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科技创新产研推结合的张掖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机科技创新产研推结合的张掖实践
陈文辉
【期刊名称】《农机科技推广》
【年(卷),期】2019(000)002
【总页数】3页(P35-36,38)
【作者】陈文辉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甘肃省张掖市是农业大市,工业底子薄弱,农机生产企业少、竞争力弱,科技研发水平尚不能满足农机装备业的发展,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农机装备水平的影响日益显现。
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机化发展后劲和行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农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张掖市农机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推广单位,目前全市拥有农机装备专业制造企业5家,农机科研推广单位为张掖市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及6县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截至2018年,全市农机科技专利授权累计达98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1.67亿元。
2.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
(1)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活力近年来,张掖市农机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和落实农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办法,鼓励农机科技人员
以科技特派员、离岗创业等形式,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机科技指导、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等工作。
同时,倾斜农机科技推广项目经费,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自立科研课题,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农机科研推广单位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引进改制适宜全市农艺要求的新型农机具,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先后研发试制了马铃薯仿形起垄播种机、马铃薯复式播种一体机、玉米膜下滴灌播种机、气吸式玉米精量复式穴播机、玉米根茬地残膜捡拾机、气吸式残膜捡拾旋耕一体机等新机具6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2)实施科技项目,促进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 2015年,实施“张掖市玉米复式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农业财政项目1项,投入资金50万元,该项目采取了“科研推广单位+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的产学研农机科研推广模式,通过试验改进和示范推广,研发新产品2MBJF-2/4型气吸式玉米精量复式穴播机1项并通过省级鉴定,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企业投入批量生产50多台,建成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开展试验示范1500亩。
农机项目的实施,为企业新增利润25万元,农机合作社机械化作业服务盈利13.5万元,示范点玉米种植节省成本11.7万元。
(3)建立专家工作站,提升企业科技研发水平 2016年,张掖市农机部门根据企业需求,选派专业素质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派驻高台县福祥机械制造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农机科研专家工作站。
按照“有科研团队、有研发项目、有科研课题、有场所设备、有工作制度、有经费保障、有工作方案、有转化成果”的八有标准,积极配合企业,落实工作场所和设施,明确研发工作责任和流程,制定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建站两年来,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驻站专家技术研发能力和企业生产硬件优势,扎实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了1L-435复式犁、折叠式激光(卫星)平地机和大型精量玉米穴播机探头监控3项新产品
的研制和试验,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三项专利新产品均投入批量生产。
专家工作站的建立,加强了企业科技研发力量,为农机科研推广单位和生产企业的技术联合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二、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农机科技成果实用新型专利多,发明专利少全市农机科技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占90.8%,发明专利仅为9.2%,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全市农机科技研发整体实力不强,随着液压、电控、传感、卫星定位等技术的应用,农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但由于受到技术、经济、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农机科技创新大多以适应性改进为主,即通过优化改进使引进的新机具新技术更加适宜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企业和科研院所尚不能在高精尖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二是科技原始发明创造少,从企业的专利成果来看,也是非核心技术专利多,且专利的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发明专利的授权对专利的新颖性和创新点要求较高,部分企业为追求专利申请的通过率,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导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多,发明专利申请量少。
2.农机生产企业申请专利多,个人申请专利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富集人才、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创新要素,张掖市实力较强的农机生产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新产品开发部门或研发团队,在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均实现了高投入和高产出,仅这两家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就达到41项,占全市专利总量的41.8%。
而在农业生产中与农机接触最为密切的农民,由于在专利制度实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知识产权意识较差,在生产中进行发明创造后,没有意识到技术研发的成果应当申请授权保护,加之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具备专利申请的基本知识,委托的专利代理人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专利授权通过率低。
作为农机科研推广单位,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一直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多在办公室闭门搞科研,低头做试验,更多关心的是个人职称晋升和成果
评定,科研活动没有活力,专业技术人员专利申请量明显较少。
3.农机生产企业专利成果转化多,个人专利成果转化少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来看,全市农机生产企业申请专利63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63项,转化率达到100%;个人申请专利35项,转化8项,转化率仅为22.9%。
企业由于其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本质,决定了企业把科研创新作为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利润的途径,申请专利的目的就是保护创新成果,转化投入批量生产以创造更大利润。
且企业拥有成果转化的设施设备、生产加工、试验改进等基础条件,决定了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优势地位。
而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而言,本身就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和条件,且大多不懂得市场运作技巧,即使与企业合作转化,也很容易因利益分配不平等或核心技术被泄露等情况而处于被动地位。
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以晋升职称为目的所进行的科技创新,其成果本身市场价值低,即使进行了成果转化,转化后利润空间狭窄,并不能达到为企业创造效益和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根本目的。
三、推进农机科技创新的建议
1.建立健全农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制度健全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引导和日常监管。
一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完善规范鼓励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奖励机制,加大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对在本职岗位上创新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明显的人员予以奖励或项目资金支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三是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明确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评价奖励、收益分配等过程中单位和个人的职责;四是建立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报告制度,为主管部门掌握科技动态,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急需装备、急用技术,建立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机推广与农机企业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机制,联合攻关,促进技术创新集成化。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三位一
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农机部门做好政策配套和科技服务,采取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通过农机政策激励、科技项目支持、购机补贴倾斜,加大对“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鼓励与扶持,促进“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经营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机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而当前一些中小
型民营企业不愿承担人才培养成本,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
企业应针对其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目标,明确人才管理培养的义务,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对于农机科研推广单位而言,存在着人才管理机制僵化的问题,应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密切挂钩的多元化职称晋升体系,保障真正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优先晋职晋级,不断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4.建立农机公共研究成果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建立农机公共研究成
果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面向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从业人员提供科研成果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和农机信息化服务。
通过建立基础数据库,对农机科技成果进行汇总登记,公开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建立成果拥有人与农机生产企业的联系,鼓励科技人员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开展科技创新,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根据生产实际转化科研成果。
通过“互联网+农机科技创新”模式的建立,加快农机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农机科技服务水平,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并行发展的新格局,助推张掖市农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