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知音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相传俞伯牙背靠高山,面向流水弹琴,一位樵夫随口吟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个能对这神秘莫测的旋律如此熟捻的樵夫便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病逝,伯牙毅然摔琴,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名师,多了“知音”一词。
这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早已深深地印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人们时而抚心叹息,时而细细咀嚼,向往着钟俞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崇高友谊。
在世人纷纷为这个纯洁神圣的故事动容时,林非在他的《话说知音》中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反鸡汤论——伯牙完全可以凭借他高超的技艺继续熏陶出更多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的。
而且,轻易放弃习得的技艺,未免损失太大。
诚然,这个故事的理想主义让今人不经意间将它归为鸡汤文。
但是,它两千多年的存在价值,早已超越了歌颂友谊。
先秦主张的以礼乐治国安邦,将音乐上升为一种政治工具,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但未免太禁锢人性。
而音乐真正回归艺术本身,主要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那个胜者为王的时代早已不需要秦汉刻板的礼乐制。
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这音乐从政治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时期。
彼时的音乐有了灵性,不再唯唯诺诺,这才有了高山的恢宏,流水的磅礴。
所以,无论真实与否,这个故事本身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着实没有诟病的必要。
至于,“知音”本身,作者认为是越多越好的,其实不然。
伯牙鼓琴的道路极其艰辛,他坐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面对一汪汹涌无边的大海,他坐在雄奇峻峭的悬崖上,面前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狂风暴雨将琴面侵蚀得坑坑洼洼,烈日严寒将他的手摧残得粗糙皴裂,终于,他的琴音得以与狂沙共舞,与波涛共鸣,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三千丈白练哗哗地水响和林间偶尔传来的虎啸猿啼。
钟子期的出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孤芳自赏的寂寞,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内心,让他怎能不老泪纵横?鲁迅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照此推论,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得钟子期一个知音已经是人生之大幸,怎能再期待越来越多的知音?况且,知音本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再熏陶也不过是个会鉴赏的专家,不可谓知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公式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公式解题法)参考资料中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中考的瓶颈。
能否规范地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
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
但事实上,离开原文答题这一“下策”往往才是中考中常用的答题方法。
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
纵观近几年中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
经过笔者深入研究,发现除了力争做到(A+B+C)即全面不漏要点外,也还是有其他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就题解题”,现就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分析,以资参考。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综合知识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综合知识复习题(附答案)一、书写及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1、我看见父亲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lán lǚ的年老水手走去。
二、名言名句默写(8分)2、依据相关课文,将下面诗文中的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每小题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此中有真意,。
④八月湖水平,。
三、语段修改(6分)3.下面一段文字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请按要求完成。
如何解决汉江的污染问题是我省环保工作的当务之急。
①湖北省环保局早就要求沿江企业必须限期在一个月之内停止向汉江排放污水。
②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
③以至环保工作、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①句有一处语意重复,应该删去的词语是:②句有一处语序排列不当,请修改:③句是一个病句,修改为:四、课内文言文阅读(7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4.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3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B先天下之忧而忧先:C微斯人微:5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怎样的心态?(用原句答)(2分)五、课文自主解读(7分)7、《故乡》回忆了“我”儿时的故乡,描绘了现实的故乡,也展望了理想的故乡。
请依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理想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对此抱有怎样的态度?六、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罴①说鹿畏豹,豹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②而即之山。
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豹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豹走而虎至。
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篇一: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中青在线2003-06-0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似曾相识题又来湖北夷陵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曹书德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故事。
要求跟去年一样,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
“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话题以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所有这些,都应是考生“似曾相识”的。
可不同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命题。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紧”一“松”:话题进一步“收紧”,而主题却在“放松”。
但是,给话题添加这么多的限制实在有些为难考生。
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很难驾驭的。
话题限制多了,不说是让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个很窄的巷子。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2002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集会)会谈(多人商谈)必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散文主题结构类题型解答

