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全球历史观_与_对象中心论_世界历史_观念的宏观和微观体系

合集下载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全球史观是指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全球性思考和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没有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史。

全球史观强调交流、互动和相互渗透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特殊现象。

它试图把不同地区的历史联系起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观察和解读历史现象,揭示出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轨迹。

全球史观的核心概念包括“全球化”、“交流”、“互动”和“多中心”。

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联系和共同特征,如交流、贸易、文化传播等。

交流指人类社会之间的信息、货物、知识、技术、文化等流动和传播的过程。

互动指各地区社会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多中心强调人类历史存在着多个中心,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平等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一个中心是绝对主导的。

全球史观涉及的重要概念还包括“世界体系”、“历史进程”和“共同命运”。

世界体系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其中留有各个地区和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历史进程指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涉及历史的起源、发展、变革和转型等方面。

共同命运强调人类社会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合作和共同应对。

全球史观试图揭示并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全球史观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历史、区域史和跨学科研究等。

比较历史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趋势,找出共性和差异。

区域史研究特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与全球历史的联系和作用,探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跨学科研究利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共同解读和解释历史现象,并开展对全球历史的综合研究。

全球史观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批判和补充,弥补了国家史观的局限性,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看到历史中普遍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即以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基本理论包括:①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历程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还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对“全球史观”和世界现代史体系重新建构的思考

对“全球史观”和世界现代史体系重新建构的思考

野构建世界现代史 体系?本文就 此谈谈 自己的看
法。

历 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 欧洲衰落, 失去了对世界的

建立“ 全球史观” O世纪历史发展的呼唤 是2
主宰地 位 ; 国和 苏联 崛起 为超 级大 国 , 为左右 人 美 成
类命运 的世界力量; 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批新兴
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 的大潮 中诞 生, 并成为现代 国 际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 , 导致全球
存 的整体 。从 此 , 界 历 史 进 入 了 以整 体 发 展 为特 世
化不仅改变着 时代和世界的面貌 , 而且也 “ 提供 了 认 识 人类历 史进 程 的全球视 野 和宏 观历 史思 维的基 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全球 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 “
物 ” 2。 []
征的新 阶段。在该 阶段 , 任何国家、 民族 、 区都成 地 为全球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 所说 , 资本 主义 大 工业 “ 次 开 创 了世 界 历 史 , 首 因为 它使每个文明国家 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
No , 2 0 v .0 6 V 1 3 No 6 o. 3 .
第3 3卷第 6期
对“ 全球史观" 界现 和世 代史体系 新建构的 重 思考
车 效 梅
(l t西师范大学 历 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 临汾 0 10 ) l 4 04

要: 近年 来, 全球史观 ” “ 是国 内外史学理论 界谈论 较 多的话题 之一。“ 球史观” 全 不仅反 映 了2 O世 纪

1 01 ~
维普资讯
成的一种超地区 、 超民族 的史学观念 , 是一种从全球 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 的角度 , 考察和研 究世界史 的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 4全球史观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 4全球史观 Word版含解析

全球史观【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真题回顾】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

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

延边大学课程期中作业(小文章)课程名称:世界现代史文章题目: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学号: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级指导教师:金光熙教授2012-4-29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读《全球通史》有感(姓名:伏义军学号:210405359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

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一.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它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优越论。

它的最温和的、使人觉察不到的,也“科学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制度装置、价值观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义。

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成功,更强化着这种普通性的意识。

因此,西方中心论是一种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有色眼镜,它本质上是西方的“看法”——只要处于这种文化中,便不自觉地拥有这种“看法”。

正像人类学家告诉我们的,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在文化接触的初期,每一种文化都认为自己高于对方;只是在持久的文化冲突中,得势的一方的这种观念才能保持下来。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直击高考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 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 “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 命”。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
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士二世逃亡。没有流血而政治制 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 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就充分体现了 全球史观。 从微观角度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 进程中去认识。
举例说明
全球史观下的世界史
历史必修Ⅱ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 始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 特点:原产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西 欧开始对华的殖民威胁;中国实施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传教 士来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尽管继续得到发展,甚至出现了所 谓的“康乾盛世”,但同时又存在近代前夜的危机。与中国明 清同一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在殖民主义血与火 的暴力掠夺中,由于中国统治阶级的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 国的梦幻之中,导致中国在封闭与僵化中潜伏巨大危机。
直击高考
2012年浙江文综第39题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 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 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 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 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 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论全球史观

论全球史观

论全球史观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史学界逐渐兴起,并渐渐影响到中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

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思想,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思想以便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便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

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

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

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以上内容摘自《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车华玲)并且,在他参与编著的《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中,也透露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毅曾撰写过一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发表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第七版。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盛行于当今西方史学界的“全球史”之风,刮了已经有几十年了。

