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2)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学案 粤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
人们说:“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那一扇扇门与窗里,承载着多少历史,又打开了多少未来。
寻找一扇门,外面是你未曾踏足的精彩的世界;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遇,勇敢地跨出门去!窗户它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窗户了,更是我们汲取知识、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是橘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的规律,但也有其特殊的情况。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就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
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日渐月染;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
听钟声滴答、水声潺潺;看庭前花开花落、季节更换。
来去匆匆,光阴荏苒,时间真是个谜!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
书信承载着人们的亲情、爱情与乡情,传递着思念、牵挂和祝福。
但在信息化的时代,书信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朋友,在手机、微信、QQ、微博盛行的今天,你觉得写信还重要吗?
常言道:“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然而,这些宠物身上体现出的极好的品质,有时却难以在我们人类的身上找到。
此外,人对待狗的态度却也不尽是赞美,也有“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眼看人”等蔑视的词语。
纵观中西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对狗的不同认知,也是各有情趣,妙趣无尽。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譬.如( ) ②寒暄.( )
③斟.酌( ) ④清风飒.至( )
⑤奢侈.( ) ⑥眸.子( )
⑦嘈.杂( ) ⑧揪.心( )
⑨静谧.
( ) ⑩接踵.( ) (2)多音字
①系⎩⎪⎨⎪⎧ 联系.( )系.
鞋带( ) ②畜⎩⎪⎨⎪⎧ 家畜.( )畜.牧( ) ③秘⎩⎪⎨⎪⎧ 秘.密( )秘.鲁( ) ④症⎩⎪⎨⎪⎧
忧郁症.( )症.结(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暄( )煊( )
渲( )
(2)⎩⎪⎨⎪⎧ 缭( )撩( )燎( ) (3)⎩⎪⎨⎪⎧ 峻( )竣( )
浚( )
(4)⎩⎪⎨⎪⎧ 询( )殉( )徇( )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光天化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过尔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踵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容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很腼腆,你不能在光天化日....
之下跟他开玩笑。
( ) (2)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
,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3)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
,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
( )
(4)在一系列接踵而来....
的苦恼和困惑面前,要么找到正确的方向重塑辉煌,要么一蹶不振。
( )
(5)他在信中写道:“尽管你我多年未见,但至今你在我心里依然音容宛在....。
”( ) 辨词填空
(1)享受·享用·享有
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①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___盛名。
②这次出差我________了贵宾的待遇。
③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___。
(2)直捷·直接
直捷:同“直截”,多形容态度直截了当。
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
①有话你就________说,不用拐弯抹角。
②在学校办公会上,王校长________表明了态度。
三、名言警句
钱锺书哲理名句
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3.天下只有两种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4.打狗要看主人的面,打猫要看主妇的面了。
一、作者简介
1.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是深受爱戴的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艺论集《谈艺录》等。
2.莫利(1890—1957),美国作家。
著有《桑迪加夫酒》、《特洛伊木马》等。
二、背景展示
1.钱锺书在小说上卓有成就,在散文上也著作颇丰。
他的议论性散文善于从小角度阐释大道理。
《窗》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就是以小见大的散文。
2.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之中,莫利却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写下了这篇哲理散文
《门》。
三、文体知识
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侧重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而不是只注重理性和逻辑。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窗》一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B.钱锺书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要义。
C.《窗》包含了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表达了一种“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深刻思想。
D.《门》一文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E.莫利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
(一)阅读《窗》,回答问题:
1.阅读全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
”从第2段看,“不同的意义”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许我们追求
..,表示享受。
”句中的“追求”和“占领”
..,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
有什么不同的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
’同样地只说着一半
..。
”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又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门与窗的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门》,回答问题:
4.阅读课文,先画出每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题的两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开门
..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根据课文内容,“开门”和“关门”在人生中..和关门
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
”“牧放的马群”在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
..。
”句中的“最终判决”和“表白”
....的表白
