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下)4月月考
历史试卷
说明:1.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答题前请把答题卷上的全部信息填写完整,并把所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探讨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沟通,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现点
A. 没有相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心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沟通,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说明西周时期存在大一统因素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是从文化统一角度说明西周分封制特点,故A项错误;中华民族形成与材料信息不符合,B错误;分封制度下很难实现权力故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2.以下下表中内容表明,礼乐制度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下表
A. 界定亲疏和传承礼仪
B. 明辨是非和确定等级
C. 教化思想和规范秩序
D. 树碑立传和教化百姓
【答案】C
【解析】
由《礼记》的记载可以得出,礼乐制度有利于人们明是非,变亲疏,《左转》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人的诚信,即规范人的行为;《论语》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明确统治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由此可知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由教化和规范秩序的功能,C正确;ABD均比较片面,不能全部反映三则材料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商周时期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礼乐制度,以协作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作答即可。
3.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四周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
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殊留意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
首都规划的变更反映出
A. 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 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C. 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
D. 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
【答案】C
【解析】
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殊留意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反映了汉代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相比秦代更完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故A错误;首都规划的变更不能干脆说明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故B错误;首都规划的变更也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故D错误。
故选C。
4.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冲突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之一。
下列各项中反映了这对冲突的包括
①秦朝实行郡县制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唐末出现藩镇割据
④元朝实行行省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涉及的君主专制,反映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不符合题意,解除②;秦朝实行郡县制、唐末出现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均体现了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冲突,①③④符合题意,故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冲突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之一”,联系所学中心集权的史实分析解答。
5.北京高校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特殊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冲突更为尖锐。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
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A. 消退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
B. 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
C. 加强了中心政府对地方的限制力
D. 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
【答案】D
【解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既体现了中心对地方加强限制的集权要求,又照看到各地的区域性文化差异,符合由分封制向中心集权制过渡的实际,削减了制度管理中的阻力和冲突。
从材料中的“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来看,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故答案为D项。
A、B项说法确定,解除;地方王国有较大自主权,对中心集权有所减弱,解除C项。
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复原诸侯王分封制。
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心,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初建立诸侯王国,原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心,加强中心集权,但后来的
发展却适得其反。
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心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心的严峻威逼。
6.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以绳纠天子”;北宋的谏官起先纠弹宰相和百官;明洪武十五年裁谏官,“唯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及百官”。
这一进程表明
A. 谏官职责趋于明确
B. 宰相权力受到制约
C.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监察制度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谏官的职权由唐代之前的“以绳纠天子”到北宋的“起先纠弹宰相和百官”,再到明朝“裁谏官”、“唯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及百官”,这等于说谏官由为宰相服务到为皇帝服务,所以这一进程体现了皇权专制不断加强,故选C;谏官的职责始终很明确,题干提到的是职责的变更,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解除A;题干中的三个阶段只有两个阶段提到了宰相,故B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所以解除B;仅依据谏官职责的变更就得出监察制度走向成熟属于以偏概全,故解除D。
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须要留意的一个问题。
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状况,我们很简洁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比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7.朱元璋在成为吴王后,将自己的统治区设立为红巾军江南行省,自己总揽行省大权。
在称帝后,朱元璋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布政使,军权归都指挥使,监察权归按察使。
从朱元璋先后举措来看,元朝起先实行的行省制度存在的弊端是
A. 地方权力较弱
B. 皇权受到威逼
C. 地方权力过大
D. 中心集权加强
【答案】C
【解析】
朱元璋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为了减弱地方的权力,也说明白行省制度之下存在着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方权力是较强而非较弱,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行省制度不会威逼皇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中心集权的加强不属于行省制度
的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
8.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雍正帝时起先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③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雍正帝为办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处机构简洁,有官无吏。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审批后,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这样,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所以解除③,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军机处
9.梭伦改革后,雅典一、二等级的公民可以担当高级官职,第三等级的公民可以担当低级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虽然没有资格担当官职,但可以参与公民大会,可以参与陪审法庭。
这反映了
A. 雅典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必需是相互对等
B. 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政治
C. 雅典民主政治留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D. 雅典民主政治仅仅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不同等级的雅典公民有不同的权利,但不能说明雅典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必需是相互对等,故A错误;材料反映全部公民都有其政治权利,没有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公民的民主政治,故B错误;“第四等级的公民……但可以参与公民大会,可以参与陪审法庭”
说明雅典留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仅仅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而是强调公民有基本的权利,故D错误。
故选C。
10.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切;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需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当官职;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辩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需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
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必需人人参政
B. 宣扬同等意识
C. 强调依法治国
D. 政治自由有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政治自由有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政治自由是相对而言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需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不涉及同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同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政治自由有限
11.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戏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确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确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状况说明
A. 法官不断说明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 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的尖锐
C. 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 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处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D正确。
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解除B。
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
C解除。