自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一些富于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西方史学家就感到了一种必要,那就是必须突破19世纪以来国别史和西方中心论传统,从文明比较的角度重写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种参照,对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三大史观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5)个人、团体与机构(INDIVIDUALS,GROUP AND INSTITUTIONS): 学校、教堂、家庭、政府部门和法庭这样的机构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6)权力、权威与管理(POWER,AUTHORITY,AND GOVERNANCE):理解权力、权威和管理结构的历史发 展,以及它们在当代美国社会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中的功能,这对公民能力的培养来讲是必要的。
导致美国内战的因素
• 长期因素:建国之初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 中期因素:工业革命使奴隶制死灰复燃 • 短期因素:西进运动激化南方北方矛盾
在堪萨斯州, 两个陌生人相遇, 见面礼是互相用枪 指着问:拥护还是 反对奴隶制?如果 回答相背,马上开 枪射击。
——1858年《华盛顿邮报》
延续和变迁
目录A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 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 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国历 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 峡”。……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 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 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鲁西奇《人为本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路径》
经济与社会生活
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2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3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4 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
2.5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2.6 交通与社会变迁 2.7 疾病、医疗与公共卫生
文化交流与传播
3.1 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3.2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西方史学史考试样卷

西方史学史考试样卷

1.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古希腊史学2.西方史学萌芽状态:神话传说3.西方史学上第一位通史的作者:李维4.真正的信史是从修昔底德是修昔底德说的。

5.19世纪以前西方史学写作的主要内容:战争史宗教史6.中世纪法国与英国史学的代表人物(历史学):英国彼得法国格雷戈里7.公元410年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成为历史名篇。

8.基督纪年是英国的彼得确定的我主纪年,1776年《基督教会史》。

9.“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10.西方历史哲学奠基人维克(新科学),创立者狄尔泰11.浪漫主义历史学分为保守派,激进派,自由派。

12.实证主义历史学创立者:孔德。

英国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伯里13.罗马建立霸权主义:波利比亚混合政体(古希腊罗马人)14.119世纪人文史学的代表: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意大利14.15.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兰克蒙森16.伏尔泰史学名著:路易十四时代17.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18.阶级斗争学说是法.圣西门提出的。

19.长时段是布罗代尔提出的。

《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20.近代西方文化史奠基人:伏尔泰21.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特纳22.二战后三大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社会科学史流派或者,新政治史学流派23.年鉴学派创始人:英吕西安.费弗尔法马克.布洛赫24.颠覆了2000年历史学发展的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元史学》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全球史观与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全球史观与世界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各地区、 各个国家 的现代化 , 只能走西欧美国现代化 的道路 , 采用西方现代化的模式 , 进而得出现代化就 洲现代
是人们认识人类历史进程 的全球视角和宏观研究历 史的方法。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全球史观是在 全球
提出。那么, 全球史观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运用 全
球史观考察 、 研究世界史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抒
己见。

化作为客观现实 的基础上形成 的一种超地 区、 民 超
族 的史学观念 , 是研究历史的宏观视角和方法 。
区 、 民族 的史学 观念 , 超 即用 全球 的视 角 和宏观历 史
此,世界史学科 的主要任务是 以世界全局 的观点 , “ 综合考察各地区、 各国、 民族 的历史……研究和阐 各
明人类历史的演变、 揭示演变 的规律和趋 向” 齐 。]
世荣先生在如何研究世界现代史问题时也指 出:现 “ 代 史 又只用 世 界一体 化 的眼光 才 能认 清 它 的实质 和 各种问题。【 全球史 观正是 为人们提 供 了研究 世 ”] 界史 , 特别是世界现代史的全球视 角和宏观的研究

1 ・
维普资讯
二、 全球 史观 : 注重 “ 多样性 ” 及其 “ 多样 性” 间 之
联 系 的研 究
三 、 球 史 观 : 弃“ 个 中心 观 ” 重 视 对 “ 全 摒 一 , 中
心” 的研究
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史 , 应注重对世界多样性 的研究 , 特别是对“ 多样性” 之间联系与互动的研究 , 这样才能从整体 阐述世界史 。 “ 样性 统 一 ” 马 克思 于 15 多 是 8 7年 在 《政 治经 ( 济学批判 ) 导言》 书中提出的研究政 治经济学 的 一 “ 科学上 的正确方法” 【 它也是“ 。] 5 马克思 主义 的历 史观”【 所谓 “ 。] 多样性统一” 主要 是指“ , 共性 ” 与

解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史史观

解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史史观

解释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近代史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全球史观: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视角下两个体系的相遇和互动

全球史观视角下两个体系的相遇和互动

全球史观视角下两个体系的相遇和互动[摘要]晚明时期,西欧列强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接触。

二者各自代表异构的体系,其交往的过程就是体系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经济上,西欧民族国家体系与明朝的天下体系产生互相吸纳的倾向,然而两个体系都没有真正瓦解对方;在政治和外交上,两个体系之间并未产生意义重大的互动。