• 例题回顾四:(四川卷 《柴禾》) •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 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 答案: •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 • 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 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 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 例题回顾一:(重庆卷 《太阳梦》) • 1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 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 答案: • (1)老刘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 • (2)老刘“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 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 (3)老刘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 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由老刘的“梦”引出的众人之梦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 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 有衬托作用
衬托作用
渲染烘托气氛 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 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 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
• 总结上文 • 呼应上文 • 点明主旨 • 升华感情 • 深化主题
• 卒章显志
• 例题回顾二:(大纲卷 《 听朗诵 》) •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
• 答案: • ①首先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 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 ②然后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 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 入. • ③最后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 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 例题回顾五:(湖北卷 《杜鹃啼》) • 17.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 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解题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基本知识1、人物描写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2、环境描写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3、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引资料、下定义……)4、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复……)5、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6、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见义勇为……7、标点符号的作用1、——的作用①解释说明; ②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2、……的作用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话说

话说【篇一: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
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
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
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
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
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
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课外阅读答题技巧最佳答案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总结_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总结_全国通用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语文阅读考试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考试答题模板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话说知音——摘自林非《话说知音》

话说知音——摘自林非《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隐藏在多少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他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他们赶快去付出行动。
神往和渴求此种充满了崇高友情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伯牙,当他在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钟子期竟会听得如此的出神入化。
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流水!”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的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着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如此难于寻觅的知音,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呢?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深切地懂得自己的知音,也许是并不多的,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列子汤问〉和〈吕氏春秋.本味〉,思想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倘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了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多少人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愈多愈好的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
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这类似的记载。
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望外冒,浑身都消瘦了,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知音—钟俞之交

知音相传俞伯牙背靠高山,面向流水弹琴,一位樵夫随口吟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个能对这神秘莫测的旋律如此熟捻的樵夫便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病逝,伯牙毅然摔琴,从此世上少了一位名师,多了“知音”一词。
这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早已深深地印在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人们时而抚心叹息,时而细细咀嚼,向往着钟俞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崇高友谊。
在世人纷纷为这个纯洁神圣的故事动容时,林非在他的《话说知音》中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反鸡汤论——伯牙完全可以凭借他高超的技艺继续熏陶出更多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的。
而且,轻易放弃习得的技艺,未免损失太大。
诚然,这个故事的理想主义让今人不经意间将它归为鸡汤文。
但是,它两千多年的存在价值,早已超越了歌颂友谊。
先秦主张的以礼乐治国安邦,将音乐上升为一种政治工具,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但未免太禁锢人性。
而音乐真正回归艺术本身,主要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那个胜者为王的时代早已不需要秦汉刻板的礼乐制。
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这音乐从政治环境中解脱出来的时期。
彼时的音乐有了灵性,不再唯唯诺诺,这才有了高山的恢宏,流水的磅礴。
所以,无论真实与否,这个故事本身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着实没有诟病的必要。
至于,“知音”本身,作者认为是越多越好的,其实不然。
伯牙鼓琴的道路极其艰辛,他坐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面对一汪汹涌无边的大海,他坐在雄奇峻峭的悬崖上,面前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狂风暴雨将琴面侵蚀得坑坑洼洼,烈日严寒将他的手摧残得粗糙皴裂,终于,他的琴音得以与狂沙共舞,与波涛共鸣,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三千丈白练哗哗地水响和林间偶尔传来的虎啸猿啼。
钟子期的出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孤芳自赏的寂寞,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内心,让他怎能不老泪纵横?鲁迅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照此推论,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得钟子期一个知音已经是人生之大幸,怎能再期待越来越多的知音?况且,知音本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再熏陶也不过是个会鉴赏的专家,不可谓知音。
话说知音读后感

