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首倡开发三峡水电的前前后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利①
孙中山首倡开发三峡水电的前前后后
20世纪初,孙中山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亲手规划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满怀信心地表达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可能比西方更快的强烈信念。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建设政治修明,民主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奋斗,期望中国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1921年,孙中山总结三十年之革命经验,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结合国情,制定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宏伟规划《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集中地体现了孙中山关于全面发展中国国民经济,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制订了宏伟的方案。
孙中山关于在经济建设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它对于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有着很大的启发、鼓舞作用。
毛泽东高度评价孙中山的这一先进思想,指出“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
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孙中山的这些重要主张和远见卓识,在我国大规模引进、利用外资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重视的宝贵财富。
① 作者系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孙中山实业救国首倡开发三峡
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年轻的孙中山上书清廷重臣李鸿章,叙述自己曾“游学外洋”,见西方重视“天算地舆”、“格物化学”,中国可以借鉴:“电风水火皆为我用,以风动轮而代人工,以水冲机而省煤力,压力相吸而升水,电性相感而生光”,“水力以生电”,是“用之不竭者也”。
孙中山远见卓识的上书,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最终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1918年初夏,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上海深居简出,埋头著书,把“奔走国事三十余年”的经验,从理论上作了总结。
他认为拯救中国,一方面要坚持护法事业,另一方面要实行实业救国,因此潜心研究并着手撰写《实
业计划》,勾画实业救国的宏伟蓝图。
这部巨著分篇写成,1919年2月以后在上海《建设》杂志上陆续发表。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整治、开发、建设长江流域画出了第一张蓝图。
他认为长江是内河交通的主动脉,因此是整治开发、建设的重点。
在这一计划中编有“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文中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作如下论述:“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
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
有至三十寻者。
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当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在这里,孙中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关注三峡,阐述了长
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提出了建水闸堰其水的构想。
其中除阐述了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问题外,
还着重提到了长江上游地区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文中,提出开发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改善川江航道的设想
的水利开发,强调建设三峡大坝,以利发电、通航和防洪。
这部巨著到1921年10月,以《建国方略》为书名出版。
此外,孙中山还对长江流域河道治理提出既防患又通航,兴利除害的综合目标。
如对曲折最多的荆江河段曲流突出部分裁弯取直。
在汉水上游设水闸蓄水等,而今的荆江工程和
丹江口水库等都已实现了孙中山当年的计划。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做了题为《民生主义》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又讲到三峡的水力问题,再次提及: “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
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3000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代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
并更加明确地提出,应当在三峡地区建坝发电。
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
但是,为当时的认识水平所限,孙中山只能从航运、水电方面设想,没有考虑三峡建坝的防洪功效。
尽管孙中山从考虑在三峡建坝开始便希望有外资介入,但对三峡建坝的最早投资意向却是在这之后20
年。
开发利用三峡水力资源这一宏伟构想,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他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三峡梦,这是近现代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
图为孙中山《建国方略图》
美国专家潘绥的建议轰动重庆
1932年,中国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组织了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
对三峡地区的水利水能资源进行勘察。
这是在历史上对三峡地区的首次水利
勘察。
该
队在对三峡地区进行详细勘察后,由恽震等三位工程师提出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
告》。
在这一报
告中提出,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分别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为32万和50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1.665亿美元。
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一计划显然是过分低估了三峡地区的水利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出三峡地区的水能潜力。
二战期间,中美结为盟国,美国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援助。
1944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专家潘绥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提议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水电站和一座年产量500万吨的化肥厂,工程完工后以向美国出口化肥的方法还贷。
这个工程当时被命名“扬子江流域工程局”。
1933年,中国资源委员会编写《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选出黄陵庙、葛洲坝两处低坝方案
据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的谌小岑回忆,潘绥的建议立即在重庆
的大街小巷传开。
民间盛传,这个工程完工后万吨轮船队可直接由上海开到重庆,重庆的朝天门码头都要淹掉一
半,等等。
潘绥的建议——9亿美
元贷款,1000万千瓦电力这两个数字如此诱人,一经发表就引起中美朝野的重视。
世界著名水利建设专家萨凡奇考察三峡 萨凡奇博士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建设专家,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曾主持设计过号称当时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的美国田纳西水电站设计工作。
1944年5月,萨凡奇博士应中国政府之聘抵达陪都重庆,对长江上游的水利资源进行勘察。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三峡峡口外的湖北宜昌业已沦陷,日军前哨就在南津关。
萨凡奇一到中国,便立即投入工作。
他先考察了大渡河和岷江,接着便冒
险勘察了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
在经过一番详细勘察论证后,萨凡奇提出了
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政府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专家潘绥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