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门》作为一篇哲理性散文,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语句含蓄,富有内涵。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并解释一下它们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考体会象征手法在《门》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莫利在《门》中说:“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
”“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又说:“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
”“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有人认为这些论述互相矛盾,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
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运用示例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没有人愿意绝望,但是绝境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
面对已经存在的绝境,不要叹息,更不要绝望,绝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临绝境后的胆怯、退却,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力量和勇气,也失去了另辟蹊径、迎难而上的胆识。
如果有“绝望中蕴藏着希望”的精神,有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必能在绝境中寻觅到柳暗花明。
所以,对于凡夫庸子来说,绝境即死地;但对那些胸怀大志、敢于挑战的勇士而言,绝境只不过是眼前必须跨越的险障,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高考作文《在绝境中燃起希望》)
二、课外素材
上帝关上了门,却打开了窗
曾长期担任菲律宾外长的罗慕洛穿上鞋时身高只有1.63米,所以说,身高本不是他的优势,但他却认为,上帝虽然没有给自己高高的个子,却让他享受到了上帝给予的矮个子的好处。
1935年,大多数美国人尚不知道罗慕洛为何许人也。
那时,他应邀到圣母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且发表演讲。
那天,高大的罗斯福总统也是演讲人,事后,他笑吟吟地怪罗慕洛“抢了美国总统的风头”。
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
罗慕洛以无足轻重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身份,应邀发表演说。
讲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
等大家静下来,罗慕洛庄严地说出一句:“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作最后的战场吧。
”这时,全场登时寂然,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
最后,他以“维护尊严、言辞和思想比枪炮更有力量……唯一牢不可破的防线是互助互谅的防线”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后来,他分析道:如果大个子说这番话,听众可能客客气气地鼓一下掌,但菲律宾那时离独立还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来说,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天起,小小的菲律宾在联合国中就被各国当作资格十足的国家了。
由这件事,罗慕洛认为矮子比高个子更有天赋的优势。
矮子起初总被人轻视,后来,有了表现,别人就觉得出乎意料,不由得佩服起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成就就格外出色,以至平常的事一经他手,就似乎成了破石惊天之举。
由此可见,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选材感言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但有些看似劣势的东西,只要你换个角度思考就可以变成优势。
虽然劣势和优势间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可是劣势未必比优势差!自卑者其实犯了个很大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盲目地、机械地套用别人的生活方式,无形中把别人当成了衡量自己的标准,于是悲从中来。
其实,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处理,聪明地转化自身的劣势,就天高地阔了。
所以当你拥抱着优势的时候不要骄傲,当你与劣势相处时也不必灰心。
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转化,问题就在于你如何突破,如何化解。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亮点:选材、用材(一)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好似一个画框,从窗子向外望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
然而,对于画的内容,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先读佳作
风景自在人心
①明媚的春光中,王羲之欢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李清照低吟“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可见,风景的美与坏不在春光如何,而在人的心态怎样。
一如从同一扇窗子看风景,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风景的雅、俗,闹、静不在于窗外的风景不同,而在于人的心境不同。
②心中有美好,世界就没有苦毒。
一般来说,家中如遇盗贼光顾,人们都会觉得晦气、倒霉。
而当罗斯福总统家里遭盗窃之后,朋友担心他心情不好,就写信安慰他。
没想到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很平静,因为,他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他偷去了我一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感谢上帝,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2)(3)罗斯福的回信让我们深思:如果心中没有宽容、恩慈的心思和意念,怎能如此平静和淡定?如果心中没有积极美好的心态,怎能如此庆幸和感恩?所以,朋友,持守我们心中的美好吧,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美丽无比。
③心中有美好圣洁,眼中就没有丑陋污秽。
加尔各答贫民区的垃圾桶边,躺着濒死的穷苦人,有的竟至伤口中生满蛆虫,路人唯恐避之不及。
可是年轻美丽的特蕾莎修女推着小车,到处寻找他们,把他们扶上简陋的推车,带他们到临终关怀医院,为他们清洗伤口,医治疾病,喂食喂药,让这些被社会抛弃的垂死病人在平静和尊严中走完人生的道路。
(2)(3)从这扇窗户看出去,特蕾莎修女之所以没有嫌弃那些路人眼中的丑陋污秽的人,是因为特蕾莎修女的心中充满了美好圣洁的爱。
④心中有美好,一切皆美。
无论你身处何种处境,只要你心中有美好的愿景,一切苦痛都可以转化为美好的风景。
当即将大学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培植水稻的时候,父母心疼地说,“孩子,到了那里,你是要吃苦的啊!”袁隆平说我还有小提琴,可以
拉琴自娱;当陶渊明种的庄稼收成不好的时候,他调侃“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当苏轼仕途不顺被一贬再贬的时候,他依然祝福苍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身患海豹肢症的尼克·胡哲只能用一只短小瘦弱的小脚一挪一挪的行走的时候,他依然能站在台上大声感恩生活,感恩“我这美得不像话”的人生。
(2)(3)
⑤挥挥手,让乌云散去,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明媚的阳光;打开窗户,打开你的心扉,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美丽的风景。
思悟亮点
1.选材准确
(1)第①段引用了王羲之和李清照的作品,这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提示王羲之与李清照同样是面对春光,却产生了不同的感慨,由此引出作者的观点:风景如何取决于人的心态、心境。
(2)②~④段引用的材料证明了文章的哪些观点?
