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龙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龙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如“烟”
冯骥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
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
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
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
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
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
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
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
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
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
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
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
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
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
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
为了敬烟而吸烟。
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
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
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
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
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
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
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
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
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
抽得够凶。
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光”,后来专抽“恒大”。
“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
如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 “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
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
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
我们全抽烟。
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
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
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
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
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
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
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
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
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
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
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
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去年我去北欧,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小烟摊前,忽然一个圆形红色的形象跳到眼中,我马上认出这是父亲半个世纪前常抽的那种英国名牌烟“红光”。
一种十分特别和久违的亲切感拥到我的身上,我马上买了一盒。
回津后,在父亲祭日那天,用一束淡雅的花衬托着,将它放在父亲的墓前。
这一瞬竟叫我感到了父亲在世一般的音容,很生动,很贴近。
这真是奇妙的事!虽然我明明知道这烟曾经有害于父亲的身体,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希望彻底撇掉它;但在父亲离去后,我为什么又把它十分珍惜地自万里之外捧了回来?
我明白了,这烟其实早已经是父亲生命的一部分。
(选自《冯骥才散文集》,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时候医生就提醒“我”长大了不要抽烟。
后来“我”步入艰难的社会,因生活所迫抽上了烟。
B. 对于烟民来说,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让他们多了快乐,少了烦恼。
C. 电视片中的一位作家,一边深思一边抽烟,“我”会哑然失笑,“我”不认可这样的状态。
D. “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这是“我”历经磨难后的感悟。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叙事为主,也有描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引人入胜。
B. 文章以时间为序,节奏舒缓,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却饱含着生活沧桑和人生故事。
C. 作者由“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类比联想到“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
D. 作者回忆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抽烟的往事,比喻修辞贴切,神态描写细致。
3. 你对“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本文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巩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
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
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
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
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
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冽,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
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
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
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
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
一侧的墙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
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
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
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巩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机烟”。
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巩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
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巩巷的一条街。
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巩巷人?
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
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
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
爷爷说,我来说一个,
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
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
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
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
我恰巧要去南雄。
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
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巩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
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
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
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凳、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
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
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
我问刘姓在珠巩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
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巩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
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
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
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
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
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
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
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
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
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
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
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
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
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
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
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
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
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巷的历史悠久,文中用八百多年前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悠长的古巷和明清时期的老宅子现在还挺立着来体现。
B. 祖巷的老房子虽然很拥挤,但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既具有生活功能,也有团
结功能。
C. “珠巩巷的人渐渐迁出去……”,作者借县史办李君祥的陈述委婉地表达出他对祖巷人离开家乡的不理解。
D. 文中“我说是来看看”“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不是姓刘而是姓黎?”等信息都表明了“我”的游客身份。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巩古巷,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既照应了标题,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
B. 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
C. 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D. 文章总体上以“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巷的面貌。
7. 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8.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诸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人类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生理力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有时也表现为缺陷器官的修复与强化、体液与组织的弥补和替代等。
人类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来源于生物进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
总之,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说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摘自百度百科《人类与劳动》—)材料二: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
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
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
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
(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
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
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
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
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
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
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
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
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
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
不过,对于确定的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着两种变化倾向:熟练化倾向和非熟练化倾向。
熟练化倾向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非熟练化倾
向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
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摘自百度百科《劳动熟练度》)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首先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来形成信息,然后通过价值判断与评价来选择信息,最后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B.劳动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作为劳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生理力劳动,因为产生价值增值,所以凝聚一定的信息是加速信息传播的前提。
C.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的最主要表现,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
D.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在确定的生产领域,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呈现出劳动的熟练化倾向。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语言的产生、大脑和机体的进化,使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加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以及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B.“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以及人类本身”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劳动在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劳动熟练度的特征就是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劳动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
D.脑力劳动熟练度和体力劳动熟练度虽然生理机制大致相同,但是引发其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语言与文字信号,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的一项是()
A.山顶洞人捕捞水生动物。
B.初学书法手笔生硬精神紧张。
C.体操运动员反复练习一个动作。
D.阅读《红楼梦》引发思考。
12.综合文本信息,给“劳动熟练度”下一个定义。
1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公冶长》)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先进》)根据记载,温厚的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
请结合上面三章《论语》,分别分析孔子发怒的具体原因,以及“孔子之怒”中所体现出的思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
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
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
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16.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式指出“惑”存在的普遍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