法》的报告
1944年5月,国民政府为建三峡大坝,特意邀请美国最著名的水利专家萨凡奇来到了中国
《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报告”。
报告的附信中说:
“三峡计划之初步报告,是我从事工程40年之一大快事。
我能参与研究此项空前伟大的工程,至为欣幸。
”萨凡奇在南津关至石牌之
间地域选定了坝址,预计坝高225
米,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工程建成后兼有防洪、航运、灌溉的功能。
萨凡奇的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被视为当时水利工程的一大创
图为当年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世界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构想的三峡大坝
1944年5月,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抵达重庆,对长江上游的水利资源进行勘察,并提出《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报告”
举。
一时间,在大后方掀起了一阵“萨凡奇旋风”。
与此同时,另有一些美国水电专家在中国各地江河湖泊进行勘察,准备为战后中国的“电气化”打下基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对于萨凡奇的“初步报告”中那一幅战后美好建设的图景,国民政府表示原则上同意。
当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集全国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和交通、农业、地质、科研等部门派员组成三峡水利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时在四川长寿设立了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在宜昌设立三峡勘测处,负责坝区的测量钻探工作。
在三峡等处建设水利设施的工作在全国上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于1946年组队进入三峡,对这里进行了地形测量和经济调查;资源委员会也分别与美国马力森公司和美国垦务局就坝区地质钻探、工程设计等事项签署合同。
根据合同,将有46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赴
美参与设计。
与此同时,钻探、航空测量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也随之展开。
美国人与三峡工程失之交臂
1947年5
月,就在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之际,国民政
1946年中美设计人员在丹佛商讨三峡设计工作
府行政会议突然命令停止一切与三峡工程有关的设计工作。
为时三年之久的“三峡热”和所谓“萨凡奇旋风”便告结束。
个中原委,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的孙科曾对下属透露了内情:1945年春天,曾有几家美国大财团对在中国进行投资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曾明确表示愿意向战后中国的各项建设注入资金,并提供相关的器材、设备。
其中,就包括拟议中的三峡水电站。
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在大举进攻解放区,财力支绌,认为修建一个装机
容量1000万千瓦的水利工程,既费时又费钱,况且当时的中国工业落后,没有可以消容这么多电力的市场,而且对如期还债也没有信心。
美国人则主要担心当时的中国时局不稳,一旦投资多了,时间一长,倘若中国政局发生变故,则有可能无法收回投资。
因而,在萨凡奇的计划作出来以后,中美双方都
感到工程太大了一
些。
此外,美国人还担心中国工业会因三峡工程的带动而获得发展机遇,对美国形成竞争。
同时,鉴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萨凡奇设计的田纳西工程的发电量是190万千瓦,美国人也对能否在世界闻名的长江之上建设一座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的超大规模电站颇为担心,从技术角度上持有保留。
最后,
美国人抗战期间拍摄的三峡老照片
当此计划送交美国国务院一个专门负责对外投资的委员会进行审核时,遭到否决。
美国国务院对外投资的委员会经研究后认为:拟议中的三峡水电站一旦建设成功,其电力市场将主要在三峡周围的7个省——湖北、湖南、贵州、西康(解放后撤消,辖区分别划入四川和西藏)、四川、陕西和河南。
在当时,这7个省的工业潜力总共可以消纳的电力资源只有735万千瓦。
这样,一旦工程完工,就会有大约350万千瓦的电力没有市场。
为消耗这些电力,中国势必会大力发展农业灌溉、化肥制造等产业,并借此东风奖励民间发展实业。
这不仅会使美国的农产品和化肥失去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市场,而且也会威胁到对中
国工业产品的出口。
但美国这样的考虑不便直接告诉中国政府,遂通过外交渠道告知宋子文:美国暂且无意投资此项目。
至于国民政府行政会议的决议,只不过是结束此事的一种形式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当初为修建三峡水电站而赴美参加设计的中国技术人员中仍有人继续从事三峡工程的研究工作。
而当初曾雄心勃勃准备在三峡大干一场的萨凡奇最终也只不过在宜昌上游拦河坝坝址盖了几所房子,然后奉召回国。
此后,他再也没回到过曾经让他倾注无数激情的中国。
1963
年,84
美国人抗战期间拍摄的三峡老照片
岁高龄的萨凡奇在接见一位中国专家时还念念不忘地谈起三峡:“中国大坝是一定会建成的。
你们中国有许多聪明人,不会把巨大的财富长期搁着不用。
只是对于我,已是一个失落了的美好而痛苦的梦境了。
”
把三峡工程宏伟梦想变成现实
孙中山开发利用三峡水电的构想,直到他百年后,在新中国三代领导人
的重视下已变成现实。
在世界三大河流之一的长江的三峡拦河筑坝,是中国几代人的理想,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描绘了三峡宏伟蓝图。
历史告诉我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人民富民强国愿望注定是永远不会成为现实的梦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改革开放,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
提出的、绘制在纸面上的蓝图,才得以成为现实。
建国之初,毛泽东首先想到把三峡工程之梦变成现实。
1955年,我国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开始了勘测设计工作。
随着苏联专家的撤走,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文化
大革命”的发生和备战的需要,三峡工程建设暂时停止了。
三峡大坝是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图为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乘船视察三峡
·孙中山首倡开发三峡水电的前前后后·
- 39 -
确实,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
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
尽管伴随着种种争议与担忧,三峡工程仍然创造了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多项世界纪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万人在工地上工作,体现出一种“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美,我们也从中
看到了中国特有的
时代符号。
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快速
发展,三峡的规划
设计才由模糊而清
晰,一步步走向成
熟。
1989年7月21
日,作为党的第三
代领导集体核心的
江泽民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26
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峡、荆江地区。
这次实地考察,
1958年3
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三峡工程选址地现场考察
2008年5月,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参观三峡大坝,感叹孙中山梦想已实现
- 40 - 进一步坚定了江泽民的决心: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兼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政协的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到三峡考察。
2009年6月30日上午8点,三峡左右两岸电站26台机组,首次实现同步并网发电,三峡年发电量相当于十个小浪底水利枢纽,发电规模居世界水电站之冠。
建设三峡大坝、改变长江水道航运,这些早在民国年代,就纳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规划。
当三峡大坝并网发电、开闸放水、发挥巨大功能之时,我们看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建设三峡大坝的夙愿,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为现实。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位设计师。
他在二十世纪初绘制的宏伟蓝图,已经变为现实。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正在世界上崛起,一代伟人超越时代的真知卓见,将永远给我们以激励和启迪!
三峡水利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