作者初到河西走廊的真实状态,也为下文写作者的“聆听”张本。

B. 文章写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音乐长廊,既突出了河西走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反衬出现代人缺乏通过音乐进行交流的心理困境。

C. 文章描写民乐的陈年老酒,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酒的历史悠久和丰富韵味,洋溢着作者对塞外老酒的赞美之情。

D. 文章以听到九月风中的驼铃开始,以听见整个河西走廊悠长的声声驼铃结尾,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画面感和文化气息。

5. 文章题为“在河西走廊聆听”,作者“聆听”到了什么?并从中各自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表达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即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技术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吕晓娟、李晓漪《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7日)材料二: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

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

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培养大国工匠,还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材料三:
调研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

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他们中间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36.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

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

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此外,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

数据显示,
57.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

此外,各方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热情不高。

调查还发现,在日本,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自理能力,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在美国,家务劳动写进教科书,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承担的家务都有明确规定;在德国,劳动课衔接职业和社会实习,注重实践。

(摘编自新华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那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B. 构建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C. 日本、美国、德国的劳动教育系统成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劳动教育水平越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

D. 为了提升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加劳动,社区需在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持续性上下功夫。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B.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可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C. 劳动教育与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不同,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同。

D. 开展劳动教育,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还要树立和传承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

9. 如何有效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

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

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

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
贯,臂直达于肩。

徐强忍持之。

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

”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

”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

”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

欲放之,又惧为祟。

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

徐从之,封投太湖。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相关链接一】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骼,经营苫盖。

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

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相关链接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 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B.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C.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D.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11. 文中涉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隆丙子”是年号干支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B.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如“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

C.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七子”是此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

D. “荆室蓬户”,用茅草杂木做的房子,用蓬草编的窗户,指房屋极简陋,文中代指贫困的人家,与《过秦论》中“瓮牖绳枢”的指代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

B. 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
的救治药方。

C. 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

D. 曹植表达了对受疫者之悲悯,同时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否定了普通百姓借“悬符”来避瘟疫的行为。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2)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

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

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5.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写鹏鸟的脊背和翅膀的大。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一句出自屈原《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两句。

《陈情表》中写李密小时就遭遇不幸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