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 Ratory Infection)是⼩⼉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
发病率⾼,据统计,急性呼吸道感染约占⼉科门诊患⼉60%以上,肺炎占住院患⼉1/3以上,且病情严重,死亡率⾼。
我国12省市⼩⼉死亡原因的回顾调查表明:5岁以内死亡原因中以肺炎占⾸位,严重威胁⼩⼉⽣命及健康成长。
因此,积极地防治⼩⼉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科⼯作者的⼀项重要任务,也是⼉科学中的⼀项重要内容。
第⼀节 ⼩⼉呼吸系统解剖、⽣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呼吸道解剖及⽣理功能特点
临床上以喉部环状软⾻下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包括⿐、⿐窦、⿐泪管、⿐咽部、咽部、⽿咽管、喉。
下呼吸道指⽓管、⽀⽓管、⽑细⽀⽓管、肺,此外尚包括肺门、纵膈、胸膜、胸廓等。
(⼀)上呼吸道解剖、⽣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解剖特点:
1.⿐:婴幼⼉时期头⾯部发育不⾜,⿐道相对短⼩、狭窄,初⽣⼉⼏乎⽆下⿐道。
此后随着⾯部、颅⾻及上颌⾻的发育,⿐道逐渐加宽增长,直⾄4岁左右才开始形成。
婴⼉期缺少⿐⽑,⿐粘膜柔嫩,极易于感染。
粘膜富于⾎管组织,感染时粘膜充⾎肿胀可使⿐腔更加狭窄,甚⾄闭引起呼吸困难。
粘膜下层缺乏海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青春发育期达⾼峰。
因此婴⼉很少发⽣⿐衄,6-7岁后⿐衄较为多见。
2.⿐窦:婴幼⼉⿐窦不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育。
蝶窦⽣后即存在,3-5岁后⽅有⽣理功能。
上颌窦2岁时出现,⾄12岁后才充分发育。
额窦的炎症在6岁以后⽅可见到。
婴幼⼉期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窦炎。
3.⿐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期相对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包括⿐咽部扁桃体、⾆及腭扁桃体,围绕咽部呈环状排列,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道部分阻塞。
腭扁桃体为的集结淋巴组织,早期腺体及⾎管组织均不发达,⾄1岁末随着全⾝淋巴组织的发育⽽逐渐增⼤,4-10岁时发育达峰,⾄14-15岁时⼜逐渐退化。
故扁桃体炎是在1岁以内婴⼉少见,多发⽣在学龄⼉童。
扁桃体具有⽣产、供应和贮存抗原反应前驱细胞的作⽤,有⼀定防御、免疫功能,对单纯性扁桃体肥⼤者主张勿须⼿术摘除,如果腺窝处有细菌隐伏形成慢性感染病灶,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术。
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当其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咽后壁脓肿,临床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
4.⽿咽管:婴⼉的⽿咽管宽直且短,呈⽔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炎。