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A解除。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2.闻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更。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
”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相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听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 立法从罗马法的阅历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学问分析和迁移实力,由已学学问可知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从西方古典法律制度中吸取阅历而不是简洁复兴,因此A表述不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得出市场经济下的法律制定应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利,提倡私法精神就是要在中国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中,特殊是在契约法律中规定确定数量的随意性规范,因此C不合题意;罗马法的制定是在高度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应是“摸着石头过河”,应变更“重实践,轻理论”,因此D不合题意;由材料中的信息可推断出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须要,且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法治建设13.“光荣革命”并没有教材描写的那么一帆风顺。
詹姆斯二世被废黜后并不甘心,他于1689年在爱尔兰复辟登陆。
1690年7月1日,女婿和岳父的军队再次激烈交战,最终女婿获胜,岳父败退才最终无望。
针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历史真实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困难和曲折
B. 后世史学家依据自己需求随意改写历史书写
C. 对历史真相的探求须要常常颠覆之前的观点
D. 政治斗争的书写受制于客观因素恒久难客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教材中描述的“光荣革命”没有提及革命之后的詹姆斯二世反扑的信息,说明历史的真实远比我们想象中困难曲折,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历史事实,并不是后世历史学家的杜撰,故B项错误;颠覆传统观点并不是追求历史真相的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政治斗争就属于客观描述,不因为政治斗争须要而更改,故D项错误。
14.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状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加
B. 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 分权制衡的原则渐渐丢失
D. 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样
【答案】A
【解析】
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状况,从1867年到1900年,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总数渐渐削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说明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加,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上议院,故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渐渐丢失,故C解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样,故D项解除。
点睛:由图表信息“被修正总数”、“年平均数”等可以看出考察的是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答案。
15.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记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
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限制
C.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D.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贵族寡头制度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故D正确。
英国的议会制度也有局限性,故A解除。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限制,过于确定,故B解除。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也过于确定,故C解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议会改革
16.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
”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看法,使“新政”得以顺当实行。
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斗争违宪的案件。
”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 各阶级之间的力气对比
C. 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实力。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美国联邦中心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三部门之间分权制衡,但是在关乎国家利益和统治集团利益的问题上三部门之间是共同合作的,材料信息就体现了美国政治的这一特点,C项表述精确,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解除;B项说法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史实,解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解除。
故选C。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7. 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探讨宪法草案时各派争吵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
“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确定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
”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确定了共和制度。
这反映了
A. 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 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
C. 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 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75年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实力。
题干中描述的是法国内部共和派和保皇派通过议会选举最终共和派以一票胜出,确定了共和政体,可见这是妥协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中的“合作”不能体现,C项错误,题干中是指共和制的确立,不是巩固,解除D项。
18.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老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骄傲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
这反映了德国
A. 民主政治的缺失
B. 军事实力的强大
C. 历史传统的持续
D. 对外扩张的企图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化、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斗争,解除A;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气,解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扩张的信息,解除D。
19.“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胜利的。
”这段话表明
A.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须要
B.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
C. 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D. 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上的否定
【答案】B
从“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可知,十月革命不是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A错误;依据“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胜利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定性,是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现代化道路,并且当时俄国比较落后,C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十月革命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社会主义革命,但它符合俄国的国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D错误。
20.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宏大的相识工具给了人类,特殊是给了工人阶级。
”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A. 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
B. 变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 能给无产阶级详细的斗争手段
D. 增加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气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宏大的相识工具给了人类,特殊是给了工人阶级”可以得出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故A项正确;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不行能变更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不是详细的斗争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也不是增加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气,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把宏大的相识工具给了人类,特殊是给了工人阶级”是解题的关键。
21.马克思曾评价:“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恒久不会犯错误。
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知民众。
”他意在赞许巴黎公社
A. 取消官员高薪制
B. 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 建立国民防卫军
D. 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答案】D
材料信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知民众”表明巴黎公社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的薪水、公职人员的选举和国民防卫军,故ABC错误。
22.不同于中国“蓝天白云”的汽车牌照,美国的汽车牌照可谓“色调纷呈、五花八门”,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
美国汽车牌照的设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A. 美国牌照设计没有规范的标准
B. 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C. 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
D. 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表明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联邦政府,各州拥有自主权,故B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解除;C表述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解除。
23.1783~1784年,威廉.小皮特内阁因经济政策遭到下院多数党攻击要求小皮特内阁辞职,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
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今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
这反映了
A. 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B. 内阁权力的无所制衡
C. 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 减弱议会倒阁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民主制度相关学问的把握。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责任内阁制。
A错误,依据题干可知传统议会制度仍旧存在,仍旧可以制约内阁。
而B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可解除。
D错误,内阁能够解散下院只是为了制约议会,但议会仍旧可以倒阁,因此不存在减弱议会倒阁的权力的说法。
1721年责任内阁制起先出现,并不断发展,所以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