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
[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亨廷顿在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指出世界在冷战结束后成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全球政治也形成多极状态;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中,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改变,西方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非西方,尤其指出了亚洲和伊斯兰的权力和文化正在复兴,自我肯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亨廷顿指出世界正在以不同文明的界线来划分势力,并且在各文明中处在核心国家或力量;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西方推广普世主义越来越引起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尤其是与伊斯兰和亚洲之间,可能会造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战争;在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中,亨廷顿提出美国不能脱离西方,西方依赖美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应对非西方的挑战,在多元文明中维护自己的文化。
一、亨廷顿关于普世文明是否存在的阐释
全书中亨廷顿不断再强调冷张后的世界史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西方的普世主义是行不通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非西方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力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即使由于通讯、交通技术不断进步而使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各自的文化差异却越来越明显和凸显出来,因此,普世文明作为较高层次的文明不会出现。
亨廷顿从普世文明的含义、来源及非西方国家对西方的回应三个方面对普世文明是否存在作了具体阐述。
亨廷顿从奈保尔关于“普世文明”的含义中指出,它暗示“人类在文化圣桑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亨廷顿分析了这一含义可能报刊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并对其作了相应地批驳。
首先,普世文明“实际上在所有的社会里,人类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也就是那些前线的关于对、错等基本概念的“最低限度道德”,对于这一点,亨廷顿认为“它既是基本的又是根本重要的,但是它既不是新鲜的也不是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普世文明仅仅指这些东西,那么它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如果普世文明是指那些与原始社会相区别的文明社会所共有的东西,那么,它们同时也在除了西方文明的其他文明中存在,只要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不管它拥有怎么的文化,某些东西就是共存的,如果是这样,“文明本身的传播与多元文明的存在并不矛盾”,多元文明反而是更现实的。
再次,普世文明在某意义上是指某一部分人所持有的假设、价值和主张,也可以称为“达沃斯文化”,对于这一点,亨廷顿指出“它远不是普遍的文化,而且那些在达沃斯文化方面有共同性的领导不一定在他们自己的社会确保权力控制”,这一内涵在影响范围上不够普遍,同时,这种达沃斯文化所拥有的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否与所拥有的知识文化相区别,这也是有待考虑的。
最后,奈保尔的这一含义可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对此,亨廷顿用实例来推翻这种设想,一个文明中的人们不会因为购买另一个文明的商品而改变,也不可能因为彼此的交流而失去自我。
总之,亨廷顿从普世文明概念的提出上判断普世文明存在的不合理性。
亨廷顿对三种普世文明可能出现的假设做了一一的批驳。
第一种假设认为:冷战结束后,“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和自由民主制在全世界的普遍胜利”。
这种假设错误的认为只能选择这两者中的一个,然而除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以外,世界上还存在民族主义、社团主义等多种形式,尤其亨廷顿指出“存在着许多位于世俗意识形态世界之外的宗教
选择”,这些依然会使文明的分裂存在。
第二种假设认为:“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媒体和电子通讯——的增长正在产生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
”这种观点其实与普世文明含义的第四个内涵有共通之处,同样的,冷战后10年间国家间贸易增加,但民族国家间的战争也是空前的,事实表明,贸易并不能维持国际稳定,减少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差异性社会心理学理论,“人们根据特定的背景下用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来界定自己。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也是一样的,相互之间的贸易反而会使彼此相互区别,而不会产生共同的文化。
第三种假设,也是最普遍最常用的论点,把普世文明看作是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同时,由于西方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所以,普世文明也就是西方文明,普世文明的实现也就是使非西方国家“西方化”的过程。
亨廷顿对这种观点提出批驳,一方面他指出,现代社会可能由于技术、发明和实践以及工业社会结构两方面原因要比传统社会之间彼此更相似,但是没有事实表明这些现代社会必然融为同质性的;另一方面,亨廷顿指出西方文明的核心内容,即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古典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在现代化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认为普世文明就是其他文明趋向西方文明,甚至西方化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亨廷顿尤其提到普世文明存在的两个障碍:语言和宗教。
