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的三大名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月的三大名诗
《咏月的三大名诗》
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衍生注释
“疑”在这里是疑惑、怀疑的意思。

诗人在床边看到明月的光辉,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霜。

这种错觉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冷。

三、赏析
主题就是思乡之情。

情感非常简单纯粹,直白地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月光和霜的联想,写出环境的清冷孤寂,为后文思乡之情做铺垫。

后两句通过抬头和低头两个简单的动作,将那种思乡情绪的内敛与深沉表达得淋漓尽致。

简单质朴,却又打动人心,传唱千古。

四、作者介绍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性格豪迈,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歌风格飘逸豪放、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五、运用片段
1. 在外地读书的小明,中秋节不能回家,一个人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着窗外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床前满满的月光让他瞬间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他不禁低声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候那清冷的月光似乎也变得哀愁起来,因为它也承载着小明浓浓的思乡之愁。

2. 一个南方的画家,到北方的山村去写生。

夜晚,他独自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当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的时候,那场景就像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他心里泛起一阵思乡之情,想念自己南方温暖的家。

他拿出画笔,想要描绘下这眼前的画面,脑海里却不停地回响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3. 老张出国工作很久了,一个月圆之夜,他和几个华人朋友聚在一起。

简陋的住处,窗前那一轮明月照亮了小小的房间。

老张有感而发:“床前明月光啊,真是疑是地上霜,就和咱现在这感觉一样。

”朋友也跟着一起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家都默默地不说话,那思乡之情在这吟诵诗的声音中弥漫开来。

接下来是第二首。

一、《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衍生注释
“竟夕”表示整个晚上。

“盈手”是满手之意。

三、赏析
主题是思念远方之人,既可以是爱人,也可以是朋友。

情感抒发较为婉转深沉。

从诗中可以看出,先是描绘出明月升起这一宏大又美好的景象,表达出即使相隔天涯,也能共享这明月的情怀,但随后笔锋一转,深夜难眠,甚至起来披衣又怕露水打湿,将思念之情在辗转反侧中体现得细致入微。

最后说不能捧一袭月光相赠,只能期待在梦中相见,这种写法充满了浪漫与遗憾的美。

四、作者介绍
张九龄,唐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为人正直,风度翩翩,他的诗风清淡,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五、运用片段
1. 小红和男朋友分隔两地在不同城市工作,一个月明之夜,她站在自
家阳台上看着那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她喃喃说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心里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如泉涌般,她觉得这明月就像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虽远隔万里却又能同时看见。

2. 老张在边疆服役,他的老同学在繁华都市打拼。

中秋夜,可谓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老张在边疆的营房里,老同学在高楼大厦的公寓中,都望着同一轮明月。

老张心中思念老同学,老同学也惦记着老张,他们仿佛通过这首诗有了精神上的沟通,那思念之情和张九龄诗里写的一样,“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 小莉参加了一个国际交流项目,到国外学习。

在某个有月亮的夜晚,她看着月亮想起了国内的好闺蜜。

她脑海里浮现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觉得虽然和闺蜜身处不同国家,但这月光似乎能连接彼此的思念。

在那月光下,她对闺蜜的想念因着这首诗变得更加浓郁,”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自己因为思念连觉都睡不好。

最后是第三首。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衍生注释
“琼楼玉宇”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是禁受不住的意思。

“婵娟”这里指代月亮。

三、赏析
主题围绕着对胞弟苏辙的思念,同时还有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情感丰富多元,既有对亲人离别的惆怅,又是一种豁达的宽解。

表现手法上,开篇用把酒问月这种大胆的想象,与天空对话,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中间则是有天上与人间的对比,表现出人间虽有烦恼但也真实温暖。

下阕则将明月的圆缺和人的离合相联系,深化主题,结尾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一种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怀。

四、作者介绍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的一生坎坷,但他的性格豁达乐观,他的诗词文赋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能写豪迈的大气之作,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描写。

五、运用片段
1. 大学毕业了,同学们各奔东西。

一次同学聚会正好是月圆之夜,大家看着月亮,想起了即将分别四散开去的时光。

有人就吟诵起了苏轼的《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都觉得,虽然即将分离,但只要心中挂念彼此,就如同共享这明月一样。

2. 陈大哥多年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看望年迈的父母。

一天夜晚,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赏月。

想起自己常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心中满是愧疚。

看着明月,他不禁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然后又说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以后不管自己能否陪在父母身边,大家都能健康长寿。

3. 王叔叔和他的抗美援朝老战友们每年都会聚会一次。

有一年的聚会正值中秋,夜晚的月光洒在聚会的小院里。

老战友们聊着那些过往的岁月,其中一位感慨地说:“咱们这些老家伙很多年才能聚一次,就跟这月亮似的,有圆有缺啊。

”王叔叔说:“是啊,不过就像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咱们只要都好好的,虽然不能常见,但心里挂记着彼此就行。

”那月光似乎也变得充满情谊,见证着老战友们的深厚情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