在文化、文明认知上,晚明时期西欧的到来促使中国融入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协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也让中国完善了自身的天下观念。

秉承全球史观,通过经济贸易、政治外交、文化认知这三个领域的分析得出:西欧列强在晚明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处于并行者、有限的参与者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的传统天下体系。

[关键词]全球史观视角;晚明时期;西欧民族国家体系;明朝天下体系;对外关系[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识码]A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

当时,他的这番话主要针对以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研究世界历史还是分析国际关系的历史,怀有整体性、全球性的历史观和思维方式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必须对世界上的多元文明和国家怀有不带偏见的认知,理性评价其历史地位。

一、彼此平行的体系――1500年两个体系的概况公元1500年是学界在观测世界历史时所经常采用的一个时间节点。

这个节点处于已经兴起的全球化历程之中,自此开始,世界在各地日益联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

1500年正值大明王朝的中晚期,也是明朝所代表的传统天下体系即将与西欧列强所代表民族国家体系相遇的前夕。

在本部分,笔者将描述两个体系在这一时间节点左右的各自概况,作为接下来分析二者互动的基础。

(一)西欧――民族国家体系的兴起到1500年左右,欧洲逐渐步出中世纪:“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出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扩张主义的新型文明”。

在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的浪潮使解放人性、追求今世财富等人文主义、现世主义的思潮深入人心。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小事件的历史。它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强调从社会生活、 习俗风尚、观念等的角度观察历史,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
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
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服饰、礼仪、社会风俗、 习惯等
Page
11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LOGO
基本涵盖了全球史观和现代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
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 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时代(包 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
近(现)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 代化史观 展,给落后地区带来了先
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 国近代化 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 会习俗
社会史观 促进物种交流,改变了人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
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革命史观 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生态恶18logo主要史观新航路开辟鸦片战争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链接不同地区的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了解并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落后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促进物种交流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造成长期落后的状态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6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une,2004第24卷第3期Jo ur na l of T ianshui N o rm al U niv ersityV o l.24N o.3全球历史观 与 对象中心论 !!! 世界历史观念的宏观和微观体系刘 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从近代至今, 世界历史 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由 欧洲中心论 向 全球历史观 的转变,近几年又出现了 中国中心论 的新趋势。

研究这三种观点可以知道, 世界历史 的观念包括了宏观世界史和微观世界史两大体系。

从宏观上讲,需要用 全球历史观 看待世界历史,即世界历史就是全球性历史,包括全球每一个方面的历史;从微观上讲,需要用 对象中心论 看待世界历史,即每一个特定的对象都可以形成为一个中心,以此中心为基点从时间和空间上向外辐射,就构成了微观世界史体系。

关键词:世界历史;欧洲中心论;全球历史观;中国中心论;对象中心论中图分类号:K 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4)03-0043-04收稿日期:2003-11-11作者简介:刘鹏(1979-),男,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在史学研究中,理论研究往往比史实研究更困难。

古往今来,有多少位史学家即有多少种关于∀历史#的定义。

[1] 世界历史 的观念也是如此。

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对 世界历史 的观念有种种不同的认识。

从近代至今, 世界历史 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由 欧洲中心论 向 全球历史观 的转变,近几年又出现了 中国中心论 的新趋势。

研究这一过程,不但可以让我们从理论上对 世界历史 的观念加深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对世界史研究的实践活动提供概念上和范围上的指导。

一、 欧洲中心论在 欧洲中心论 者看来, 世界历史 的观念指: 以理性为动力,以欧洲为中心,理性由欧洲传播到全世界的历史。

[2]这种理性的 世界历史 观孕育了 欧洲中心论 。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的一些史学家最早提出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理论。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刻意 贬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成全他的∀欧洲中心论#。

[3]他认为: 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而只是期望着、等待着若干因素的结合,然后才能够得到活泼生动的进步。

这种历史本身既没有表现出有何进展,只会阻碍我们历史的进步。

[4]体现出他对东方世界的蔑视。

19世纪中叶,德国兴起了由L.V O N 朗克首创的客观主义批判史学。

由朗克编著的∃世界历史% 反映了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由此形成了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世界历史的中心,把欧洲以外的地区全部视为陪衬。

[5]此种观点借助朗克批判史学的权威而广泛扩散影响。

此后,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美国历史学家海斯、韦兰、穆恩等人先后发展了 欧洲中心论 ,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一直到20世纪初, 白种人是世界历史的主角 、 欧洲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核心 等观念成为西方史学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随着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欧洲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欧洲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据了优势,也为 欧洲中心论 找到了理论依据和传播的市场。

