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卓越联盟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卓越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试范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
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成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
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
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
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随同清室一同人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白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
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
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
”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
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
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
”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
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
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
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
”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
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
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
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
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
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
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
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
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
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
”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
”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
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
”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
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
”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
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
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
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
”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
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
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
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
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
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
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
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
”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
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
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
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
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
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了宛大妈“多一事”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有关。
而文中的这“多事”既有褒又有贬。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5、结合全文,分析宛大妈的性格特点。
(5分)
6、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
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
调查中得到验证。
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
也因此有54.640/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
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
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
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
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浅阅读》)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9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
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竞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
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
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
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
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
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
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
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下列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心灵的滋养,或许会对当下的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E.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部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荼铛酒杓不相离。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
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B.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生长明妃尚.有村
D.亦能顺适.所遇/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或佛图。
是古代印度语的音译,本意是佛或者佛教徒。
本文中指的是佛教。
D.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
古人还用致政、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年少时就才华横溢。
文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了这一点。
B.白居易性格耿直。
他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以致被谗受贬,仕途坎坷。
C.白居易的诗歌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心系朝廷。
他居庙堂之高,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也一样心忧国事,顾念百姓。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白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写出作者陶醉于仙境般的景色,无须分色,不必辨名。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暗示了心情。
E.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清新,质朴无华。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山谷间发出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杜甫《咏怀古迹》中表达诗人对昭君只能魂归故里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也表达对昏庸的统治者揭露讽刺的两句是:““,。
”
(3)“,”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歌唱类选秀节目曾经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但近年却是风光不再,《超级女声》偃
旗息鼓,《我型我秀》虽逆市而上,但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
②参加了2017年高考作文阅卷的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
文章语句不通、层次不清,文不加点
....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③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戮力同心
....,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而前。
④针对韩国记者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回应,与其总是在这里捕风捉影
....,不如切实倾听民众的呼声,采取有效措施。
⑤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
力透纸背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市场是否规范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也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