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导”与“图构”中发展学生的“图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图感”是学生直观感知、直觉灵动的顿悟,“图感”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勾勒视觉意象,引发学生的数学直觉,通过“图导”与“图构”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图感”。
[关键词]图导;图构;图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08-0083-02
图形在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图形的运用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图形来分析、解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画图表示题意,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图导”与“图构”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图感”。
一、勾勒视觉意象,让“图感”生根发芽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
所谓视觉思维,是指学生通过眼睛的知觉选择后,产生的带有视觉意象的思维构成。
视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勾勒视觉意象,包括情境意象、图表意象、模型意象、空间意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和想象,提升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圆的面积”时,我先要求学生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圆,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圆的面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进而画出了大小不同的圆。
通过观察、计算,学生发现,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其面积总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
这让学生对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建立了感性认知。
然后,我引导学生操作,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
有的学生将圆平均分成8份,有的学生将圆平均分成16份,还有的学生将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活动能帮助学生建立圆面积的视觉意象,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静结合、有次序的圆面积推导图式,即先将圆分成一个个小扇形,然后将这些扇形按照一正一反的顺序拼合,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我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
64份、128份、256份……我让学生想象,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会演变成什么图形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极限的意义,形成了稳固的视觉意象,从而有效建立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感”,增强了将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敏锐度,为学生后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勾勒视觉意象,摒弃传统“离身”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具身性”学习观。
“具身”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大脑、身体与特定情境交互的知识体验过程,它需要反复观察、实践、体验。
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验,通过观察、实践和感悟,改变
学生的视觉盲目状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稳定的视觉意象,促使学生的“图感”生根发芽。
二、引发数学直觉,让“图感”枝繁叶茂
所谓数学直觉,是指超越演绎、未经逻辑分析、对条件和问题之间的一种突然思维联通。
数学直觉又称数学灵感,它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图形,催生学生的数学直觉,让学生根据图形做出突然的决策,进而形成思维跃迁。
“图导”能引发学生的数学直觉,能让学生的“图感”更丰厚、更稳定。
直觉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而逻辑则用于证明和推导。
爱因斯坦曾说:“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是直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图、读图、析图、解图、用图,通过“图导”,丰富学生的“图感”,提高学生运用图形的能力。
“图导”不是将学生简单地、随意地“扔”进图形的海洋,任由学生挣扎,而是引导学生读图,实现数字与图形的转换。
例如,三年级的学生曾经遇到这样一道习题: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第二天又看了剩下的一半,还剩30页,全书一共有多少页?初次接触该问题,许多学生被两个“一半”给弄糊涂了。
为此,我先抛出一个图(注:这个图既可以是“长方形图”,也可以是“线段图”),让学生根据条件用图来表达。
我发现学生都能根据题意先将图形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然后将其中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甚至有的学生还用了单阴影和双阴影区分这两个不同的“一份”。
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已知什么以及要求什么有了准确的把握。
借助图形,学生能直观认识到:第二天看的页数和剩下的30页相等,两个30页的和(60页)又与第一天看的页数相等,那么一本故事书的总页数就是两个60页,也就是120页。
直观的图形让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图形犹如一个自然向导,引导学生洞察问题本质,助推学生解决问题。
“图导”是培养学生图感、图形直觉性的重要路径,教师要指导学生看图、读图,催生学生的数学直觉。
此外,“图感”是一种主动性很强、深刻、敏锐的数学洞察力,具有经验性、直观性、果断性、迅速性、创造性的特点,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维跃迁。
三、促进问题解决,让“图感”开花结果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说:“没有任何东西比几何图形
在“图导”与“图构”中发展学生的“图感”
江苏海门市育才小学(226100)顾笑颜
能力培养
更能简单、直接地植入脑海。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合理且有启发性的中介图形,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这就是“图构”。
“图构”是学生“图感”的积累、完善和升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形意结合的思想思考问题,释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图构”可让学生独立进行,也可由教师提供“半成品”,赋予学生构图时空,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补充、完善,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图构”。
“图构”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图构”意识,当学生拥有“图构”意识后,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其次,学生要掌握一些画图的工具性技能,即怎样进行“图构”。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对整体图形构思,初步确定图形布局,同时注意图形比例。
在刚开始独立画图时,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地画图,并不能将题目和图形联通起来,如要给图形标上数据,理清已知和未知等因素。
这时,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的“图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图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图构”意识和能
力。
对于算式“12+14+18+116”“1+3+5+7”教师可以提供最初的“图形雏形”,催生学生的“图构”意识,如画一个正方形表示单位“1”,启发学生画图表示12、14、18、116,
然后让学生用长方形表示1、3、5、7,从而构建出这样的图形:
1
8
1
2
1
4
1
16
图形能让数学的本质可视化,让数学的规律感性化。
在学生“图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画图意愿,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图构”洞察问题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构建一个合理并有启发性的图形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网络图、树状图、韦恩图、表格和数轴等,通过“图构”深化学生的“图感”,让学生的“图感”显现出来,让学生的“图感”开花结果。
总之,“图导”和“图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图导”为学生形成数学本质直观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图构”则是学生对数学本质直观能力的直接运用。
通过适度的“图导”和巧妙的“图构”,能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质,培养学生的“图感”。
(责编黄露)
[摘要]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前提,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弱,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审题能力。
学生常常还没真正明白题目的意思就盲目答题,使得答题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对此,教师可运用“识”“读”“想”“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审题能力;识字;读题;思考;检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08-0084-02
审是详细,周密的意思。
所谓审题,指的是读题后要仔细思考、深入分析,进而弄懂题目给出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里的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而审题能力与理性思维、勤于反思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切入点。
具体来说,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训练学生多识字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一道题目中出现的几个陌生汉字会大大增加学生读题和审题的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要有随时“客串”语文教师的意识,注意把数学里经常碰到,但语文课上还没有涉及的汉字教
给学生,帮助学生识字。
例如,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一定要认识的字有“左”“右”。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一定要理解的字句有“从左数,XX排第()”“从右数,XX排第()”“圈起来”“涂上颜色”等。
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学生需要认识的字有“壹”“贰”“伍”“拾”。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要认识的字有“锐”“钝”,教师要重点把“锐”字和“钝”字对比教学,避免学生做填空题时把“钝角”写成“锐角”。
低年级学生只有多识字,才能读懂问题,答对问题。
二、训练学生流利读题的习惯
流利读题是审题的基础,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湖北孝感市实验小学(432000)程兰
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