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20高三下·六安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把共性当做一种努力方向,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性;认识其个性,在课程化中避免胶柱鼓瑟,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B . 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做题习惯,造成审题时沧海遗珠,漏掉了有用的信息,结果时间花了,题却不能解答出来,可见,做事情一定要仔细。
C . 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敏感、脆弱、固执且心思纤细,他们可以明确地感知父母在自己身上寄寓的厚望,更别提父母不时的耳提面命,悉心教导了。
D . 近三年来,宇航厂奋起直追,结果后来者居上,很快就靠过硬的质量和先进的技术在同行业中出类拔萃,最新打造出了环保型锯末炭化设备。
2. (2分) (2017高二下·钦州港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夹缝中展开的美学大辩论,朱光潜当然只能以当时社会所要求和规定的“话语”,通过写“检讨书”对自己不惜责骂乃至丑化。
B . “库尔德自由之鹰”组织11日宣称制造了10日晚的两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炸弹袭击。
当天,数千人走上伊斯坦布尔街头谴责恐袭行径。
C .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 .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_。
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 . ③①⑤④②⑥
B . ①③⑤④②⑥
C . ①③⑥②④⑤
D . ③①⑥②⑤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
4. (6分) (2017高二下·重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
戴志勇
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一家”通过礼法治家、用豆子民主选举家长等方式,对一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共同体进行自治的故事。
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
细节难免艺术虚构,但郑家历史上是赫赫有名。
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168条,放在今日,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
但譬如基本不让女性与娘家人走动,族人不得“私藏”一文钱,收支统由大家族统一管理等做法,今人恐已难以接受。
尤为值得分析的,是第一集点出的此片主旨:治国必先齐家。
从百年前的“娜拉出走”到今天的肯定家庭,家与国的关系,绕了一大圈,似乎又走回来了。
《大学》将齐家摆在治国之前,首先是因为对治理国家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而家庭乃是最原本的个人成长与修行场所。
儒家认为,若治国者不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必然会心中充满杂念,带来治理困境。
而在家庭中,人首先感受世间最自然的父母养育之情与兄弟手足之爱,有人与人之间基于自然的界限与分寸,自然法奠基于此。
良好的家教,是培养合格治国者的基本环节。
中国主流传统中,在家庭、天地自然中贞定个体价值的思想与工夫,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均有一定差别,可被称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
它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
害,但也将个体从家庭与天地这个根本处,放置在与他人和世界的脉络中,避免原子式个体可能带来的孤独、过度欲望与价值虚无。
这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个体价值观,光明中正,是治国者的必备心性素质。
齐家对治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
作为规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
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气贯通,而不是相互背反。
正是在这种融“家族规矩”于“个体人格”的生存结构中,“江南第一家”养育出来的郑家子弟,无论出仕理家,皆能立身有本,进退有据,维系郑家几百年于不坠。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隔着不小的距离。
一方面,家族中不止是阳光,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怎么办?清末民初,由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与以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在清末以张之洞、劳乃宣对阵杨度、沈家本等人的礼法之争中,曾有过激烈辩论。
正当防卫是否适用于尊长,就是一个核心争议点。
如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难免受影响。
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而不能是障碍。
这种关系,也存在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
今天,类似杨度与后来的一些激进革命者那样,将大家族看成国家的敌人,要将个人从中“解放”出来才能成为合格“国民”的观点,已没有辩驳的必要。
但就像厘清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一样,如何厘清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的关系,让国家成为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是更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
(选自《南方周末》2016年3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郑家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大家族被誉为“江南第一家”。
B . 郑家重视礼法治家,其逐渐修订而成的家规共有168条。
至今,这些家规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引导。
C . 郑家故事之所以被拍成动画剧,就是因为“廉政”卖点:郑家几百年来无一出仕为官者因贪污而被罢官。
D . 这部动画剧《郑义门》在第一集里就点明了此片的主旨:治国必先齐家。
从家与国的关系角度肯定了家庭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家庭是个人成长与修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教和对家族各种日常事务的处理有助于培养合格治国者,因而《大学》将齐家放在治国之前。
B . 尽管郑家的礼法治家等方式维系了家族几百年来的良好发展,但也有些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家族规矩”可能会使个体人格保障受到影响。
C . 齐家与治国有相通之处,处理大家族日常事务,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于其中所练就的经验才干,于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D . 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不必遵从群体规则的限制,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严和权利的侵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郑家的故事在搬上荧屏之时固然会有一些艺术的虚构,但它却从某个角度引发了人们对于齐家的重视,从而激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个体人格发展的关注。
B . 郑家的家规,既对个人自我修养极具实践指引价值,但也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和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
C . 个体在接受良好的家教、养成光明中正的心性、汲取家庭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将家事贯通于国事和天下事的前提下,就能成为“廉吏”、合格的治国者。
D . 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让国家为个体发展提供良性土壤,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
5. (15分)(2016·徐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
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
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
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
——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
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
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
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
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
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
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
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
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
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
(选自2014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①解释文中的“走进去”、“跳进去”的含义。
②说明引用冯友兰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6. (10分) (2017高一下·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1月9日上午11点15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
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
徐乾清1925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
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
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
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专家工作室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
60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但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
“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
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对此深有感触。
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
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能将其精华传授给后人,而这精华,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
对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
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做修改后再签”“能否请其他专家推荐”等意见;三是凡他签过字的材料,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
“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
”同事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
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
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
直到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
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
”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和亲朋好友的事。
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
徐乾清走了,而他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留史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
B . 徐乾清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还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C . 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D . 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2009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文依次写出了徐乾清“情系江河献身水利”“做人做事求真务实”“为师为学不计名利品范人生”三个方面事迹,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魂系水利的水利专家形象。
B . 徐乾清的家乡位于汉中盆地,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灌区,这可能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
C . 徐乾清献身水利60余年,跑遍祖国江河湖泊,不仅向国家提出针对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也为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D . 徐乾清强调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开会发言言之有物,实实在在。
他强调治水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也是做好治水安邦大业的前提。
E . 本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详略得当,有传主语言的引用,也有传主朋友语言的引用,也有作者议论性的语句,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当代大禹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6高一·曲沃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
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游:游学
B .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纳:上交
C . 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昏:模糊不清
D . 夜则闭户,张灯窃读窃:盗窃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 . ①③④
B . ③⑤⑥
C . ②④⑤
D . 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 . 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 . 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
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 . 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②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四、默写 (共1题;共8分)
8. (8分)(2018·连云港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
(《诗经·氓》)
(2)君子坦荡荡,________。
(《论语·述而》)
(3) 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4) 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5)荡胸生曾云,________。
(杜甫《望岳》)
(6)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
(李商隐《咏史》)
(7)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8)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6高二下·瑞昌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
③蕲:同“祈”,祈求。
④三折肱: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此句暗喻黄几复善“治国”。
(1)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2)这首诗意蕴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 (2020高二下·安达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
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
①________,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
在“熬”的过程中,②________: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
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
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③________。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1. (5分)下面是某学生拜访自己老师时的谈话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老师,好久不见,作为您的高足,今天我特地从府上拨冗来看望您。
您的大作《远航》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我已惠存。
我未来的路还很长,请您多叨教, 使我能够满怀激情,少走弯路,扬帆远航。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5高一上·宿松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用具,或爱物……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
不经意间,给予我们以鼓励,以智慧,以力量……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与我同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