话说知音读后感前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真正能够与我们心灵沟通的人并不多。
然而,当我们遇到了一本好书,就仿佛遇到了一个知音。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名为《知音》的书籍,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感受一:心灵的共鸣《知音》这本书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鸣。
主人公在书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每次他都能够在关键时刻遇到一个知音,一个能够倾听和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
这种温暖的感觉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知音,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深情厚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遇到一个能够与我们产生心灵共鸣的人。
读书时,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角色来感受到这种共鸣,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通过阅读《知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心灵交流的力量,这让我对于自己在寻找知音的过程中更加坚定。
感受二: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支持《知音》这本书还生动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支持。
主人公在书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每一次都能够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无论是精神上的激励,还是实际上的援助,这些支持都让主人公能够克服困难,迈向成功。
通过阅读《知音》,我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可以通过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来获得更多积极的回报。
这样的互助精神不仅可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感受三: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读完《知音》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
主人公在书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困扰,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并试图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通过理解和包容,我们可以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结语《知音》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在书中的经历,我体会到了心灵的共鸣、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支持,以及理解与包容的重要性。
话说知音 读后感

话说知音读后感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
而有些人,却能深入我们的内心,与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我们的知音。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知音》的书籍,书中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知音》这本书由一位作家所编写,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作家生活中的人物互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围绕着沟通和理解展开,反映了个人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一开始,我觉得故事中的人物与我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当我进一步阅读故事时,我发现自己的心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知音》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它讲述了一个叫杰克的男孩,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
尽管他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但是杰克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成功赢得了一次国际艺术比赛的机会。
然而,在比赛前的一个月,杰克的母亲突然去世了。
失去母亲的打击,让杰克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之中。
但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叫安妮的老师。
安妮并没有给杰克以同情,而是给了他勇气和支持。
她相信杰克有能力完成比赛,鼓励他坚持下去。
最终,杰克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比赛。
故事的结尾,杰克写信给安妮,表达了他对她的感激之情,因为没有安妮的帮助和支持,他无法走到今天的成功。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不已。
它向我展示了一个真正的知音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的。
安妮并没有给予杰克任何物质上的帮助,她只是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需要一个知音来陪伴我度过困难的时刻。
当我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一个真正的知音可以为我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我重新找到前进的勇气。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在我们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些人我们会觉得与他们很难进行沟通,而有些人我们却能轻易地与他们建立联系。
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很久,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我与一些人相处得更好。
通过阅读《知音》,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话说知音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话说知音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话说知音,希望各位能好好练习,考试才不慌!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话说知音话说知音林非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世界的人都在说知音难觅,没有人懂得自己。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成了人们常言之话。
又有人常说“对牛弹琴”是牛的错,怪牛不懂人的心声。
我说“对牛弹琴”是弹琴之人的错。
是你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它,扰了它的清净与恬淡。
本不是同类,何来相交!所以说,有时候知音难觅是自己造成的。
流传千古的知音典范,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了。
才子俞伯牙张帆远游,纵情于山水之间,中秋之夜,偶遇狂风暴雨,停船于山崖之下。
待风平浪尽、雨尽云开之际,抚琴一曲,却不期然地遇见了打柴之人钟子期。
几番问答,再以琴试之,又询其志,从全无客礼到待若上宾,最后乃至顶礼八拜,成就兄弟之好,生死之交。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如果伯牙不弹琴,怎会遇见钟子期。
如果钟子期听琴而不表达自己的思想,伯牙又怎知子期懂他的琴、懂他的意。
那么,这一段佳话便永不能成就。
伯牙贵为上大夫,肯俯身相交于子期,不因地位的高低而忽视其才华,因其才、其德、其志而相交。
子期虽是打柴之人,却不失其志,荣辱不惊,不为仰攀,只为知心。
这样的境界,真的是千古难觅!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说这是写庐山风景的诗,我看把它比作写人的诗也合适。
每个人都是多面性的,也许,我们用其一生,也不能看透一个人。
我们站在某一点看某一人,因他所表现出来的一面,也许被拨动心弦,也许沉醉其芬芳,也许生死相许。
但是,你的好奇心让你绕到他显露出来这一面的背后,看到的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于是,就有了痛苦,就有了遗憾。
我们说知音难觅,实际上是因为总是在追寻完美的感觉,完美的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们自己都不是完美的人,为什么要苛求于别人的完美呢?也许,正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主人公寻觅那位不同流俗、自甘寂寞、淡泊自恃的孤高女子一样。
我们的知己,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珍惜你所遇到的友情吧!也许,知音就在他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