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教学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教学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教学模式的效果作出分析。
方法:在循证医学教育观指导下,以预防专业五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急诊医学部分课程采用随机分组,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的教学模式理论,应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实施急诊医学课堂教学。
结果:根据考试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反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客观题得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反映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观题得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75%)认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能
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结论:“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急诊医学教学效果
资料与方法
北华大学2006级预防专业五年制学生42人。
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设计,以统编第七版《急诊医学》教材中的病名共8种按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名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的病种按“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则按传统的方法讲授。
教学方法:按照“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编写试验组病例1例,就有关病例提出有关基础的问题、课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有关新近展的问题。
使学生人手一册,在上课前法给学生预习,课后学生带着问题分头到图书馆或网上查询有关参考书或文献,寻找答案,必要时有代教老师提供部分参考文献的目录,查询有关资料。
课堂讲授、交流查询结果及文献结果的批评性评价及应用。
课堂上采用SOAP格式引出病例,即对病人的健康问题按照主观资料(Subjective deta A)、客观资料(Objective data,O)、评估(Assessment A)、计划(Plan P)来描述,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临时指定代表,主要对展示的病例作出判断。
由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的结果,提出不能解决的及新发现的问题。
最后由老师对各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
课程效果的评价:我们采用传统的考试题库,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病种的主、课观题得分的百分率进行对比,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成绩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考试结束后。
制定学生评价表,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
发放评估调查表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100%。
结果
我们采用传统的考试题库,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客观试题得分进行对比,结果客观题中,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成绩无显著差异;主观题及总分中,试验者
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且两者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
发放学生评估调查表21份,回收21份,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75%)认为“病例
导入式”教学方法能提高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学习兴趣;仅半数学生(524%)认
为该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
见表2。
讨论
循证医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集中体现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 blem-Based Learning,PBL)。
应用PBL 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教学(Case Base Study,CBS)[1],并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发现CBS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记忆力。
本文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对此教学模式的效果做出评价。
通过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反映基础理论知识的客观题得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反映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观题得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体得分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未见优越性,可能与病例设计过程中专注于加强临床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相对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的掌握。
未重视记忆的相关问题设计有关,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改善。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促进师生沟通,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锻炼了语言交流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综合了协作学习、发现学习、综合学习以及范例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变单向思维方式为多项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比较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代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一学生素质极其有效的途径。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①病例导入式教学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问题联系,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自学能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考、记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实际临床能力,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
②部分学生不认为该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们反映,新的教学方法要花费时间熟悉病例及相关知识、查看相关资料以及很好的回答问题,课堂上还要花时间讨论,但所学的东西却不一定是考试的内容,在唯一能反映教学效果的分数上得到的体现不充分,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 贺加,高京生,王忠强,等.七年制医学生学习类型的调查分析.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1997,(5):13-14.
2 ZHANG HL,CHEN J,SHU JP,et al.Assessment on Problem-bas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04,18(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