英语虽然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语言,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英语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尤其是知识交流的工具而被使用的,它“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
”同时,他指出英语在许多国家的使用越来越本土化,也就是说,人们使用英语,但却不会造成西方化。
人们使用英语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正式由于要保存自己的文化才使用英语同其他文化交流。
语言不能促进普世文明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代表权力的分配,当殖民地国家独立后,为了维护政权和民族认同,维护社会机制,本土语言被推广变得流行,所以“语言正在被重新组合和重建,以使之与文明认同和文明界线相一致”。
关于宗教,亨廷顿直接点明“一种普遍宗教出现的可能性比一种普遍语言出现的可能性大不了多少。
”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宗教的复兴,宗教的复兴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宗教复兴运动是反世俗的,反普世的,而且,除了在基督教中的表现,也是反西方的”。
因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所崇尚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体制等都是不同的,有些宗教之间的观念甚至是相排斥的,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要令这种根本的精神价值取向不同的宗教相互融合,甚至形成一种普遍适应的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
亨廷顿除了从理论上驳斥了三种普世文明存在或出现的假设外,他还从非西方国家应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实践上,对普世文明的出现作出了反驳,面对西方的扩张可能带来的西方化,非西方国家做出了三种回应:第一,拒绝主义,即拒绝西方化,甚至现代化。
同时,亨廷顿指出进入20世纪后,这种完全拒绝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基马尔主义,也叫凯末尔主义,即拥护西方化,并且积极地全方位的向西方学习和茅房,然而要抛弃自身的历史和本土的文化却容易造成尴尬,致使国家成为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第三,改良主义,即拒绝西方化,但接受现代化。
这种做法试图将现代化同自身的文化结合起来,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表明,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西方文明想作为普世文明推广和传播史十分困难的。
现在的世界仍然是一个各文明相互作用的世界,即使文明的力量在不断变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一定消减,但一个文明要取代另一个文明或多个文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启示
读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尤其是亨廷顿贯穿全书都提到的普世文明
和普世主义,自己关于文明的概念以及世界各文明状态有了更深的了解。
亨廷顿在西方文明正值强大的时候提出西方的衰落是一种突破。
不管本书的目的是否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其实是为了宣扬和传播西方的文化,但它却实实在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关于世界文化、政治秩序不同的见解。
从本书的讲解中,能看出来西方国家确实想利用各种通讯、媒体、交通手段来传播西方文化并企图让非西方国家“西方化”的目的,想采取类似于应对苏联的“和平演变”的方式对非西方国家从语言、宗教、大众文化等方面实行精神渗透,从而达到转变非西方国家的价值、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目的。
面对这种西方普世主义的冲击,我们应该理性的面对和解读。
首先,应该在多元文明的框架内理解“普世文明”。
承认世界史一个多文明的世界,而这种多文明的世界下的“普世文明”更倾向于是一种普世文化或普世伦理。
几大文明融为一体或被某一种文明代替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个意义上的普世文明是不会存在的。
亨廷顿也指出:“文化的共存需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
”“文化是相对的,道德是绝对的”,各种文明在“浅显”的道德层面上仍然有共通之处,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趋向”,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在道德层面上有一定的普世伦理存在,这也是不同文化国家相互交往的基础。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普遍的道德基础上,每个国家都应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是仅仅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就可以得来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抛弃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就是砍掉自己的“根”,失去了吸收“养分”的依据,最终导致自己成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失去了在世界秩序中应有的地位,丧失文化甚至政治上的话语权。
我国要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因子,确定自己的核心文化,避免“春节”让位于“圣诞节”的出现,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自己的核心文化。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题便是实现文化发展。
为了防止西方以各种形式的文化入侵,我们应加大自身的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鉴其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优秀电影、电视、音乐等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创作,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大众树立正确的、符合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