不但是欧洲国家,许多非欧国家也接受了此种理论。

欧洲中心论 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以至于直到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德里克认为,尽管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几乎都注意到了全球化的趋势,但几乎都没有超越 欧洲中心论 的影响,他们仍然在继续围绕资本主义撰写现代世界史。

在德里克看来,他们依照的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范式。

[6]从宏观上讲,毫无疑问,用 欧洲中心论 来解释 世界历史 的观念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会造成世界历史的研究只关注于欧洲历史的变革,而忽略了世界其它各地区历史的发展情况,使得世界历史变成为不完整的世界历史。

但是从微观上看,不可否认, 欧洲中心论 的运用使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和完整地了解欧洲在历史上,尤其是在近现代史上与世界其它地区产生的联系,以及欧洲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等各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虽然用 欧洲中心论 来解释 世界历史 的观念是不恰当的,但用来研究世界历史中的欧洲史部分是有效的。

20世纪初,史学家们开始对 欧洲中心论 的缺陷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开始突破欧洲的局限,将 世界历史 的观念扩展到全球,形成了 全球历史观 。

二、 全球历史观世界历史 的观念在这里是指 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7],它包括 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8]全球历史观并非起源于近代,它的历史渊源久长。

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就认为他所撰写的历史不是 罗马的历史,而是整个 世界的历史。

他在∃通史%中写道: 我所叙述的历史,始自∀奥林匹亚德#。

&&从这时起,各国的历史开始成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意大利、利比亚、希腊以及亚洲,各地所发生的史事都是互相影响的。

而所有那些史事的发展倾向,最后是要归于统一。

[9]之后,在14世纪初,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在其名作∃帝制论%中,就提出了世界历史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10](第2卷P67),并 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

[10](第1卷P40)在这一过程中,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地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0](第1卷P51)因而 世界历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10](第2卷P112)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正是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

20世纪初期, 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对资本主义前景暗淡的忧虑促使一些西方史学家对前一个世纪的历史信念提出疑问,因而开始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史学向专门化的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日益深入和缜密的研究,也必然要提出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综合考察的问题。

[5] (P6~7)在20世纪初,O.斯宾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没落%和A.J.汤因比的12卷本巨著∃历史研究%,开创了 文化形态史学风靡一时的局面。

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亡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表现了文化生命由兴而衰的普遍性,即以生物学的原则替代了理性,从而突破了 欧洲中心论的限制,建构起新型世界历史。

[11]在当代史学界,英国历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和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 全球历史观的代表者。

G.巴勒克拉夫认为: 以欧洲的困境着眼的解释对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来说未免太狭隘了。

[12]因此西方史学需要 重新定向,史学家应该 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透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

[13] 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

他特别强调考察世界历史进程时,应该有 全球性眼光,这样才能抛弃 欧洲中心论的偏见, 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14]完整地理解 世界历史观念。

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一改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取向,从 全球历史观的角度出发,描述了1500年以前和1500以后的全球文明,就建立一种崭新的世界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他认为: 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8](P54~ 55)强调全国性视野,全球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美国史学家W.H.麦克尼尔在其代表作∃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1963)中,表现出一定的全球性的历史思维特点。

在另一部著作∃世界史%(1967)中,他强调了 一种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观念。

[15]在1990年,他总结该书的优劣得失,对其所体现的 整体观念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对 全球历史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近几年,中国的历史学家也逐渐摒弃 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接受了 全球历史观的思想。

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讨历史,已成为史学界的重大课题,[16]并已取得了史学界的共识。

笔者认为, 全球历史观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缺点。

吴于廑认为: 既然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那么,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

把分国、分区的历史集成汇编,或者只进行分国、分区的研究,而忽视综合的全局研究,都将不能适应世界历史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

[5](P29)可是从实践研究的角度来说,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包括了从横向看,全球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与外界的交流;从纵向看,所有这些交流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和过程。

这是一个太庞大以致于根本无法完成的研究工作。

目前所有的∃世界通史%都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与特定中心的分国、分区研究相比,它们都存在不细致、缺漏多的缺点。

因此,从宏观理论上讲, 全球历史观对 世界历史观念的解释是完整的、系统的、全局性的。

但从微观研究上看,选择特定的中心可以使 世界历史观念更加详尽、细致、内容充实。

这两方面的研究都是世界历史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

三、 中国中心论近20年来,随着中国的逐步发展和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史学界对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新的评价。

在近几年,出现了以 中国中心论取代 欧洲中心论的新趋势, 世界历史的观念也就随之变为: 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明从中国传播到全世界的历史。

近几年,美国历史学家I.沃勒斯坦的著作∃现代世界体系%在学术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进入了 混乱和告终的时期,它必然会被一个后继的体系所取代。

我们不能预测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

而 占人类1/4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作用。

[17] 中国,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传统以及世界上1/4人口的国家,在建构21世纪新的社会科学中肯定起核心作用。

[18]将中国置于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核心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