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减”政策下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

摘要:探讨“双减”政策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首先明确“双减”政策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并明确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切入点。

立足于教师做好
课堂上的善思导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在备
课阶段加强对“减负”的重视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深入落实
“双减”政策,帮助学生减负。

关键词:“双减”政策;数学课堂;以学生为本
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学业提升的基础条件,是助力“双减”政策稳步进行的有效条件。

“双减”政策让数学课堂回归教学,
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课堂,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发挥积极自主性。

本文针对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展开讨论,总结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建议。

一、基于“双减”政策的数学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州教育局“双减”政
策落到实处的总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修订版)的要求,立足初中数学课堂和学
生实际,减少初中数学学科作业总量、提高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质量,让学生在校
内学会学足学好。

通过“双减”教育政策真正实现减负提质[1]。

二、“双减”政策下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要点
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
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教学
设计是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
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作系统地分析
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
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

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注重个性差异,追
求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益[2]。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和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
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方面阐述得非常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
学生,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学习基本要求。

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最大限度地
组织学生亲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和“做中学”“学中用”的
协作参与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能力。

为学习而设计,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同时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术。


三、“双减”政策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教师做好课堂上的善思导学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繁杂课业少了很多,但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
要求,要求学生巧用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做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沪科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这一课,
本课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由经
验型形象思维转化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刚刚学会由因导果
的算术方法,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引进未知数进行计算的方式还比较困难,有的学
生根本就不理解如何去运用未知数。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思维培
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应该做好导学学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对比,找到
问题根本,发现新知识,并挖掘书上定义、定理涵盖的要点、特或者规律。

这是
学生课前研究的第一步。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在导学学案中给未知
数添加趣味因素,设计一个游戏形式,与小学的知识接轨,又能体现未知数的计
算过程。

让学生们找到其中的相等数量关系,紧接着列方程,解方程,对于一元
一次方程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例题的研究发现解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其实初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基础原理定理是不必要教师在课堂上一遍遍重复
教学的,把它放入导学设计中,那么课堂上的时间就用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减去的是繁琐的教学步骤,增加的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得高效自主的学习方法,也是双减政策下教师
必须要探索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40分钟时间,很多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连一半
都达不到,更有同学认为数学课枯燥无聊,一分钟都不想听。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课本上,置身于课堂情境之中。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来
进行科学的引导[3]。

例如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的教学时,教师设置“如
何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概念?”“如何推证对顶角相等?”的问题,让学生在小
组中进行讨论,教师需要适当引导。

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竞选,表现最好的那个
人可以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或者小组成果展示。

在学生们回答问题时,教师不
要随意打断,也不要强烈批评,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答题思路,
助力学生勇敢表达。

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小组积极主动的思考,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的喜悦,促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

(三)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之间很容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
体系。

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探究规律,掌握前后联系,做到举
一反三。

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这个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学习新知识,联系旧知识;让学生灵活学习,融会贯通,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牢
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这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进行。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将
这一点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

在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哪些数学原理,激发学
生寻找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用本课的统计图去解释说明生
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才能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意义,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师在备课阶段加强对“减负”的重视
要想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任课教师的责任重大。

打造高效课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真正将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注重这一点,抓减负,要首抓备课。

初中数学教研组可以落实集体备课政策,根据班级情况进行个性化修改,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

备课资源共享,以老带新,以研促教,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教研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化”:精心化——教学环节高效有趣,设置合理;精细化——教学案例难易得当;精准化——重点难点明确清晰。

做到“三性”:基础性——基础学习目标必须完成;典型性——典型例题必须讲解清楚;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设置不同习题,不同的掌握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在“双减”政策下,需要真正从学生着手,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教师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基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实现灵学活用。

参考文献:
[1]孙伟海.初中数学多媒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新通
信,2021,23(24):198-199.
[2]马晓强.基于“教学合一”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275-276.
[3]杜荣国.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21-2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