5.⿐泪管:在婴幼⼉期⽐较短,开⼝于眼的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婴幼⼉患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及眼结合膜,引起眼结合膜炎。
6.喉、⼩⼉喉部相对地较成⼈长,为漏⽃形,富有⾎管及淋巴组织,易发⽣炎性肿胀。
由于喉腔及声门部较狭⼩,轻度炎症或⽔肿时,容易发⽣呼吸困难。
⽣理特点:
上呼吸道具有调节吸⼊空⽓温、湿度和清除异物的作⽤,从⽽保护下呼吸道免受或少受微⽣物与有害物质侵袭,维持正常功能。
⼩⼉1岁后⿐、咽和喉腔粘膜具有丰富的⽑细⾎管,能使吸⼊的冷空⽓加温⾄与体温相同(37C)并使之湿化后再进⼊⽓管、⽀⽓管。
(⼆)下呼吸道解剖及⽣理特点
1.⽓管、⽀⽓管:⾃环状软⾻下缘起⾄与肺泡连接的肺泡管以上,呈树枝状分布。
⼉童⽓管位置较成⼈稍⾼,新⽣⼉⽓管上端相当于第4颈椎⽔平,下端分⽀处相当于第3胸椎⽔平,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12岁时⽓管分⽀处降⾄第5,6胸椎⽔平。
右侧⽀⽓管较直,似⽓管的延伸。
⽽左侧⽀⽓管则⾃⽓管的侧⽅分出,因此⽀⽓管异物多见于右侧⽀⽓管。
⼩⼉的⽓管和⽀⽓管腔相对狭窄且⽑细⽀⽓管蝗发育较⽓管、⽀⽓管、肺泡发育慢,管腔更为狭窄。
6岁时⽀⽓管直径增加⼀倍,⽑细⽀⽓管及⽓管约在15岁时增加⼀倍。
软⾻柔软、弹⼒纤维组织发育不良,粘膜⾎管丰富,粘液腺分泌不⾜,使纤⽑运动差,不能有效地排除微⽣物,较易导致感染,使呼吸道产⽣狭窄、阻塞等症状。
2.肺脏:肺脏在胎⼉时期已相当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进⼀步发育。
⾄成年时肺脏重量增加约20倍。
肺容量:新⽣⼉为65-67ml,8岁增加7倍,12岁增加9倍,⾄20岁时等于新⽣⼉的20倍。
肺泡:数量出⽣时约200万个为成⼈8%,成⼈为3亿个,8岁时增⾄1400万个。
肺泡⾯积⽣后1岁半达体表⾯积的2倍,3岁时达3倍,⾄成年达到10倍。
肺泡直径新⽣肺泡直径为100µm,年长⼉为100-200µm,成⼈为200-300µm.
肺组织的特点:弹⼒组织发良较差,⾎管组织丰富,有利于⽣长发育,整个肺脏含⾎量多⽽含⽓量相对较少,⽓体交换⾯积⼩,间质发育旺盛。
因肺泡数量少⽽⼩,肺炎时,易致粘液阻塞。
间质性炎病时易并发肺不张、肺⽓肿及肺后下⽅坠积瘀⾎等。
3.肺门:由⽀⽓管、⼤⾎管和⼏组淋巴结所组成。
淋巴结构与肺部其他淋巴组织互相联系。
当有呼吸道感染时,肺内淋巴结易出现炎症反应。
4.胸膜:新⽣⼉及婴⼉期胸膜腔相对宽⼤。
壁层胸膜固定不够坚密,易于伸展,胸膜薄且较易移动。
5.纵膈:较成⼈相对宽⼤,柔软富于弹性。
前纵膈上部包括胸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前纵膈淋巴结。
下部包括⼼脏及膈神经等。
后纵膈包括⽓管、⽀⽓管、胸导管、降主动脉、迷⾛神经、交感神经、⾷道和后纵膈淋巴结等。
当胸腔积液时,使纵膈受挤压⽽致⽓管、⼼脏和⼤⾎管移位,因此引起⼼、⾎管功能障碍,甚⾄发⽣危象。
婴⼉期叶间胸膜炎较为多见。
6.胸廓:婴幼⼉胸廓短⼩呈桶状,肋⾻呈⽔平位与脊柱⼏成直⾓(如成⼈深呼吸状态),胸廓的前后径与横径⼏乎相等。
肺脏相对较⼤,⼏乎填满整个胸腔。
⼼脏呈横位,纵膈相对⼤,加之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的活动范围⼩,吸⽓时胸廓扩张受限制,换⽓不够充分,尤以肺的下部(脊柱内侧)受限更甚,不能充分进⾏⽓体交换。
这些都使⼩⼉呼吸在⽣理和病理⽅⾯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年龄增⼤,开始站⽴、⾏⾛,膈肌逐渐下降,3岁以后达第5肋间。
肋⾻倾斜,胸廓横经逐渐⼤于后前径逐渐接近成⼈。
膈肌下降能增加吸⼊⽓体的容积,增加换⽓量。
如膈肌收缩⼒弱、膈运动发⽣障碍(⿎肠、腹⽔、肝肿⼤等)都能使肺部换⽓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