提示这三段论证充分有力,②③两段的论据具有感染力,一个是罗斯福在家中被盗之后的积极心态,实在难能可贵;第二个论据则是主动付出爱、被世界人民广为赞誉的特蕾莎修女。
这两个论据准确地论证了文章的两个小分论点。
第④段则列举了袁隆平、陶渊明、苏轼、尼克·胡哲这四个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事例,揭示出了美好积极的心态对人生的引领作用。
2.用材恰当
(3)②~④段在材料运用上各不相同,请具体说明。
提示第②段通过引用罗斯福的话表明观点;第③段通过记叙特蕾莎修女的行动来表明观点;第④段则运用排比句,概括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pì②xuān③zhēn④sà⑤chǐ⑥móu⑦cáo⑧jiū
⑨mì⑩zhǒnɡ
(2)①xì/jì②chù/xù③mì/Bì④zhènɡ/zhēnɡ
2.(1)寒暄/煊赫/渲染(2)眼花缭乱/撩拨/燎原(3)严峻/竣工/疏浚(4)询问/殉职/徇私二、
理解运用
(1)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常用于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语境中。
(2)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休戚,欢乐和忧愁,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
(3)只不过这样罢了。
形容平平常常。
有轻视的意味。
(4)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5)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
对点小测(1)ד光天化日”指在公共场合,不是指在太阳下,多指干坏事。
(2)ד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
此语境当用“息息相关”。
(3)√(4)√(5)ד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怀念。
辨词填空
(1)①享有②享受③享用
(2)①直接②直捷
整体感知
BE [A项“害怕外界的纷乱”在文中没有依据。
C项关于“围城”的感受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
D项“又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错,作者在谈“关门”时,谈了令人伤感的一面,有消极因素,但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
课堂互动
1.第1段: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2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第3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第4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2.(1)“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
(2)“追求”是相对“门”来说的,“门”可以走出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阳光引进来,人们只要在屋子里就可以享受。
(3)“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见外界;“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
3.门与窗关系密切,作者既看到了二者之同,又看到了二者之异,而二者之异则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首先,虽然门和窗都可作进出口用,但是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人可安坐在屋子里享受自然之美,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窗唤起了人性和人的“主人”意识,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是物质性的,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精神性的。
因而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者的需求,在需求中人是不自由的,而窗是奢侈,在享受中人是自由的。
这样,通过门与窗的层层对比,窗子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就充分显现出来。
门是窗的有力衬托。
4.(1)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第1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
第2段:“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第3段:“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第4段:“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
第5段:“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
第6段:“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
第7段:“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
第8段:“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
第9段:“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
”
(2)最能体现本文主题的两句话是:
①“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
②“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
5.(1)“开门”是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关门”则意味着一个结束。
(2)“牧放的马群”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隐私。
形象地说明了人有思想、有个性、需要独立生存的空间。
(3)“最终判决”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指表现。
6.(示例)(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人在关闭的门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这一切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2)“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当一个过程终结后,就不可能再现。
(3)“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
命流动的一部分”——联系上下文来看,前面是在谈“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这段却是阐释人生正是由一次次的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的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7.《门》一文充分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含蓄之美。
例如:门的隐秘性象征生命的位置和独立;关门,象征着生命过程的结束;开门,象征着生命过程的开始,希望的起飞;由开门到关门,象征着生命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走过。
这样表达,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
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一种朦胧性和暗示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象征是手段,哲理表达是目的,读者在从手段到目的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之美。
问题争鸣
不同意,因为这些议论是不矛盾的。
课文《门》第6段说的其实并非“关门”这一动作,而是说“门”“关着”里面的情况,实际上是论说门的隐秘性。
这与后面说的“关门”的动作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前者是揭示门本身的意义,后者是阐释关门这个动作的含意——意味着结束,无可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