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轮复习逆温常考专题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温在高考常考专题讲义
一、逆温现象
1.对流层中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由于下垫面是对流层中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故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一般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
2.逆温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广义逆温的定义是: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即为逆温现象。
二、逆温的类型与成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因辐射散热迅速冷却。
越靠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的影响越大,近地面大气降温快,而高处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这种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所以称为辐射逆温。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辐射逆温在大陆上常年可出现,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冷接触使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
在盆地或山谷,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4.锋面逆温
冷暖空气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出现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三、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会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②大气能见度降低:逆温有利于雾的形成,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有利影响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大气的强烈对流运动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条件。
②出现在高空的逆温层,有利于飞行:因为逆温层中大气垂直运动受阻,飞机飞行平稳;而且大气能见度高,使飞行更加安全。
(但逆温出现在低空,有利于雾的形成,大雾会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